- 虚拟性爱,女生不宜 [2014/10]
- 加拿大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2013/12]
- 室雅还须大,墨香不嫌多(回国笔记4) [2015/03]
- 遇见才女胡紫微,赶紧绕着走! [2014/01]
- 女生性诀窍(1) [2014/07]
- 一名处女的破处计划 (摘译自《性,谎言与曲奇饼》,作者: 丽莎 格拉斯博格) [2015/09]
- 其实女人骨子里都是好色的 [2014/11]
- 烟视媚行的妖魅男伶----“Prince” [2016/04]
- 女人千万别纹身! [2014/02]
- 我那禽兽不如的生活 [2012/10]
- 如何挑选泡妞用的家庭电影片? [2013/12]
- 女生性诀窍(4) [2014/07]
- 中国女人个个都是母老虎 [2013/06]
- 【影评】中国的导演们太性福了! [2012/09]
-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观后感 [2012/09]
- 穷人装13指南(1) [2013/12]
- 婚姻,与爱情无关------普哥邓姐婚变的启示 [2013/06]
- 哗众取宠是脱口秀的大忌 [2014/10]
- 被拔掉利爪的猫---流亡海外中国异见分子的尴尬宿命 [2013/06]
- 我的自白书 [2012/10]
- 向无辜人群扫射的自由 [2012/12]
- 【城市印象12】一个伪小资的半场芭蕾 [2012/09]
- 中国人啊!我们能不能自律一点? [2013/06]
- 助纣为虐,姑息养奸----中朝关系总结 [2013/02]
- 【回国观感10】西藏情结------都是缺氧惹的祸。 [2012/09]
- 狰狞也有一种美 [2013/05]
- 皎洁的月光照亮了人性的黑暗 [2020/10]
- 解“玲”还需系“苓”人 [2017/12]
(杨老师教学笔记)辩才的艺术
坊间现在流行的“辩论”(debating),其实源于一种古老的艺术――辩才(rhetorics)
辩才(rhetorics),是一种延续了两千五百年的艺术。
自古至今,涌现过许多杰出的辩才大师:从耶稣,莎士比亚,詹姆士国王《圣经》翻译者,亚里士多德,西塞罗,但丁,荷马,林肯,丘吉尔,马丁路德金,比尔克林顿,还有中国古代的“三寸不烂之舌”苏秦,三国“舌战群儒”的诸葛亮,甚至连鲍勃迪伦和嘎嘎小姐都可以算上(考虑到他们歌词的影响力)。
辩才的培养,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莎士比亚时代,中学早上六点开始上课到九点,吃完早餐后继续上课到十一点再吃午饭;一点钟上课到五点,晚饭后再上一个小时。每周六天,每年三十六周,整整六年。老师每讲一个小时的课,学生要花五到六个小时去记忆,背诵,消化。正是这种日积月累的苦练,才造就出像詹姆斯国王时代翻译《圣经》的那批学者那么深厚的功底。
所以,我要培养的学生不是只会辩论,而是要成为辩才。
首先,我要求学生学会用最简单的单词,短语和句子去表达深邃的思想。最典型的例子,我用的是汉姆雷特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俯拾即是。如“耐克”的广告用语:“Just Do It”, 美国军中对同性恋的默许:“Don't ask, don't tell ”,. . . 都是言简意赅的范例。
与培养“辩论”学生最大的区别,是我要让学生学会“修辞手段”的熟练使用。当年肯尼迪总统那句“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至今依旧万口传诵,用的就是修辞中的“交叉错配法”(chiasmus)。丘吉尔的“铁幕”
比喻,成了近代史的经典名词。戴妃葬礼上艾尔顿约翰那首《风中烛影》和嘎嘎小姐那首风靡全球的《扑克脸》,也是我拿来为学生示范的“延伸比喻”修辞(extended metaphor)。
从“辩论”到“辩才”,中间隔着一道二千五百年的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