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三十年 ? (1949-1976)----1/2

作者:dld  于 2013-7-14 06:3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热点杂谈|已有17评论

忆父亲(上)










引子

说起来,我称不上是个“孝子”。爸爸去世已经两年了,我这才踏上返乡的路程……

四年前,当我离开家,回返遥远的异国他乡时,全家人送我到门外,有车在街口等候。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生死离别。心里很想说几句安慰父母的话,哪怕是陈词滥调的言辞。可我这张笨拙的口,每当这个时候,总是情绪激荡,心往下沉,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好。

爸爸那年已经八十多岁了,在我的记忆中,几十年来,经常卧病在床,好像从来就没有发福过。尤其晚年又忽来病魔缠身,而且经久不衰,导致昼夜难眠,精神疲惫,食欲不振,身体变得虚弱,风中的爸爸显得十分单薄。

上车前,我来到爸爸跟前,最后与爸爸话别。我看到爸爸的眼里噙着泪水,看到我,爸爸却将目光移往他处。我知道爸爸想让我走的安心,不想让我看到他伤心的样子。爸爸总是这样,有苦自己承担。

“别难过,我会很快回来的!”我终于开口对爸爸说。

“知道!”爸爸答道。其实爸爸心里明白,我这只是一句安慰的话语,因为在过去的十八年当中,我也只回来过可数的四、五次。

爸爸稳定住情绪,不再躲着我的目光,然后紧紧地盯住我,好像这样我就可以留在那里,不再走了。爸爸的眼角闪着晶莹,往昔我多少次离去,爸爸从来不曾像今天这样。从我记事时起,无论是遭受他人欺负,还是文革中被人陷害,我从来不曾见过爸爸流过眼泪。

爸爸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一双手微微颤抖,好似有千言万语,嘴唇轻轻地抖动,张了又张,却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也许在他内心深处,冥冥之中有某种感觉,已经清楚在世的日子不会长久,况且又没有人能够预料明天会发生的事,我这一次离去,不知道今后能否再见。
我坐进了车内,探出头来,朝爸爸挥手。爸爸也朝这边招手。车子缓缓开动了,离家门口越来越远了。我回头望,正值黄昏,最后一抹夕阳将金色的余晖倾洒下来。爸爸始终注视着我离去的方向,伫立在初夏轻柔的晚风之中,沐浴着金色耀眼、灿烂辉煌的夕阳……

以前我都是每隔四、五年才回家一次。四年前与全家人团聚,在期满返回的前几天,爸爸就不由自主地显露出离别的忧伤。看到爸爸的神情,我对自己说,看看我都做了些什么,以后决不能再这样。父母年纪越来越高,有时间应当多回家看看,与爸爸妈妈好好多呆几天。

我的确是这样想的,也决心这样去做。谁料想,四年前返美后的一、二年内,工作发生了变动,总觉得身前背后被事情追着赶着,总觉得内心存有挂虑不安稳,似乎总是难以找到一个适当的时机。

2011年春节到来了,我内心原有个心愿,打算回家与爸爸妈妈共度春节。后来由于一些事情的搅扰,心神有些不定,加上电话中妈妈传来好消息,说是爸爸的病情正在逐步好转,使我长期压抑的心思得到一丝释放,久久的挂虑得到片刻缓解,于是就决定往后推迟。

“明年春节无论如何得回去,一定与爸爸妈妈共同度过一次春节!”,眼望着日历,我暗暗下定决心。未能如心所愿回返,我的心原本有些失落,由于这海誓山盟般的决心,好像死灰复燃,朦胧中又看到了希望,于是惆怅中又自我得到了一丝莫名奇妙的安慰。

谁料想,春节过后不久,却忽然传来了爸爸去世的噩耗。

我这人平时挺坚强的,不习惯感情用事,虽然心肠柔软,却不轻易流泪。很多的场合,别人痛哭流涕时,我只是在一旁冷眼观望,掩饰着慈眉善目,顶多像参加追悼会一般,表现出一脸的肃穆庄严。

但当我听到爸爸去世消息时,我却无法再保持冷静,眼前霎时感到一片黑暗,我不住顿足捶胸,仰天长叹,眼泪不由自主地淌了下来。

假如当初,如果那样,心里一下子涌出无穷个后悔来。“我会很快回来的!”,我留给爸爸那句最后的话,那个夕阳下晚风中的应许,爸爸朝思幕盼的回归之日,也成为了我今生一个永远无法偿还的情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知道诗词后面一句是“此事古难全。”。每每听到凄凉别离的故事,都唤起内心的同情与怜悯。却从来没有想到,这种悲哀之事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夕阳之下与爸爸挥手,竟成了父子之间的最后诀别……

(一)

飞机穿行于云雾之中,遵循着地球由东向西运转的轨道,朝着我日夜思念的家乡飞行。春天,燕子飞来了两次;秋日,青草枯荣了两番。父亲去世两年之后,我终于踏上了归家的旅程。

透过飞机窗口朝外张望,我们飞行在三万英尺的高空,飞机在拼命地追赶着落日的余晖,原本高高流动的云彩此时飘浮在机身之下。除此之外,也看不出什么其它特殊景观,有时甚至感觉不到飞机在动。但是窗外昼夜的交替,使人相信外面的世界在变化,时间在飞逝……

屈指算来,出国已经有二十一个年头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人也由当年“初出茅庐”的大龄“青年”,经历了“不惑”,走过了“知天命”,如今正不情愿地朝着“花甲”奔去。

上次回国是在2009年。四年来,家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变化带给我巨大伤痛,时时牵挂着我的心,也使我更加思念遥远的家乡。

家对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常回家看看”的曲调,常常回旋在我的脑海之中。大西北遥远的塞上钢城,我梦迴萦绕的故乡,当春风刮过太平洋,吹绿了黄河岸边的 垂柳,也捎去了我对亲人的一缕相思;当暑尽寒来,飞雪覆盖了苍茫的大地,厚厚的冰雪也埋藏着我对爸爸一片深深的愧疚。两年来,我头脑里常浮现爸爸的音容笑 貌,总思想着爸爸送我离去的那条街道,想再望一眼爸爸朝我挥手的地方……

这次回国与家人共度春节,并非是“告老还乡”,因为过后我还是要离去的。可当我着手整理行装,当我一双脚踏上飞机,当我透过飞机的窗口朝外瞭望,也许是本 能出于对家乡的思念,也许是感叹二十年光阴匆匆而过,其实我明白,更多的还是四年来对爸爸妈妈日夜的思念,于是在我的内心深处,还是萌生出一种“叶落归 根”的感觉。

童年,人一生中天真烂漫的时光。有时,一个人独自望天,看红霞暗去夕阳渐渐西沉,望月亮如钩悄悄爬上树梢;多少次,望冰消雪化、垂柳轻徭,听细雨叩窗、风 吼雷鸣。有时,几个要好的同学聚在一起,坐在起伏的草地上,走在绿幽幽的麦田里,甚至爬上茂密的大树,或者站在高高的楼顶,开始幻想那种远远逃离家的潇洒 生活……

故乡也许并不美丽、繁华,但我在那里长大,故乡记录着童年的脚步。无论经历的生活是悲是喜,童年的故乡是难忘的。无论我走多远,无论我在外面的年日有多 久,这里依然有我最美好的记忆,有我难以忘怀的亲人朋友!记不清多少次,故乡云雾缭绕,进入我熟睡的梦乡,令我动容,激情难抑。这,也许就是人之常情。

爸爸也常常提起他的故乡,眼里闪现出青春的光芒。

……

爸爸妈妈都生长在天津,在海河边长大。正逢青春妙龄豆蔻年华之时,雄心勃勃,踌躇满志,正欲施展宏图,大干一番事业;却遭遇天灾人祸,处在兵荒马乱,改朝换代的年代;“雄鸡一唱天下白”,“天翻地覆慨而慷”,听着隆隆的枪炮声,迎来了天津城的解放。

于是,天津城也变成了“解放区”,高贵者成愚蠢,卑贱者变聪明,命运理想都变样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呀呼嗨嗨,一个呀嗨,……,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炮火下的天津城,断瓦残墙,破烂不堪,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爸爸妈妈立刻全心全意投入了城市的建设。在天津城的许多建筑工地,爸爸伴随着单薄的身影,洒下 了如雨的汗水,留下了匆忙的脚步,贡献了不平凡的聪明智慧;也欣慰地看到了:一座座兴起的楼房,一条条疏通的街道,一个个新生儿的诞生,一家家的组成并蓬 勃壮大。

那时候,工作有个响当当的名子,称为“干革命”。并非是如今的打工挣钱养家糊口,或者是某些人寻欢作乐的场所,或者成为一心往上爬的政治阶梯。当年,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干革命,都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奋不顾身,前仆后继,根本就没有考虑个人的得失。

人们生活的目的非常单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生活幸福美满。相信政府相信党,就像文革时一首歌曲所唱的那样:“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扛起枪杆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边防线上把根扎,雪山顶上也要发芽”

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的皮肤、血脉、文化和骨气注定了我们的终生使命;我们有责任、义务更有历史使命为国担忧,为民解难。如此的高风亮节和宽广胸怀,令人感叹,令人敬仰,但并非人人都具有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千古志向。

“好儿女志在四方”,青春随着理想飞翔。爸爸妈妈响应国家的召唤,奋不顾身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大义凛然,觉得那是义不容辞。

爸爸妈妈朝气蓬勃,斗志昂扬,惟贤惟德,以诚待人,以心换心,还不懂得人心险恶,还未体验世态炎凉。从而做事今天看来,也似乎显示出一丝草率。大漠荒原听说过但没去过,天高地远,广阔天地,出去见见世面也好,增加些阅历,积累些经验,反正过几年便回来了。

爸爸妈妈天真烂漫,充满了对未知的渴望,大有“不到黄河不死心”、“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气魄。就这样,50年代,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爸爸妈妈带着一家人,随着浩浩荡荡的人流,乘上驶往大西北的列车,从天津连人带户口,迁移到了塞上高原的黄河边。

当时不乏一些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之人,口号喊了,表现激进了,也革命了,但“革命”并非忘我无私,诚心实意。有多少人留恋大城市高楼大厦、灯火辉煌、车水 马龙、熙熙攘攘,害怕面对荒原野草、戈壁黄沙、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隔三岔五就有人悄悄溜号,不辞而别,玩起了失踪游戏,偷偷地返回了天津城。

“要学会相信别人,否则如何让人来相信你呢?”爸爸如此这样告诫我们,并坚信政府许下的诺言—“支援边疆最迟不超过十年,保证你们一家全部返回天津!”。 爸爸的信心是情有可原的。你想,都喷着唾沫、擂着胸脯下了保证,挥动手臂、指天跺地发毒誓了,人民政府还能出尔反尔,像无赖满嘴呲喤,不讲信用,胡说八道 骗人玩吗?

“干什么事都要尽心尽力,对待工作绝不能马虎!”爸爸这样说,这样教育子女,自己也这样做了。与成千上万的志愿者一样,用辛勤的双手为钢城添砖加瓦,将塞上高原黄河畔一座平凡的水陆小镇,建设成为了草原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一座光彩照人的现代化城市。

爸爸在钢城一呆就是几十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退休后,只要身体允许,爸爸每隔几年总要回天津城看看。不是支边凯旋而归,而是作为一名塞上的开拓者,回归 故里,寻觅童年的足迹。当年那个美丽的诺言,曾经激励人们奋进挥汗,也曾经在孤独无望时,给人以遐想和盼望,如今犹如石沉大海,销声匿迹。又好像茫茫荒原 上的一粒微尘,早已被大草原上的“沙尘暴”,吹到了九霄云外!

我曾经问过爸爸,如果今天有消息传来,当初被“沙尘暴”吹到九宵云外,那个曾经令人心慰的应许,奇迹般地回来了,您将会有何感想?如果历史在人面前痛悔流泪,发誓要痛改前非,兑现过去所有愧欠的应许,全家人可以全部返回天津了,您的心意会是怎样的呢?

爸爸低下头,沉思片刻,然后抬起头并摇了摇头,目光中透露出一种沧桑。过去的,就让它永远的过去吧,现在这里的每天生活不是也都很好吗?!我理解爸爸,辛劳一辈子,累了,图个安宁心静,不想再折腾了。另外,望望眼前,又怎么舍得下奋斗了一生之地呢?!

是啊,一个地方可能不美丽,也可能荒凉到了极处,但当你挥洒过汗水,留下了青春足迹,投入了身心,一切就会变了。对这里的一切都有了感情,你会热爱这里的 一草一木,像留心观察初恋的情人,你会记住她每个细微处的变化。在你的内心深处,对她寄托了希望,产生了依恋,你也许离不开她了,走在哪里,都不会将她忘 记。

虽说如此,人在他乡,有诸般的不易,也有太多的无奈,但最让人不能割舍的还是思乡情。“月是故乡明”,“低头思故乡”。故乡总有这样一份深深、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感牵系,“叶落归根”成为多少离家之人的最终梦想。

乡愁,千古不变,永远是一份难以割舍的眷念。时长空远,地角天涯,漫漫人生路,眷眷游子心。一生辗转各地,鬓角如秋飞霜,岁月刻在脸上,但奇妙的是,爸爸始终乡音未改。然而,最终却未能“叶落归根”,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但爸爸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天津人!

(二)

每天上班从家到公司,沿途要经过三个湖泊。

首先经过小区附近的“松树湖”(Pine Lake)。它方圆不大,躲藏在一片密密的森林之中,清凉幽静,可供人们垂钓。参天的松柏树下,人们可以用来休闲,譬如打球,烧烤,举办派对(Party)。

之后,行车经过几个拐弯,就来到了另一条湖边的马路。这个湖人称“萨马秘什湖”(Lake Sammamish)。相对“松树湖”,“萨马秘什湖”就明显大多了。碧波荡漾,群鸦浮水,有沙滩,可戏水;还有一座小小的码头,可供人们驱车载船前来, 泛舟湖上,劈波斩浪。

沿着湖边的公路行驶十分钟左右,开始上高速,风驰电挚,将“萨马秘什湖”远远地抛在身后。高速上行驶十分钟左右,来到一个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在此驶离高速之后,左转右拐两个弯,忽然豁然开朗,出现在眼前的是水天一色—好一个浩瀚的湖泊。

放眼湖面,湖水清澈,烟波浩渺;眺望对岸,烟雨朦胧,密林之中点缀着几座彩色房屋;仰望穹苍,蓝天白云,千化万变。这远近景象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绝妙的立体山水画。这就是西雅图著名的“华盛顿湖”(Lake Washington)。

公司设在湖的旁边,只隔着一条马路。每天从办公室的窗口眺望,可以近观闲云野鹤,岸柳低吟,遥望湖光山色,微波荡漾。眼前碧绿的湖水与湛蓝的天空,由湖水 对岸茂密的树林,以及遥远覆盖皑皑白雪的山峦,连接了起来,令人感到天际辽阔,美奂绝伦。那日出日落彩霞飞舞的迷人景色,更加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不禁心 旷神怡。

望着眼前美丽的风光,不禁令我想起爸爸年轻时走过的路。

……

30年代,有一位叫纪霍士的先生,来内蒙古西部考察,写下了一段逼真的文字,这几行字就是当时塞上高原,草原钢城的逼真写照:

“……,你开始看到广大无边的原野,除西北大青山外,只有阳光和黄土的气息了。黄鼠狼、野山羊时而在旷野上肆无忌惮地出没。没有人家,没有行人,除偶尔有 一群响着铃铎的骆驼或一辆渺小的响着破马达的长途汽车,就再也看不到任何生物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咏歌,想必就是这一带地方吧!”

爸爸也曾满怀深情地向我们讲起过,当年初次来到草原钢城时的情形。当全家人风尘仆仆,千里迢迢来到钢城,下了火车,全家人全都傻了眼,一颗颗心都凉了。这是哪儿啊?太不象生长的天津城了。

一眼望去,沙石裸露,黄尘弥漫,人迹稀少,荒原一片,是一座典型的塞上荒凉小镇。环顾四周,只有荒山,没有树木;只有黄沙,没有道路。大风扬起之时,立时昏天黑地,天上无星无月无光,地面象一片茫茫沙海。

说是来到了内蒙古,却没有望到大草原,也没有看到蒙古包。诗情画意般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哪里?

少年人好幻想,年轻人多梦想。仰观塞上浮云,极目荒原野草,寻觅大漠孤烟,眺望长河落日。但我们对日夜憧憬的梦想真正了解多少呢?也许只是听别人侃侃无心 地讲述过,说是如何如何美丽;或着是从作家小说的夸张描写中,朦胧中显现出一幅五彩的图画;或着出于人固有的好奇心,在臆想中编织出一幅美妙的梦境。这一 切是真的吗?在现实中存在吗?它究竟好在哪里?会是像梦境般的美丽吗?

如今这眼前的景象,怎么看都不像是个令人激动的地方,要不是年轻人固有的朝气和坚强的意志,甚至难免会令人产生无尽的悔意来。

全家人随着人潮被安顿在一排排低矮的平房内,那间塞进了一家人的昏暗小屋,便成为了塞上新家。“家”座落在一片旷野沙地,夜晚漆黑一片,周围是片片的衰 草,点点的野花,凄厉的狂风,阵阵的狼嚎。荒草野滩苍茫无际,也只盛产这些自然之物,用各自独有的姿态,或点头,或微笑,或呐喊,或长鸣,算是对远方来客 的热烈欢迎。

这时内心对异地他乡原来抱有的那一丝好奇与幻想,随着漆黑阴森的夜幕来临,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叹息、惆怅和无奈。周围没有任何朋友可以述说衷肠,也没有亲人 能够给予安抚,只能独自默默对着浩瀚茫茫的星空,倾诉着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凄凉。一双脚才踏上这片土地,就期盼着那个虚无缥缈,“返乡”应许的日子快快来 临。

从此,塞上人生的艰难旅程开始了。

工厂与居民区相距二、三十里路,不像现在有班车,那时来去就完全凭着一双脚。班车别提了,那就走路吧,反正是年轻人,什么也都不在乎!可路又在哪里呢?这 里是一片荒滩,那里是一片野岭,地上根本就没有路。这时他们终于明白了,原来,他们不是来享福的,他们是新城市的建设者,他们就是道路的开拓者。正如鲁迅 先生那句明言所说的那样:“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每天天未亮,爸爸就和一帮年轻人出发了,踩着沟坎,踏着荒原,顶着繁星,朝着远方那个既定的目标行进。周围没有灯光、没有人家、没有树木,处处沼泽、荒坟 野岭、杂草丛生。一次经过一片坟场时,还发生了“鬼打墙”的奇怪现象,一群人走来走去总是围着坟场瞎转悠,死活就是走不出乱坟岗,令众人疲惫腿软,心里阵 阵发怵。幸亏一位年长的意示到了问题,建议大家就地休息片刻,之后,才终于脱离了那个可怕之地。还好是结伴同行,一个人的话,非吓个半死不可。

太阳落山后,四周一片黑暗。在蒙蒙昏暗的天宇,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树梢,星星开始睁开了明亮的眼睛。没有了机器的轰鸣,原始的大漠荒原之上,望不见灯火,看 不到炊烟,听不到人欢马叫。除了阵阵的狂风,坟头鬼火荧荧,世界安息了,大自然显得是那样的寂静。工作一天的人们终于可以休息了,可以回到温暖的家,与亲 人团聚了。

可是“家”在哪里?亲人又在哪里呢?“家”坐落在黄沙弥漫,一眼望不到踪影的远方。虽然山高路远,但那毕竟是心中的温暖之处,吸引着一颗颗凄凉的心。仗着 年轻人精力充沛,激情洋溢,吃苦耐劳,一帮人立刻马不停蹄,朝着蒙蒙的大青山进发,又沿着清晨相同的路线回返。旷野茫茫都是路,山的那边还是山。每天都是 披星戴月风雨无阻,长途拔涉四、五十里路来回。

熟悉了风沙,认识了荒原,经历了雨雪,习惯了黑暗。“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斗罢艰险又出发。风云雷电任叱咤,一路豪歌向天涯。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 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同样的沙丘野滩,每天无奈地走着;不变的荒山秃岭,每天习惯地望着。不久,在一片杂草丛生的旷野荒漠之上,出现了一条曲 曲弯弯的小路,那是爸爸和一群年轻的草原上的建设者们,用一双脚千百回的往返踩出来的。

也许正因为爸爸年轻时,经历过这样的磨炼,练就了爸爸一双过硬的脚下工夫,都八十来岁的人了,仍然不把十里八里当回事。有时计划外出,年轻人还在商议如何行动,要不要乘公交车还是打的,而爸爸说走抬腿就出门,健步如飞,来回都靠步行,没有丝毫的犹豫。

记得四年前回国,一天清晨陪伴爸爸妈妈在公园散步。穿过树林,踏过小桥,迎着旭日东升,沿着湖水漫步。最后来到公园的假山面前,我踌躇片刻,考虑到父母年 迈,不知是否该登梯一路上去。爸爸看出我的犹豫,说“没问题!”。话音未落,爸爸却早已“蹬!蹬!”攀上一半了,我反倒被拉到后面,不得不鼓劲奋起直追。

爸爸外表柔弱,文质彬彬,一副电影中知识分子惯有的形象。但爸爸内心坚强,毅力过人,凡事争先恐后,永不服输。像攀登公园假山一般,爸爸甚至可以脚蹬六层楼梯,双手拎着买来的蔬菜,一口气上下,不用停歇也不喘,脸不变色心不跳。这点连我都做不到。

我曾经“上山下乡”战天斗地,“广阔天地”策马扬鞭。我曾经历过革命“风雨”,见过伟大“世面”。我曾经唱着“样板戏”,爬过高山,行过低谷,“明知征途 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任凭风云多变幻,革命智慧能胜天;立下愚公移山志,能破万重困难关。”。我曾经仗着年轻,青春充满无穷活力,精神饱满斗志昂扬, 不承认失败力不从心,敢于向任何困难挫折挑战。我曾经……

虽然我在许多方面争强好胜,总有股不服输的劲头,但对蹬梯爬楼我甘拜下风,心悦诚服赞美爸爸老当益壮,如鹰展翅,返老还童。每次回到家楼门口,首先停足,然后望楼兴叹,在长长吸足一口气之后,才开始迈步攀登。爬到三层楼,我都要停一下,喘口气,接着再走。

我也年轻过,也走过旷野,但我却没有走过爸爸当年走过的路……

(三)

这次返乡,春节期间,有机会与三十多年失去音讯,几位从小一块长大,以后又一起读书,最后又一同“上山下乡”的老同学见了面。

尽管大家一起长大,但生活的轨迹彼此并不相同。有的当了工人,有的做了领导,有的出国求学,有的成了企业家。众人聚在一起,倍感亲切。寒暄问候之后,畅谈 家事国事天下事,却发现共同兴趣的话题反而少了。唯有谈到童年—我们共同度过的时光,每个人的眼里便冒出了火花,脸上泛红光芒四射,开始手舞足蹈,话语如 江水滔滔,童年往事如数家珍,彼此称呼都还沿用儿时的“乳名”……

我们这代人没有出生在好的时代,按照概率来说,我们真是运气不佳,生不逢时,倒霉透顶了。“想读书的时候,出了一个黄帅;想工作的时候,只能上山下乡耕田 种菜;想结婚的时候,姑娘们个个都要嫁个老外……”。唉,那些背运就不提了,童年总该幸福快乐吧!哪知道,带着哭声“呱呱”落地,刚刚张开懵懂的眼睛,充 满好奇观察世界,正咿呀学语,张口想吃的时候,却又碰上了“三年自然灾害”。

如今国家奔向“小康”,一些人先富了起来。什么都不缺的便挂上个“艰苦朴素”的条幅,警醒腐败堕落,防止一朝被“双规”。一些营养“过剩”的人们,每天朝 思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减肥”,最上乘的境界,就是什么都不吃不喝,还可以鲜活乱蹦的。幸福的老人也备不住会絮絮叨叨,一把鼻涕一把泪,来段“痛说革命 家史”。

我们那时候用不着整这个,因为本身就是饥寒交迫、水深火热。

“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共产主义近在咫尺;国富民强人多力量大,立马赶超英美德法日;神州山欢水笑,遍地姹紫嫣红;九州大地到处莺歌燕舞,四海征途一路马叫人欢。”这样一派大好形势,足以令“帝修反”胆寒,却只有在报纸和广播中风闻过,好像都与这里无缘。

“大食堂”解散后,恰逢冬季,没有蔬菜,全凭粮店供应的那丁点粮食。不久,全家人相继都病倒了。

哦,那已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个遥远沉重的岁月,深深埋藏在心中的一个角落,当事人不愿意无端地掀开那令人痛心的一页,每当不小心无意中对它的轻微触动,都会引发内心深深的感叹和长久无法愈合的隐隐伤痛。可是那惨淡凄凉的一幕,爸爸怎么能忘得了呢!

……

时光回返,历史揭开了尘封的往事,把我们带回到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年代。那是一九六零年左右吧。

爸爸讲起过,那时候真是困难呀,每家的那点粮食根本不够吃。毫不夸张地说,每天吃的就像是文革中的“忆苦饭”,蒸熟的窝头看上去都是绿色的,因为里面掺杂 了百分之八十的烂菜叶子。不久,全家人全部卧床不起,个个浑身浮肿,手指按到皮肤上立刻就是一个坑,松开手之后,久久无法复原。一家人个个精疲力竭,一排 躺在床上,动弹不得。 看到全家人的模样,爸爸只好免强挣扎起来,下地为一家人烧顿饭吃。爸爸不擅长家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饭烧熟了。爸爸喊全家人起来吃饭,可人人都没 有味口,不愿意起身。这绝非肚腹饱满不知饥饿,只是一锅清水见不到几颗米粒的稀饭,还有那掺了烂菜叶子的绿色窝头,实在提不起半点食欲。这种饭即使吃了, 又管什么用?!全家人不就是天天吃这个、喝这个,才落得个人人面黄饥瘦,浑身浮肿的吗?! “你们不吃,那我吃了。”爸爸实在是饿极了,不知觉中,一口气连吃了好几个菜团子,仍觉不饱。爸爸还想再吃,但低头看看剩下不多的菜团子,又抬头望望一排 躺在炕上的全家人,最终还是忍住了。爸爸还自言自语道:“什么时候能吃上不掺菜的窝头就好了!”

那时妹妹还没有降临人世,父母只有我们兄弟姊妹四人。二姐从小就显出与众不同:顾家,照顾弟妹,疼爱父母。“灾害”之年,二姐才刚刚开始懂事。别看二姐 小,却富有心计,心思深远。这情景,这些话,都默默地看在了眼里,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后来二姐入了托儿所,中午总算能按时开饭,比在家里要强多了。 一天,托儿所吃午饭的时间到了,每个小孩子给发一个土豆,当作午饭。小孩子们个个都饿得像个小瘦狼,拿到土豆饥不可耐,恨不得连皮吃了。二姐却把土豆偷偷 地藏在了衣兜里,没有吃。当托儿所的阿姨转过身来,二姐把手伸出来,再一次向阿姨要土豆。阿姨感到奇怪,怎么这么快就吃完了?看到二姐眼巴巴乞求的眼神, 和伸出来的那娇嫩可怜的小手,阿姨动心了,又额外地给了二姐一个土豆。 接到土豆后,二姐仍然没有吃,同样把土豆悄悄藏到了衣兜里。然后,瞅准机会,趁着阿姨不备,顾不上穿鞋子,用手捂着衣兜,撒开脚就朝家里跑去。当时托儿所 就在住宅小区之内,离家不算太远。 二姐跑得满头是汗,急冲冲地推开家门,伸手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土豆,高高地举在手里,无比兴奋地朝着爸爸直喊:“爸爸,爸爸!给,土豆!”爸爸惊喜万分,二 姐怎么自己回家来了?爸爸一下子将二姐抱在怀里。二姐的脸跑得通红,欢心快乐地笑着,脸上溢满了一种幸福感。爸爸这才发现,二姐是光着脚跑回家来的,脚上 的袜子在路上还跑丢了一只,而这一切,就是为了能给爸爸带回来一个小土豆。 爸爸望着二姐跑得通红的脸,又望着二姐手中攥着的土豆,爸爸柔软的心碎了,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像二姐那般快乐起来。爸爸欲语无声,把脸紧紧地贴到了二姐的脸 上,眼里闪现出星星点点的泪花……
那一年,二姐才四岁左右!

……

如今人们经常挂在嘴边上,回忆几十年前发生的那些破事,我们非常幸运,几乎一样不拉地都经历了。那种艰难困苦,如同阴魂不散,时时环绕着我们左右,又像暴 风雨之前厚厚的乌云,重重地压在我们的心头。它陪伴着我们走过童年,度过学生时代,好像与我们亲密无间,最后又不依不饶地相随到上山下乡广阔天地。直到二 十岁之后,中国上空电闪雷鸣,改朝换代,出现新天新地,生活才逐步得到改善。

还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身体开始发育,身子长高了,墙上刻划着每一年的身高纪录。看到孩子们长大了,爸爸妈妈更是喜从心来。却没有想到,身子长高了,饭量也 跟着见长。可是粮店供给的,还是那点粮食,每月偶尔少了些玉米面,却用红薯干替换充当口粮。半大的孩子胃口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多少总觉得不饱。爸爸 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德、智、体”全面发展,看来“体”字只好暂时免了。除了劝说儿女少做运动,却也想不出什么其它更好的拯救办法。

那年头,着装豪华亮丽不敢想,只要穿戴整齐,尤其是站在外国人面前,千万别给中国人民丢脸;饮食大鱼大肉是奢望,只要能填饱肚子,还有力气呼喊革命口号,还能扛锄头下地干活,就心满意足了。除此以外,朴素的头脑,除了“共产主义”,不敢有其它的痴心妄想。

如今的孩子们丰衣足食,没有吃过“忆苦饭”,生下来就平安快乐,幸福早已深深植入内心深处,好像都由DNA前世所定。眼未见就以为不存在。上辈人好象都得 了时代“伤感”症,常年忽冷忽热;有时又好象得了“精神分裂症”,变得喜怒无常。动不动就说“那个年代” 、“我们当年”,怎么像个初学说话的八鸽,嘴里总是絮絮叨叨,整天念道个不停呢?

好办,饿他几天试试,准保他就会有感觉了,就明白什么叫做“盼星星,盼月亮”了。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人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记取昨天,是为了把握今天,更是为了掌握明天。

我们从小受到社会主义教育,知道共产主义美好,但也知道需要付出汗水,也能领会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歌曲内涵: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

眼瞅着快过了长身体的时候了,共产主义还是没见任何动静。“大跃进”、“合作社”、“大炼钢铁”、“集体大食堂”都经历了。不是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一天等于20年,共产主义在眼前”吗?社会主义也忒长了点吧!

共产主义怎么还不来呀?白天痴心梦见它好几回,夜里梦游寻它多少次,真想死它了。我们这辈子还能赶得上吗?

多少次梦里彩云飘荡,天紫地蓝,曲径通幽,壁垒森严,踏着雪地上的熊迹狐踪,忽忽悠悠进入了“共产主义”。兴奋的我半夜跳将起来,拨开众人抢上前去,一口气连吃了好几个大馒头,外加几块淹咸菜,末了,还喝了一碗白糖水!

幸福的时光并不长久,醒来发现肚腹空空,原来是“一枕黄粱”。

唉,要不是年轻时挨饿受冻,如此刻骨铭心,半个世纪前的往事,本该是灰飞烟灭,如江水滚滚东流去,怎么还会记得那么清楚啊!

(四)

从西雅图飞往北京,是直飞无需转机,空中飞行约十二个小时。一路之上有饮料供应,同时还提供两顿正餐。

飞机起飞两三个小时之后,开始供应第一顿晚餐,有两种选择。我要了一份牛肉米饭,起码它看起来听起来都比较接近“中”餐。空姐递过来一盒套餐,饭和菜装在 同一个盒子内,饭盒用锡纸包装。除了盒饭,还附带一小盒蔬菜,几小块水果沙拉,一块蛋糕,一小袋榨菜,一小杯饮用水,一块湿毛巾,一小管白糖,还有一块黄 油。

我这人各方面都属正常,唯独从小偏食,成为一种缺陷。不喜欢或着没有吃过,甚至瞧着不顺眼的东西,连尝一下都不情愿。这里提前提醒并谢过各位朋友,将来一 天如有缘份会面,吃饭时切记别对我过于热情,即使是御膳房的山珍海味。大庭广众之下千万别推三让四的,免得我心不情愿,又使你面上难堪。出国二十一个年头 了,心里还是吃不惯西餐,但凡有选择,还是喜欢中国固有的那种菜香和饭食。

每当无奈吃三明治(Sandwich)或者比萨饼(Pizza)时,总要趁人不注意时,悄悄将奶酪剔除,将黄油刮干净,将里面的酸黄瓜也拿掉,这样心里才 略感踏实,然后勉强吃几口,象征表示一下。很多的时候,经过我一番精心处理后的比萨饼,“精华”踪迹皆无、“营养”消失殆尽,原本“花枝招展”的比萨饼, 变成了一块光秃秃、干巴巴,沾满一道道血红般的西红柿酱,只略带一丝咸味的外国式的“烙饼”了。

我不加考虑将黄油放到了一边,却将一管白糖小心收藏了起来。然后,又拿起蛋糕闻了闻,嗅出一种添加料的味道,摇摇头,叹口气,将蛋糕也放置一边。无可奈 何,眼睛最后只好移目在那盒米饭的上面。从早到晚折腾大半天了,肚里确实感到有些饿了。掀开锡纸,饭菜热气腾腾,却闻不到一点大米饭的香味,提不起丝毫食 欲。怎么会是这样?世道真的变了。小时候吃的大米饭有多香啊!

“给孩子们吃吧!”我记起爸爸曾经说过的话。

……

爸爸年轻时走东闯西,风餐露宿,落得一身疾病,偶尔要到医院住上一段时间。

每次爸爸从医院回家来,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惊喜。那是只有特殊病号才有资格分到的一些小食物,爸爸都舍不得吃,心里惦念着在家里日夜期盼的孩子们。说起来,那也谈不上是什么好东西,不过是几个半两大小的馒头。我们几个孩子仍然如获至宝,围绕着爸爸又蹦又跳……

那个年代副食品缺乏,除了酱油、醋敞开供应,其它几乎所有的食品、物品都是凭号限量供应。在钢城,粮店每月一户只供给一点点大米,剩下是百分之七十的玉米面,百分之二十的白面,再外加一些杂粮。后来连高粱面,荞麦面,还有红薯干,都曾经供应当作口粮。

生活艰苦是众所周知的,可国人具有死要面子的传统,喜欢说大话,友人面前打肿脸充胖子。世人面前寒酸落迫浑然不觉,却愣说他人生活于水深火热。其实无论怎样刻意隐瞒,也总没有达到四分之一个“小康”的水准。

爸爸患了胃病,消化困难,顿顿黄橙橙、硬邦邦的玉米面窝头难以下咽。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老小的花销支出,全指望爸爸的那一份微薄的收入。妈妈忧心仲仲,如何才能给爸爸增加些营养呢?

妈妈绞尽脑汁,无奈困难重重。一则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二则在那个只有“思想丰富”的年代,“自由贸易”已被当成资本主义遭受批判。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如今那些老皇历都不灵了,生活讲究“精神食粮”。

穿衣,要布票;吃饭,要粮票;解馋,要肉票;吃糖,要糖票;抽烟,要烟票;洗衣服,要肥皂票;……;更要命的是,往往发票,却无货物。就连普普通通的豆腐,一年也未必能幸运吃上一块。由此可知,想额外补充些营养都难上加难。

这样也好,断了你贫民百姓“腐化堕落”的念头……

那年头崇拜一贫如洗,痛恨富裕享乐。解放前闹“土改”,划分“阶级成分”,要是被圈定成个“雇农”,绝不会有无能羞愧的感觉。不但自己人前马后趾高气扬,显出一副“老革命”的派头,连后来孩子们填写“家庭成份”,也都觉得那是块使身价上升的御书“金匾”。

妈妈取出精心收藏的那一点点宝贵的大米,为爸爸蒸了一盒米饭。大米饭的香气沁人肺腑,像清晨阳光照射湖面轻轻腾起的云雾,忽忽悠悠,溢满了房间的每个角落,馋得我们几个小孩子,直咽口水。

是啊,常年吃饭的时候,眼望处,多会儿都是一片黄橙橙的颜色,偶尔吃上一顿白面馒头,都觉得松软香甜无比。大米在北方,尤其是在我们生活的那个地方,在那 个特殊的年代里,可谓是“山珍海味”,是无比稀罕的。那颜色比白面还白,吃起来比馒头还柔软,还要更加香甜。注视着从粮店拎回来的那一点点大米,梦里幻想 着豪吃的那一天,但是妈妈把那点大米收藏得好好的,总也不见有“开吃”的迹象。

望着我们手中的窝头,又看到我们饥渴的目光,爸爸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口中的米饭。“给孩子们吃吧!”爸爸说,妈妈不同意。“给每个人都分点!”爸爸又说。妈 妈看看爸爸,又回头望望我们,一个虚弱的身体,几双哀伤的眼睛,两下都难舍难分,亲情难却。最后妈妈还是拗不过爸爸,为了让爸爸咽下口米饭,让爸爸的身体 早一天好起来,于是我们几个孩子都因此蒙了福,碗中都分到了几口大米饭。

我那时自认有些懂事,知道那是爸爸的米饭,爸爸身体不好,有病,我不该吃爸爸的米饭。我抬头望望爸爸,又低头看看米饭,香气扑鼻,喉咙竟被大米饭的香气重 重地笼罩着,一个“不!”字始终没能说出口。当今的孩子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一碗大米饭对我当时会具有如此大强大的吸引力。为了它,我等待了许久。最终 还是抵挡不住大米饭香气的诱惑,我迫不急待将期待已久的大米饭送进口中。

那种感觉令我终生难忘。白白的大米饭柔软极了,香极了,比窝头好吃多了!于是小小的年纪在心中暗暗发誓:以后长大了,等我有了钱,天天吃大米饭,再不要吃这黄橙橙、硬邦邦的窝头了。

看到我们兴高采烈的模样,爸爸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凄凉的笑意……

……

年轻时,爸爸身上从不装钱,更决不会自己随意乱花钱,每次发工资,都全部如数交到妈妈手里。多年之后,爸爸曾几次发出感叹,这个家幸亏有妈妈的经营料理,不然的话,那艰难困苦的日子可怎么过呀?!

后来年迈了,家境终于变好些了,爸爸的衣兜里开始装些钱了。那是妈妈特意留给爸爸的,看上什么,就自己买吧。苦了多半辈子了,让爸爸也挺起腰板,作一回金 钱上的自由人。即使兜里有了钱,爸爸也从来没有买过自己心爱的东西,总还是把钱花在儿女们的身上。一旦看到爸爸的钱少了,妈妈就再往爸爸的口袋里塞些钱, 让爸爸的兜里始终饱满,让爸爸表面风光,痛痛快快过把瘾。

爸爸兜里装了钱,虽不多,不曾见增值,却也难以见到减少。不过也会有这样的时候,爸爸也显出豪放大气,那是当爸爸偶尔用来买些糖果的时候。小时候家里窘 迫,一分钱一块的水果糖,也不是嘴馋就能吃到。尽管我早已成年,每当我回到家里,爸爸记得我小时候爱吃糖,总会买些包装漂亮的水果糖,放到我的面前,督促 着让我吃。

看到我吃糖,爸爸妈妈就想起一件我和大哥小时候的事。

我自小喜欢甜食,吃糖没够。也许当时没有其它更好的东西可吃,家里仅有的一点点白糖,都被当作是上好的东西,并不轻易拿出来分享。当我还是三、四岁的时 候,一天我吵着要喝糖水,哥哥和姐姐们拗不过我的倔犟,无奈把收藏的糖罐拿出来,递给我。我立时止住哭闹,两眼放光,抓起一把小勺,不由分说把勺伸入罐 里,不管不顾地挖起糖来。一勺,两勺,三勺,……,一小杯水里我放了八勺糖!见此情景,姐姐着急,大哥在一旁更是急的要命,瞪大了眼睛望着我,高声呼喊着 要夺回糖罐,我双手抱住就是不撒手。是心疼糖?!还是嫌我太不听话?!性急的大哥拿起一根棍子要过来打我。结果棍子举得过高,把头顶上的灯泡给碰碎了。由 于担心害怕爸爸妈妈回来后,会受到责怪,此时此刻,大哥也顾不得打我了,自己反倒独自躲到一边,蹲在地上,双手捂着脸,“呜!呜!”地哭了起来……

爸爸妈妈回来后,不但没有打骂,也没有更多的责怪,只是有些心疼破碎的灯泡,因为新的又要花钱来买,然而家里……爸爸妈妈望着杯子,望着糖罐,望着孩子们一双双哀伤的眼睛,父母的心在哭泣。

世上有什么比孩子们哀伤的眼睛,能令父母更加心碎悲伤呢?

(五)

从西雅图没有直飞钢城的班机,需要在北京换乘另一架航班,于是,我在北京机场稍微停顿了片刻。在北京见到了二姐,见到了二姐的独生女儿,还见到了二姐独生女儿的女儿—美美。

正因为美美的出生,使我也平白无故地被往上提升了一个辈份,四、五年前我就被“忽悠”了,因为被人响亮地称呼为“二舅爷”了。

其实,我还不太十分情愿进入“爷”的行列。从小时候留给我的印象,一旦被称呼“爷”,好像就进入“来日不多,来日可数”的范畴了。由“舅”到“舅爷”,这绝不象涨工资或者提升职称叫人心花怒放。在内心深处,我还挺留恋昔日“二舅”—那个平常朴素的称呼。

没有办法,人类就是这样繁衍延续,这是自然规律。称呼什么就是那么一回事,即使八十岁被人称为八岁童,那管什么用?两鬓依然飞霜,一脸刻满岁月。人有情而时间无情。无论愿意与否,只好顺其自然了。

美美已经四、五岁,对我完全没有了四年前第一次见面时的那种陌生感。美美长得非常可爱,也十分招人喜欢。小小的年纪说话办事却像个大人似的。在飞机场坚持跟我一块玩拼图游戏,美美神色严肃,郑重其事地对我说:“这次你自己玩吧,我不帮你了!”

过去人们常说,美国的儿童生活在天堂,话语中透露出百般羡慕。我看如今中国的儿童,有过之而无不及,令世人瞠目结舌。天生的一个“小皇帝”,连“老一辈” 都前拥后簇,甘愿就范,俯首称臣。还未到上学的年龄,父母便早早地着手为孩子预备,千挑万选,什么都要上好的。从课前班开始,各种才艺班就预订排队等候。

美美也不例外,家里学习用具应有尽有。令我惊讶的是,小孩子家竟然还有一个iPad(我都没有!显得有些土的掉碴!)。小小年纪口中说出的词汇,天马行空,飘忽不定,完全出乎意料,更令我称奇。四、五岁的孩子,居然会说“下载”,并且会正确使用“删除”。

天哪,我真的被“雷”住了,跟我们小时候真是天差地别呀!

今天的孩子们真是运气好,出生在一个好年代,生活迈入“小康”,不晓得什么叫做“饥寒交迫”,不懂得何谓“水深火热”。每天的生活就是享福,有玩不过来的各样高档玩具,有吃不尽的各式糖果甜点,没有那么多的“动乱”。生活安逸,祥和,平静,自由。

说起我们儿时的经历,现代的年轻人一脸漠然,那个年代听起来简直就像“唐宋”一般遥远,或者当作是“火星”上曾经发生的事。

我想起上小学的第一天,羡慕能有一个漂亮的书包……

……

像大多数那个年代的家庭一样,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苏联“英雄母亲”的感染,还是国家“人多力量大”口号的倡导,我们家算是走到了时代的前列。在那个年代里,是一个标准化的大家庭,兄弟姊妹共五人。我在家排行第四,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还有一个妹妹。

提到苏联“英雄母亲”,当今的年轻人可能从来未听说过,为了不使你如坠迷雾,借此机会我再多说几句。

二战期间,战争使苏联死了几千万人,政府鼓励母亲们多生孩子。“英雄母亲”是前苏联政府为生育10个以上儿女的妇女们设立的荣誉称号。1991年苏联解体 后,“英雄母亲”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目前,俄罗斯最大的多子家庭居住在沃罗涅日州。该州的希什科夫夫妇在26年间养育了20个孩子:其中11个女孩、9个 男孩,家里的户口簿都被填满了。

“人多好办事”,“众人拾柴火焰高”,“农村包围城市”,“敌人若敢来侵犯,中国人每人吐口唾沫,也会将来犯之敌淹没,叫他死无葬身之地”。经过多年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国人也真正品尝到了“人多势众”的甜头,感受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革命学习“苏维埃”,建设向“老大哥”学习,教育更是“以苏为师”。“布拉吉”、“卢布”、“卡秋莎”成为了时髦名词,“英雄母亲”也进入了中学课本。那个年代,大家庭处处开花,放眼皆是,绝对没有“超生游击队”,偷偷摸摸,四海为家,到处流窜这么一说。

爸爸妈妈一生辛劳,艰苦朴素,呕心沥血,省吃俭用,用微薄的工资,来哺养这个大家庭。物质上虽然清贫拘谨,爸爸妈妈满怀希望,内心乐观向上,用意志阻挡外来的纷扰,用勤劳换来孩子们的欢笑,用爱维系着一家人的和睦,家里的生活得过且过,还算风平浪静。

我记得,每年每当学校开学的时候,家里就到了紧张的时刻。两个姐姐,哥哥和我四人读书(那时妹妹还小,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交学费便成了一个大问题。每 人两块五的学费,今天看来微不足道,去蔬菜市场溜达一圈,专往便宜货摊前拥挤,也就仅够买一个辣椒两颗小土豆的。但是对当时的家里来说,却成了一个大数 目。

那时我们都还小,就爸爸一人上班,生活拮据,入不敷出,一分钱恨不得掰开两半来花。每月发工资不久,便开始数算度日,一家人的眼目便频繁注视墙上的月份牌,盼望着下次发工资的日子快快到来。

幸亏爸爸心灵,妈妈手巧,爸爸多才,妈妈勤快。延安黄土地上倡导的“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在我们家里得到了充分认识,完全的贯彻和充分的体现,并加以发扬光大。

为了节省开支,渡过难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爸爸在业余时间内,自己学会了服装设计,妈妈则在灯下,不辞辛劳为我们做衣裳。记得从小学到中学,直到上山 下乡之前,我所穿的衣服,春夏秋冬,里里外外,从上到下,几乎都是由爸爸裁剪,妈妈亲手缝纫的。甚至还有上小学时脚上穿的鞋子,也都是爸爸妈妈亲手为我做 的……

还未到上学的年龄,我就带着羡慕的目光,望着大哥大姐清晨起来,背着书包上学去。接着二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我又带着羡慕的目光,望着二姐清晨起来,兴高采烈地加入了大哥大姐上学的队伍。

我每天数算着自己的年月,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哥哥姐姐身上背着的书包,一年四季散发出诱人的魔力,牢牢吸引着我这颗幼小的心灵。梦想着一天自己也能肩头跨上一个漂亮的书包,清晨起来,像哥哥姐姐一样,朝爸爸妈妈挥挥手,然后唱着歌走在上学的路上。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走进学堂的那一天。

快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始终难以忘怀。上学的第一天,我身上背的书包是妈妈给缝制的,练习用的作业本是爸爸为我装订的。这件事令我刻骨铭心,走过几十年的风雨路,它仍进入过我的梦乡,那个天蓝色的书包,还会时常在我的眼前晃动。

世上的每家父母,又有谁不希望看到儿女幸福,把心中最好的留给他们呢?没有钱为孩子购买上学用品,当妈妈在灯下为我缝制书包时,当爸爸为我装订作业本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呀?

那时我还小,还不是特别懂事,还不能完全体恤父母一片含辛茹苦的内心世界。看到班上其他同学,个个肩上背着从商店买来的漂亮的书包,里面排着整整齐齐的书 本,心里感到非常自卑自怜,目光中溢满了百般羡慕。每天上学去的时候,我极不情愿背上书包,尽量遮遮掩掩,生怕被同学们看见取笑,因为我的书包与别人的不 一样……

我真算不上是个懂事的孩子。年少幼稚不成熟,只顾及自己的外在表现,却没有尝试进入父母的内心世界,去努力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没有体谅作父母的一片煞费 苦心。当我在同学面前默默抱怨时,可曾知道爸爸妈妈在经过一天的劳累,在无数漆黑的夜晚,当孩子们熟睡之后,在晃动的灯光下,他们一针一线,默默地编制着 爱,付出心血、淌下汗水,独自吞咽了多少无奈辛酸的泪水……

在爸爸妈妈心中,除了对孩子们的关怀,就是无私的奉献。多少年来如一日,爸爸妈妈用爱安抚家人,用爱温暖孩子们的心,用爱包容我们的无知。爸爸妈妈全心奉献,无怨无悔,从未发过半句怨言!

多年之后,我已长大成人,已不再像小学生一年级入学时,那样玩皮,不谙事故,看到别人的书包,眼里流露出不体谅父母的羡慕。

我现在非常理解爸爸妈妈的心情。在我的心中,当初爸爸妈妈为我缝制的小学一年级的书包,它看上去也许并不漂亮,或许还显得有些土里土气,但因为有了爸爸一双手的抚摸,我感到了父亲的一片爱心;因为有了妈妈一针一线的牵引,我体会到了母亲的一片深情。

那个小学一年级肩上的蓝色书包,在我心目中,绝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书包,它装满了爸爸妈妈人生的艰辛,流淌着他们的汗水和心血,凝聚着他们对儿女们的挚爱,无疑,是天底下最漂亮的……

(六)

十二个小时飞行不算短。飞机上就那么大的地方,也没有一个弯腰踢腿做广播操的场地,直挺挺地坐在那里,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吃罢晚餐,为了让人们能够休息好,舱内调暗了灯光,窗口隔光板也都被拉下,飞机舱内立刻暗淡下来。有人头歪向一边,开始准备睡眠,有人带上耳机观看影视节目,有的人在屏幕上玩起了游戏。渐渐不再听到人们的聊天声,飞机在夜幕中静悄悄地向西飞行……

我身边是一位十几岁的女中学生,说来真够神的。自从登上飞机,不吃、不喝、不动窝、不言语。除了睡眠片刻,不是遨游“学海”,也非攀登“书山”,而是全神贯注,在自己的iPad上打游戏。

看到女学生一幅悠闲的神情,我在心中暗暗地祝福她。好好地玩,好好地享受吧。说不定一下飞机,天堂般的好日子就算是走到头了。

常听人说,女人过了五十岁,就进入了更年期,就变性格长脾气,整个人就完全不是从前那么一回事了。不清楚男人是否有更年期,我想也应该有吧。反正人一过了 五十岁,真的感觉有了细微的变化。闲下来的时候,不再情愿思考今天或者明天的事,思绪总爱逆时间而行。常常梦里回到了故乡,总爱时不时回忆走过的路……

机舱内完全黑暗了下来。我闭上了双眼,也想安息片刻。“树欲静而风不止”,飞机在黑暗中的轰鸣声在我听来如雷贯耳,渐渐演变成“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 好!”的一片喧嚣。朦胧中,犹如听到冲锋号令,立刻斗志昂扬,萎靡不振顿时烟消云散,我莫名其妙如同走火入魔,忽然间变得异常精神起来。

在“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的年代,人们思的想的做的,就是两个字—“革命”。革资本主义的命,革修正主义的命,革帝国主义的命。哪有如今中小学惯例的,花样 百出、无视节假日、不分昼夜、没完没了的补习功课啊。在那个年代,政治斗争波谲云诡,变幻莫测,风向说变就变,社会“动乱”此起彼伏,我们不知所云也躁动 于其中。

我们这代人的读书时光,完全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历史对我们格外关顾,时间安排一点不差。我们66年迈入学堂,文革开始了;我们76年中学毕业,文革也结束了。

……

当我们第一天背上书包,一双脚刚刚踏入学校,“文革”开始了,学校就停课“造反”了,学习的课堂变成了“批斗”的阵地。

只看到老师们头戴高帽,变成了“牛鬼蛇神”;只听到“东方红,太阳升”,之后就是“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横扫一切害人虫!”。 再后来是读“毛选”,开始“天天读”。“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要“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 竿见影”,“灵魂深处闹革命”,“要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

那时候有个流行的口号:“拿起笔杆作刀枪”,笔杆子是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什么长篇、短篇,什么诗歌、散文,什么“阳春白雪”,什么“下里巴人”,只 要能写“大字报”恶语伤人,会写“杂文”含蓄谩骂,就算文韬武略全能,技艺炉火纯青,达到了出神入化的上乘境界。我们拿起笔杆不写别的,只写“大批判”文 章。

说起来,那时候学生时代倒也简单。熟读“语录”“老三篇”,会呼喊革命口号;“学雷锋”,有意识做一两件“好人好事”;然后装模作样 “斗私批修” 、“活学活用”;头脑中再储存一长串“恶语伤人”的词句,因为谩骂也是一种战斗;尤为重要的,是警觉醒察政治冷暖,学会扣戴花样翻新的“帽子”。如此这 般,那就算是“又红又专”,立场坚定,政治可靠,是合格的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了。

“祖国的花朵”、“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都起来闹革命了,工厂里的革命更是如火如荼,不同凡响。作为“工农兵”的首席代表,工人“老大哥”更加坚决果断, 更加完全彻底,更加玩命凶狠,更加六亲不认。为了“革命”,为了“造反”,不惜邻里仇恨,家庭反目,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砍头不要紧,为了主义真。杀了洪常青,还有后来人”,这些过去只在电影中看到和小说里描写的革命热情,真真实实地发生在那个年代。只要伟大领袖一声号 令,那怕摆在面前的是油锅火海,在这里我“向毛主席保证!”,在心里默诵“毛主席语录”,奋不顾身往里跳的,决不止“狼牙山五壮士”和“八女投江”,也不 仅仅是“南京路上好八连”,恐怕整个“红色娘子军”倾巢出动也打不住。

“文革”中,人们都像中了邪似的,就像当今大街上行骗老手,神不知鬼不觉给人施了“迷魂散”,叫人稀里糊涂走上了歪道。不时歇嘶底里,还自以为头脑清醒, 嘲笑别人的无知,自己比正常人还正常。当时显露出来的激进热情,什么“三忠于” 、“四无限”,什么“忠字舞”、“语录歌”,现代人都把那当成了“疯狂”,愚昧,落后,迷信,无知,荒唐,幼稚,或者“白痴”,甚至大白天犯“神经病”。

工厂里莫名其妙地分成了两派,无产阶级内部起了骚乱。

同为领导一切的工人阶级,都出自“苦大仇深”的无产者,对毛主席怀有无限的敬仰,都呼喊着“毛主席万岁!”、“誓死保卫毛主席!”的口号,却看对方如仇 敌。彼此怀有不知哪里来的刻骨仇恨,视对方为眼中钉肉中刺,见面则分外眼红,气不打一处来。如今社会上“包N奶”、“第N者”蔚然成风,常见为“二奶”、 “小三”勾心斗角,争宠吃醋,不择手段,谋杀陷害。而那时却是为了争夺“红司令”,彼此之间大打出手,斗得你死我活。 那阵势,那气派,那种激情,那个凶狠,就连过去对待“蒋匪帮”,“日伪满”狗特务,“地富反坏右”残渣余孽,“苏修”暗藏间谍,“帝国主义”帮凶,也没有 如此分外眼红过。好像结下了八辈子冤仇,都成为了不共戴天的敌人,无法共享同一片蓝天,呼吸相同免费的空气,怨恨具有相同的黄色皮肤,简直无法共同生活在 同一个地球之上!那种天仇地恨在心中熊熊燃烧,非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两派之间你争我抢,经常发生武斗,甚至到动枪动炮。那时整个国家到处都是一个样, “打、砸、抢”蔚然成风,天底下没有太平! 还记得,有几次在厂里的大礼堂观看演出,那时大礼堂没有固定的座椅,人们去看电影或者文艺演出,都必须自带凳子。那时我年龄虽小,“斗争”的记忆却超群, 也许是由于受到了惊吓,印象长存不容易眳灭。有几次演出半截,忽然礼堂内大乱起来。外面来了对立派,举着旗帜,喊着口号,杀气腾腾,就往礼堂里面冲,要夺 回文艺阵地。双方对斥着,怒目圆睁,你推我搡,剑拔弓张,一场武斗在所难免。

外面像一堆燃烧的干柴,霹雳啪啦熊熊燃烧;大礼堂内则像一锅滚滚的开水,沸腾炸开了锅。人们站立不住,被冲击得东倒西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小孩子花容失 色,呼爹喊妈,哭成一片。爸爸妈妈用身体低档着排山倒海般的冲击浪潮,嘶哑着嗓子呼唤着,张开手臂紧紧地护着我们兄妹几人,防止我们人小力单被众人踩在脚 下。 这只是记忆中的一幕,像这样的骚乱,多了去啦!

……

爸爸正直率真,办事踏实,为人诚恳,乐于助人,同时也小心翼翼,谨小慎微,从不轻信闲话,传播流言蜚语,也尽量不问政治,少蹚污泥浊水。但是,许多事情并 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文革”是全国性的,革命不能光喊口号,要看行动,不能有旁观者,更不能有“中庸之道”。爸爸妈妈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进去。

爸爸属于干部,算是文化人,笔墨书画,都能拿得起来。鉴于爸爸的天赋,多方面的艺术才华,爸爸做了许多绘画方面的工作!

“剪纸”原本是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尤其是过节时,人们用彩纸剪成各钟花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签”)作为装饰,也可用来作为互送的礼品。

不知是何人始起,想到用剪纸来敬拜毛主席,用剪纸来歌颂文化大革命。这股风不吹则已,一吹便摧枯拉朽,如火如荼。

记得,不知从何处得令,爸爸所在的工厂里的工人都不上班了,成立了各式各样的剪纸小组,也利用工厂里的便利条件,制做了各种各式大小不一的刻刀,也不知从 哪里搞来的花样翻新的样本,便放到一叠红纸上,就着灯光,忘我地剪刻起来。不久,将刻好的剪纸放到一张白纸上,于是在白纸的衬托下,一副毛主席的光辉形像 出现了,大好河山的景象出现了,各种英雄人物也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当时,工人上班就是刻剪纸,刻剪纸就是闹革命。爸爸自幼就心灵手巧,对书、写、画,都非常在行,有独到的眼光和鉴赏力。爸爸也画了许多剪纸的样本,用于大量剪刻。

记得有一天,“作画室”来了一位观察者,面目冷酷,不苟言笑,在剪纸室中来回巡视,最后来到了爸爸跟前,驻足冷眼观看爸爸作画。她上下左右仔细端详爸爸绘制完成的样本,似乎要从中挑出些美中不足的毛病。末了,嘴里冒出了一句话:“没治了!”

这句话让爸爸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是表扬,讽刺,还是批评?

人们常说某某人的病没治了,是说那人快不行了,该发病危通知了,直率地说,就是莫抱任何幻想,可以着手准备后事了。

从这方面来看,这应该不算是个好词儿。全国人民都在喊“毛主席万岁!” 、“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现在将毛主席画像弄成了“没治了!”,那还了得?即使不用特别“上纲上线”,这无疑也是反革命罪行啊!被捕进班房不用说,没拉出去枪毙就算手下留情了!

听到这句没头脑的话,爸爸也不敢多言,独自越想越怕,心事重重地回到家里。

到家后,爸爸将这件事悄悄对家人讲了,众人听后面面相觑。唯有大姐不但没有感到害怕,在一旁还忍不住笑了起来。大姐告诉爸爸,那是句好话,表扬您画的样本,“那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意思!”。

噢,原来如此,这词儿也太玄妙,让人费解了。

“文革”中,原本不是件事的,可以变成一件事;原本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经“上纲上线”,瞬间变成重大案件。时时需要“提高警惕”,稍微不留神,就可能酿成大错。爸爸从小规规矩矩,谨小慎微,黑红白道尽量不参与,生怕一句话会引火烧身,殃及全家。

听了大姐的解释,爸爸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今夜可以心安了,但是明天又会如何呢?

让我们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那将来必发生的事吧!

“运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路线斗争”次数逐年递增;今人难躲明枪暗箭,古人难逃专政法办;“红太阳”驾鹤归西不可避免,“接班人”叛逃葬身温都尔汗; “走资派”上去又下来,“白猫黑猫”一会儿好一会赖;政治风云朝秦暮楚,忽“左”忽“右”;“帽子”千奇百怪,一会儿戴上一会儿摘下;一会儿五花大绑游街 示众,一会儿尊为革命家“树碑立传”;一会儿“死有于故”遗臭万年,一会儿“平反昭雪”永垂不朽;……

明天的局势简直就像“白骨精”下凡,神出鬼没,飘忽不定,来无影去无踪。凡人根本无法把握,一切都还是个未知数。

人生路并不平坦,处处充满了陷阱,时时令人胆颤心惊……

(七)

飞机继续静静地向西飞行,繁星隐去,旭日东升,舱内朦胧无知,窗外昼夜交替。机舱里的人们有的还在酣睡,其实外面已经是北京的晌午了。忽然广播声响起,提醒人们准备填写入关报表。

机舱内开始喧闹起来,又恢复了国人惯有的人声鼎沸。空姐开始分发各种入关表格,人们于是翻包倒箱,寻找护照相关信息。

报表有中文和英文两种,填写那种均可。我要了一份英文表格,不是显明我的英文有多好,而是常年不写中文,手变得有些生疏了。

国外生活二十载,日常生活讲中文,工作中才讲英语。平常E-Mail通讯都用英文,键盘上26个字母总比敲中文省事并快捷得多。尽管常年说汉语,但很少书写中文。偶尔写张贺年卡之类的卡片,搜肠刮肚找不出一句合适的词语,更令人难堪的是时常“提笔忘字”。

我身旁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妇女,手中拿着一份中文表格发愣,一边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表格上名目繁多,该如何填写?

这样的举手之劳是义不容辞的。昔日故意人前做一两件好事,众人面前也从不留姓名,但一件件都清清楚楚地写在日记本上;现在内心良知提醒我,不该冷漠旁观,应当助人为乐。虽然常常“提笔忘字”,值得庆幸的是,还没有沦落到连添张表格都感到羞愧无地自容的地步。

第一次出国的人经常遇到这样的麻烦,尤其上了年纪的人,往往困惑不知所措。爸爸妈妈第一次来美探亲也曾遇到过许多难处。

……

爸爸妈妈曾经来过美国,那是在2001年,是在我赴美九年之后,在我的再三动员之下,两位老人这才勇敢地登上了赴美的旅程。

出这样的远门对他们来讲不算一件小事。一路之上不但要在东京和旧金山换乘两次航班,还要取行李并重新托运行李。最令他们感到为难和充满惧怕的,是他们不懂英文,到美出关时还要添些入关报表。

如同当年年轻时勇敢奔赴大西北一样,对自己充满自信,对明天满怀希望。怀着对未知的大无畏的精神,一路艰难坎坷,他们闯过来了。当步出机场看到我迎面走来,他们长久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

刚到美国,感觉一切都新鲜。青草绿树,看不到裸露的沙土;金发碧眼,到处跑着洋娃娃;路宽人稀,寂静的如深山老林。但很快就落入了众多来美探亲老人的通病:听不懂,说不出,看不明白;出门不敢远走,生怕找不着回家的路。长久下来,难免生出孤独来。

我们尽力为他们安排一些活动,毕竟我们每天需要上班,只有周末才能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多陪伴他们。现在想来,我们做的太少了。

爸爸妈妈也理解我们,说:“来看看就行了,不必长途跋涉,到处游览。现在知道你们住的环境,知道你们每天如何生活,回去后可以想象得出来,你们在电话中说的也就都能明白,就都放心了!”

由于担心冬天来临,身体出现不适,给我们增加负担,爸爸妈妈在美国只住了七十七天就回去了。那一年爸爸恰巧是七十七岁。

在西雅图那段不长的日子里,爸爸结识了许多同样来美探亲的父母。天南地北之人在异国相识,众人都认为是难得的缘分,彼此珍惜还拍照留念。在新结识的朋友中,有一位中国作家,两人谈得特别合拢,感觉相见恨晚,成为挚友,回国后两人还保持了几年的电话联系。

确实,爸爸是个非常喜欢读书之人,摸到笔墨就倍觉亲切,看到字画就愿意抒发己见,读到诗词名著就爱不释手,遇到知书达理之人就推心置腹相见恨晚。虽然心中是那样的渴望,但在激情澎湃的青春年华,却没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心中长年留下一个深深的遗憾。

爸爸仪表端庄,爱整洁,穿戴合体,举止优雅,谈吐不俗,看上去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十岁,所到各处都得到人们的夸奖与尊敬。

一天,当一位朋友指着与正在爸爸交谈的作家,询问那是何人。我告诉他:“那是国内x省作家协会的主席。”“真的?看起来一点都不像个文化人!”朋友多有不信,心存疑惑。之后又悄悄跟我讲:“你爸爸谈吐优雅,幽默风趣,看起来到真象是一位作家!”

真有意思!后来将这事讲给爸爸听,爸爸也被逗乐了。

爸爸不是作家,但爸爸崇拜知识,热爱艺术,对美有独特的看见,并且敢于执著地追求,一生投入永不止息,那是真的。

……

在我心目中,爸爸是家里最有学问的。爸爸最喜欢阅读唐诗宋词,以及中国古典的“四大名著”,书中的繁体字爸爸不但认得,居然还会写。

爸爸能书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还记得每当过年,全厂职工中至少有几十户人家门上贴的春联,都是出自爸爸之笔。从大年三十前的两个星期,爸爸就开始为登门求 字的家家户户无偿撰写春联。我往往站立一旁,帮助爸爸裁纸、砚墨,看着爸爸一笔一划书写对联。然后把书写完毕的对联,一条一条地摆在火炉旁边进行烘干,最 后将完成的对联叠好,标上姓名放到一边,等候来人索取。

从我记事起,爸爸就对对联尤为感兴趣。每年春节来临,爸爸搜罗各种报纸上登出的春联,七言、八言、九言,分门别类,都工工整整抄写在一个小本子上。记得一 年我带回来一本关于对联的书,爸爸如获是宝,手不释卷,耐心地给我们讲解,并朗诵给我们听,陶醉于中华文字的奇文妙对: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

如同毛笔字,爸爸从很年轻时,就写得一手漂亮无比的钢笔字。当时在我的心目中,爸爸的钢笔字是天下最好看的,对我来说,那简直就像是一个奇迹。爸爸不具有 高文凭高学历,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全凭着自身的热爱和不懈地追求,居然能写出如此娴熟流畅、美妙绝伦的文字。

关于爸爸的钢笔字,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自从年轻时参加工作,爸爸就属于“干部”行列,每月都要填写许多的表格,并且要向市级上报一些总结材料。市级管理人员中有那么一个人,每当拿到爸爸书写的 材料和表格,他都带着欣赏的目光来读。他心中暗想:“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竟能书写如次漂亮的钢笔字?”几年下来,只见文字,不见其人。这份神密感越积 越深,甚至于魂不守舍,朝思幕想,寝食难安。一天好奇心实在按捺不住了,他一定要去见见这个书写者,看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 缘对面不相识。后来嘛,以字为缘,俩个人终于见面了,成为了好朋友,并且在一块工作了几十年!

爸爸多才多艺,不但擅长书法,凡是跟“艺术”沾边的,爸爸都可以信手摘来,无师自通。为此,爸爸还曾经担任过“化妆师”。

“文革”期间,以前拍摄的许多优秀的影片,还有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一夜之间都变成了“大毒草”;过去那些曲调优美的歌曲,也忽然都变成了资产阶级情调,或着被视为“黄色”歌曲。从此,眼睛看到的几乎全是“样板戏”,耳中听到最多的总是《东方红》!

后来样板戏变成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流,人们开始以演出样板戏为时尚。作为小学生,我们先从《沙家浜》入手,上演了一场“军民鱼水情”,接着又排演了《智取威虎山》中“深山问苦”等几场戏。

鉴于爸爸的天赋,多方面的艺术才华,以及高雅的审美风范,当时也被特聘担当了剧组的化妆师。爸爸那时身体虚弱,有几次都是病卧床上,强行挣扎起来,为众人 进行指导和示范。每次演出都要为“杨子荣”、“小常宝”搽胭抹粉、描眉画眼,塑造英雄形象。尽管政治色彩十分浓厚,但每个人都投入了全身心,搞得热火朝 天!

爸爸的一双手非常灵巧,不但自学了服装设计,还喜欢绘画(当时也许是革命斗争的需要)。文革中厂里到处都张贴、悬挂许多阶级斗争题材的宣传画,有些就是出自爸爸之手。

文革其间,几个漆黑的夜晚,看到我无所适从,脸上表露出的渴望,爸爸还曾经带我来到厂里,进入那间“阶级斗争”作画室,观看爸爸和其他几位“画家”,伏案认真作画。爸爸那张“你是内人党吗?”的漫画,摄人魂魄、撼人肺腑,留给人们多年难以铭灭的印象。

爸爸还喜爱猜谜语,尤其善长字谜和成语谜,这和爸爸爱读书有直接的关系。记得我们还很小的时候,每逢过年厂里都举办有奖灯谜晚会,奖品是当时孩子们最最喜 爱的糖果和瓜子。每次爸爸猜灯谜回来,都是丰收满载而归。我们都一拥而上将爸爸团团围住,争着抢着观看爸爸带回来的奖品,那也是我们几个孩子们盼望和最快 乐的时候!

爸爸喜欢看照片,喜欢回忆往事。一张照片可以不厌其烦,翻来覆去地看,从来不会感到丝毫的厌倦。从照片中,爸爸留意人物表情,周围景观,生活年代,社会背 景,服装设计,妆饰潮流,个人审美观,姿势造型的活泼与典雅,光线的明暗与拍摄的角度,等等。总之,爸爸具有美的眼光,能看出许多常人看不到的东西……

年代久远的像片多为黑白照,爸爸遗憾那时没有彩照。爸爸于是买了水彩,用毛笔给一张张旧照着色。于是乎,那些本来灰色暗淡的照片,经过爸爸的妙手回春,一张张都变得千姿百态,万紫千红。

爸爸爱美的事物,喜爱花鸟鱼虫,尤其对花草更为情有独钟。爸爸的这点业余爱好,要在文革鼎盛时期,无疑是“修正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情调”,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与“共产主义”背道而驰,肯定遭受“无产阶级专政”,成为批判的对象。

“文革”末期,“折腾”累了,大地终于消停片刻,人们得以放松长期过敏的神经,停下匆忙征战的脚步,舒心无虑地坐下来喘口气,内心得到了一丝安宁,也有了 几分相对的自由。城市的许多人家,不再期待凭票供应的“副食”,开始“自力更生”,饲养几只鸡鸭,种上了几种常见的蔬菜,为的是改善一下长期贫瘠的生活。

在我们家不大的小院内,爸爸却有独到的设计,除了房屋间穿行的过道,整个庭院全部种上了各种花卉。推开院门,展现在眼前的,那是一个花的海洋。有西番莲, 夜来香,春兰花,翠菊花,凤仙花,旱金莲,蝴蝶兰,鸡冠花,君子兰,菊花,美人蕉,玉美人,蝴蝶梅,向阳花,牵牛花,蔷薇花,等等,还在院角载有一棵时时 散发出阵阵幽香的丁香树,把小院点缀得异常的美丽芬芳。

花开的季节到了,各种花卉竞相开放,有大红的、玫瑰红的、有粉色、有紫色、有淡黄、有橘黄、有乳白、有碧蓝,还有众彩相间的。从上到下,幔地的、攀墙的、 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小院内五彩缤纷,花团锦簇,百花争艳,万紫千红。随着一阵微风轻轻吹过,各种花卉扭动腰肢翩翩起舞,婀娜多姿,花枝招展,千姿百 态,给人以美的享受,带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像是自己已经置于仙镜之中。

太阳落山了,黄昏悄悄来临,星星璀璨,月亮洒下银光。花的海洋,花的世界,那真是千娇百媚,楚楚动人。随着清风飘过,整个家里笼罩在浓郁的花香之中,香气袭人,沁人心脾。花成为爸爸心灵深处的寄托,爸爸的脸上溢满了喜乐,深深陶醉于美的遐想之中……

爸爸懂美,欣赏美,培育美,浇灌美,是个爱美的人……

(八)

自从下定决心回家与家人共度春节,尤其在预定了机票之后,心里就开始激荡起来。翘首以待那个预定的日子,心里好像燃烧着一把火,沸腾的热情令人坐立不安,每天开始频繁数算度日。那种感觉,那种兴奋,似乎回到了童年,盼望春节到来时的天真渴望。

闲暇时开始收拾行装,作为一种礼节,几年回来一趟总应该捎些礼品。说句实话,其实也没有什么可带的,这里有的,国内都有,说不定比这里还品种繁多、还物美价廉。好不容易发现一个认为不错的礼品,翻过来仔细一瞧,还标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于是就决定捎些营养品回去,国人也认这个。这几年国人饱受违劣产品的毒害,有条件的于是跑到国外来采购奶粉。如今铺天盖地而来的“抢购”风,让一些国家也 吓破了胆,多处竖起了用中文书写的限量购买的牌子。难怪有人形容说,世界末日就是“中国人来了!”。这虽是句调侃,不过也从侧面说明,国人对国外来货还多 少有些信赖。

旅行箱收拾完毕,按照老习惯,我没有忘记往箱中塞进几支漂亮的铅笔,或者圆珠笔之类的小东西。以往我都是这样,别的物品可以不带,但象这样的小纪念品,则是必需的。我非常喜爱这些小东西,平时生活中就留心搜集积累。那些小玩意是我特意带给爸爸的。

爸爸最喜欢这些漂亮的“文化”用品了,每次都爱不释手,翻来覆去看个没够,然后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舍不得拿出来使用。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们,不能荒废学业,一定要认真读书,学习做人。爸爸和妈妈希望儿女们,能够“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德、 智、体”全面发展,在学业上出类拔萃,事业上有所建树。看到我们顽皮不求上进,爸爸妈妈就忧心忡忡;看到我们努力刻苦读书,爸爸妈妈就心花怒放。

回想爸爸妈妈对儿女们的期望,再看看我们的学习生涯,真觉得愧对爸爸妈妈的殷切期望。我们那时的学习和所受的教育,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冲刷,由起初的朦胧到拨云见日,已经清晰地显明在众人的眼前,那可真是“史无前例”,称得上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啊!

……

大约一千年前,宋朝人陈元靓提出了“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名言。千百年来,人们达成共识,都遵循这样的道德传统。父母抚养孩子、子女赡养父母是人们认为 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世易时移,试看天地翻覆。“斗争”哲学重塑了人的世界观,用“养儿防修”的新思想、新风尚取代了“养儿防老”、“望子成龙”的旧传 统、旧观念。

人一生所思所想所为所乐,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洗礼。不再是“养家糊口”,不是奔“小康”,不是“合家团圆”,不是“天伦之乐”,不是“幸福安康”,不 是……,总之,凡是那些“美好”事物的前头,都可以加上“不是”二字。人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 穷”。

我们前世修行缘分菲浅,经历了祖国山河一片红。一双稚气的眼睛,由起初的纯真、无邪,变成惊恐、迷茫,最后变得无奈、冷漠。

爸爸妈妈一心希望孩子们能有出息,做一个有学识的可用之才。没料想,送进学堂时,孩子个个朝气蓬勃、天真烂漫,几年之后,却脱胎换骨、张牙舞爪。人人被塑造成了“造反有理”的愚昧精兵,变成了写“大字报”的谩骂高手,成为了“反修防苏”的嗜血斗士。

文革十年,正是我们宝贵学习生涯的十年,学校教育冠冕堂皇如同虚设,课堂成为了大批判的战场!我们每天沉浸在无休止的争斗里,置身于一个个别有用心的“运 动”中。我们学会的唯一专长,就是会如何撰写“大批判”文章。脑海里每年追踪更新“路线斗争”的数目,“加减法”在斗争中发挥了作用,“理论”终于联系上 了“实际”。

我们卷入了一场场革命“运动”,今天批这个,明天斗那个,批完了今人,再揪出几个古人法办。中国,它源于五千年黄河水的哺育,源于五千年华夏文化的沉香。 不曾想,泱泱大国,芸芸众生,竟然没有几个是“好人”。历史证明的“好人”都不是好人了,其他人更不在话下了。个个都是挨批斗臭,属于“牛鬼蛇神”之类, 都是该五花大绑,挂牌游街,理应刨挖祖坟,抛棺弃尸的料。

课堂上没有学习鲁迅文学的精与美,专学鲁迅的“尖酸刻薄”和无情投向“敌人”的颗颗小匕首。像气功八卦,像少林禅指,要一招制胜,置敌人于死地。鲁迅杂文 贯穿学生时代,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精益求精,有的放矢,对写“大字报”讽刺挖苦颇有帮助。我们专学鲁迅骂人高明,粗中不俗,品种繁多,不同凡响。有怒 骂,有笑骂,有对骂,有谩骂;字字玄机,话里有话,含沙射影,指桑骂槐,……

我们批判“封资修”,批判“四旧”;接着十次“路线斗争”逐个的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首当其冲;然后批判“师道尊严”,批“水浒”;到后来批判 “右倾翻案风”,批“林”批“孔”,……。光喊口号、贴大字报、口诛笔伐,那还不够,还要人人“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天呢!那不成怪物了吗!?那还是人 吗?

大千世界,风云突变,人必须像墙头草,随风而倒。我们学到的东西,也跟着忽左忽右,没有学到一点实实在在,永成不变的真理。

往往是形势赶不上变化,昨天还是“同志加兄弟”、“亲密无间”,恨不能合穿一条裤子,今天就反目为仇,从此恩断义绝,见面分外眼红,兵戎相见;今天是座上 宾,明天就成了阶下囚;今天盛赞彭老总抗美援朝功不可没,“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明天就变成了罪该万死的反党集团的主谋;今天高呼“林副主席万 岁!”,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明天就叛逃苏修,葬身温都尔汗;今天说孔夫子是孔圣人,代表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明天就砸孔像、挖孔 坟,成为梦想复辟的“孔丘”、“孔老二”。

父母承受千辛万苦,再难,想方设法送孩子们进学堂,再苦,也不能耽误孩子们读书。可怜父母的一片苦心,心中的期望不合时代潮流。我们也拼命力争获得个文凭,为将来的前程打下基础。现在想来真觉得可笑,靠着“大批判”获得的毕业证,那张纸真是一文不值。

虽然我们怀里揣着中学的文凭,实际上也没有比当今的小学生水平高出多少,答他们的试卷要想做到及格,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 班人的素质,这就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新一代,这就是希望中的“祖国未来”。靠这帮人来接共产主义的班,卫星不坠地,红旗不折腰,江山不变色,那才奇 怪了呢!

这样如此说来,是不是显得萎靡颓废,过于残忍,有些太悲观了?难道我们这代人狗屁不是,空占土地白吃饭,真的什么都不行吗?

其实,不要狗眼看人低,看人要看本质,看主流,从长计议,不要一棍子将人打死。我们主张不争一日之长短,不以一时之成败论英雄,不以个人好恶作前提,不以 个人得失品高低,不以个人意愿定取舍。摆实事,讲道理,以理服人,应该这样说,我们这一代人并非完全一无是处,也具有某些“非人”的特长,那是当代人所不 具备的。

毛主席语录背得滚瓜乱熟,开导人可以像老中医那般“对症下药”,偏方密药多得很,随手翻到需要的页码,不费吹灰之力;“大批判”胸有成竹,出口成章手到擒 来,像“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顽抗到底,死路一条”般的宣言,像“謦竹难书”“死不悔改”“千刀万剐”“遗臭万年”……的批判术语,能够在梦话中喊出一长 串;“上纲上线”能够吹到天上去,修正主义“帽子”可以罗列上百套,“样板戏”上句可以接下句;“大好形势”“一派大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红歌”能够 不串词,不吃、不喝、不睡觉从早唱到晚……

怎么样,够厉害的吧!你行吗?其实,在我们洋洋得意之时,也许当今年轻一代会冷眼观望,耻笑我们的愚昧无知冒傻气,都把我们当成神经病了。说实在的,除此“异能”之外,脑细胞再也找不出其他令人羡慕的亮点,再也看不出自己还有什么其它过人的特长。

我们读书十年,只跟“阶级斗争”有缘,熟读了“红军不怕远征难”,感慨了多少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还是分辨不出“诗”与“词”的区别。国外的名著 都是“封资修”,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与我们无缘;翻开课本但见篇篇“杂文”“投枪”“匕首”,形式多样,变化多端。我们免强写封家书费尽九牛二虎之 力,却只会开篇罗列一纸半页“形势一派大好,而且越来越好!”。数落一番世界大事之后,在日常琐事的陈述中,内容还夹带着一丝“大批判”的味道。

想来就心潮汹涌,同时又羞愧难当。十几岁,青春如火,意气风发,天真活泼多烂漫,如锦似玉好年华,多么令人羡慕的年龄,正是读书学习的大好时光,可我们十年来没有正经读过一天的书啊!

爸爸没有真正进过学堂,却比我们的知识广博;成语修辞故事典故一清二楚,运用自如;“四大名著”永读不倦,深谙人生哲理,给我们许多教诲;“唐诗宋词”脱 口而出,呼之即来,来之能用;毛笔字、钢笔字娴熟精巧,美妙绝伦,自成一体;绘画自学成才,文革中才华得到充分显示;书信长篇叙述,结构清晰,首尾呼 应;……

现在我能够偶尔编凑几句对联,自我陶醉咏唱几首唐诗宋词,这都归功于爸爸当年的尊尊教诲,时时提携,不断督促,竭力的帮助。

那年爸爸卧病在床,手头有几本古装书籍,其中就有“唐诗一百首”和“宋词一百首”。书是借别人的,不能在家久留。爸爸躺在床上,支撑起身体,多少个日日夜 夜,爸爸坚持不懈,用笔一点一画,硬是把这两本书给誉写了下来。之后爸爸满心欢喜,细心地一页一页装订好,送给二姐和我一人一份,嘱咐我们要好好地读。爸 爸的心血和一番苦心没有白费,让我们有机会领略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诗词。

我们读书十年,没有学习写过一首“诗词”,不知何为“记叙文”。记忆当中,只练习写过一次“借条”和“请假条”。我们是在阶级斗争和“矛盾论”中讲数学, 是在“不许放屁”的滚滚烟雾中放眼世界风云,在“几个苍蝇嗡嗡叫”的怒吼中认识一点古诗词。就连我们用过的课本,也都处处闪现出刀光剑影,充满了呛人的火 药味。

下面是从一篇“文革”课本中摘录下来的,让新一代长长见识:

轴对称图形

  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让我们怀着无限忠于毛主席,无限忠于毛泽东思想,无限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深厚阶级感情,剪个“忠”字表忠心。

  我们剪“忠”字时,可以把纸对折起来剪。因为这个图形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过来,左、右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一般地,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过来,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种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能够重合在一起的点叫做对称点。

习题:我们要永远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脑子里要印上“忠”字,心坎里要刻上“忠”字,口里要宣传“忠”字,行动上要体现“忠”字。让我们动手剪个“忠”字表忠心。

高兴
2

感动

同情

搞笑
2

难过

拍砖

支持
8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回复 无为村姑 2013-7-14 07:07
爸爸真有才,是这样热爱生活的人,可惜一辈子颠沛流离,一辈子穷顿,一辈子没有真正舒展眉头的笑

被gcd骗去了边远地区,想想就是流放啊
回复 fanlaifuqu 2013-7-14 07:13
历历在目的几十年!
回复 dld 2013-7-14 07:26
无为村姑: 爸爸真有才,是这样热爱生活的人,可惜一辈子颠沛流离,一辈子穷顿,一辈子没有真正舒展眉头的笑

被gcd骗去了边远地区,想想就是流放啊    ...
分享 村姑 真情实感,

  你 我 他 都去过 毛 让去的 “地方”   感触实在太深太深!

      惨 !  惨!!   惨!!!
回复 无为村姑 2013-7-14 07:26
dld: 分享 村姑 真情实感,

  你 我 他 去过 毛 让去的“地方”   感触实在太深太深!

      惨 !  惨!!   惨!!!
我父母也是被下放的
回复 dld 2013-7-14 07:27
fanlaifuqu: 历历在目的几十年!
分享 FAN 老 村姑 真情实感,

  你 我 她 都去过 毛 让去的 “地方”   感触实在太深太深!

      惨 !  惨!!   惨!!!
回复 dld 2013-7-14 07:33
无为村姑: 我父母也是被下放的
这难道就是 ---  中国人民的命运?   中国梦 ??
回复 小皮狗 2013-7-14 10:27
普通人的艰难岁月。独裁专制下一代人的苦命。。。
回复 dld 2013-7-14 11:29
小皮狗: 普通人的艰难岁月。独裁专制下一代人的苦命。。。
问题是 党还在宣传: 独裁专制 永远是 全人类 最最完美无缺的社会制度!!
回复 ofox 2013-7-14 12:32
唉....
回复 dwqdaniel 2013-7-15 01:21
一声叹息!
回复 dld 2013-7-15 07:36
ofox: 唉....
Ai  ai   
1 回复 dld 2013-7-15 07:37
dwqdaniel: 一声叹息!
怎么 中国人  这么 倒霉?
回复 寇一仁 2013-7-16 17:04
原意陪你一起静静地流泪,一起捡拾起那一地的时间碎片!!代问二姐好!!
回复 寇一仁 2013-7-16 17:09
无为村姑: 爸爸真有才,是这样热爱生活的人,可惜一辈子颠沛流离,一辈子穷顿,一辈子没有真正舒展眉头的笑

被gcd骗去了边远地区,想想就是流放啊   ...
倒霉往往就是因为”有才“呀!
回复 无为村姑 2013-7-17 03:22
寇一仁: 倒霉往往就是因为”有才“呀!
这是中国特色之一,所有有棒打出头鸟一说。在gcd来说,是要把有才华有思想的人都整治了,让他们在政治上抬不起头,也失去尊严,这样才好顺畅地进行愚民政策。
回复 寇一仁 2013-7-17 11:37
无为村姑: 这是中国特色之一,所有有棒打出头鸟一说。在gcd来说,是要把有才华有思想的人都整治了,让他们在政治上抬不起头,也失去尊严,这样才好顺畅地进行愚民政策。 ...
不错的!所以我说猪共现在已经把大陆的人们改造成为猪狗不如的东西了!!这样一来,食品就不敢吃了!道路就不能走了!动车也不能坐了!!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永远的执政党搞的鬼!!!
回复 无为村姑 2013-7-17 11:39
寇一仁: 不错的!所以我说猪共现在已经把大陆的人们改造成为猪狗不如的东西了!!
悲催的很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4 22:5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