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生涯(71):我在国内卖房子 [2013/09]
- 郭文贵的老领导 [2017/05]
- 范爷你剪吧 [2015/01]
- 24年后吾尔开希为何还徘徊在国门之外 [2013/11]
- 戏说邓文迪 [2013/11]
- 坑爹的加拿大 [2017/11]
- 给西诺同志支个招 [2017/06]
- 我要娶郭美美为妻 [2014/08]
- 男人,女人,性,情妇,妓女和人民公仆 [2013/08]
- 我和新航道李景华老师谈育儿经 [2013/02]
- 移民生涯(67):我和牙医 [2013/05]
- 梦鸽最近有点疯 [2013/09]
- 王岐山的烦心事 [2017/05]
- 我的加国梦 [2013/09]
- 移民生涯(34):东西好贵 [2013/01]
- 那一年,我宣誓效忠女王 [2013/10]
- 四十岁开始不再为别人活着 [2014/11]
- 移民生涯(52):帮朋友一个小忙 [2013/03]
- 理工男的乡愁 [2017/03]
- 略带瑕疵的小狗——周小平同志 [2014/10]
- 我的乡愁和那些破灭了的梦想 [2013/10]
- 祖国在变 [2017/12]
国内的时候,我家楼下就有一个游泳池–露天的。
我是冬泳队的一员,每年从九月份游到第二年的五月份,冬天结冰的时候下水两分钟就会浑身变得红彤彤。
夏天我是不去的–人太多,50米长25米宽的游泳池里能有个七八百人,只能是站着,横过来你就是不动也会碰到旁边的人。
身体是本钱,医生我是不大看的。
话虽如此,感冒发烧每年还是会有那么一两次,老婆孩子也是,所以医院也还是去的。
首先要去的是单位里的职工医院,医生很好,通常是先问你想要什么药,久病成医就是这个道理–自己的身子自己最清楚。
对职工医院医生的医术我和同事们都是将信将疑,比如皮肤科的孙大夫永远都是给你肤轻松–我估计性病也是一样。
所以吃了他们的药两天还不好,就很自然会想到市里的大医院。
再不行就去看中医,挂专家门诊的时候也是有的。
到后来,究竟怎么治好的病也搞不清–最后看的那个医生应该是最好的吧。
登陆加拿大之前,朋友跟我说,新移民前三个月没有医疗保险–健康卡三个月后才到,加拿大住院免费,看病也不用给医生钱,但药店里买药的钱还是要付的,我们便从国内带了很多药过来。
朋友说,其实也不用担心,五年内不会生病,中国人的抵抗力是超一流的,在中国长大的人人是段誉,加拿大这些小病毒是伤不到你的。
他说对了–华陀无奈小虫何,小虫又能奈我何,我来加拿大八年了一个感冒也没有过。
不过像所有其他人一样,家庭医生我还是有的。
在英国的老式电影里,你常可以看到病人发烧躺在自家的床上,医生带着小皮箱上门来就诊,我对家庭医生的最初印象就是这样的。
不知道英国现在是什么样子,加拿大的家庭医生显然不是,一个家庭医生通常有几百个固定的病人,上门服务是不现实的,他们一般有诊所,病人有事情到诊所去,就像在国内我们上医院看医生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去之前要先打电话预约,通常要提前最少一个礼拜,所以大都不是什么很急的病,比如摔断了腿,阑尾炎疼得厉害你就得直接到医院去排队等急诊,感冒发烧是不适合看家庭医生的,等你一个礼拜后见到他说不定症状早就没了。
家庭医生的另外一个功能是档案管理中心,你所有的病历都在他那里,很容易跟踪。
在国内,病人自行决定看哪个专科,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是病人自己的判断,挂错号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还有就是可以挂专家门诊;在加拿大,除了很急的病,一般第一个见的都会是你的家庭医生,如果家庭医生认为有必要见专科医生,他会出面给你预约,不用病人自己麻烦。
所以在加拿大,对医生的要求比较高,医生的从业资格证不是很容易就可以拿到的,一般要在大学里读上七八年时间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医生和博士在英文里都是DOCTOR,这个会不会是个原因呢?
聪明加勤奋是选择医生这个职业的前提,当然回报也是可观的。
医生在加拿大是很受人尊敬的,除了那些做大生意的,医生的房子和我们镇上的其他人比起来也是比较豪华的,我的家庭医生,陈医生就住在湖边一个很大的房子里。
陈医生除了在自己的诊所上班,他也定期到医院去,比如他的病人住院了,他就会时不时地去看看。
我们镇上除了家庭医生的诊所,还有一个医院,主要的对象是住院和急诊的病人,那里24小时有人值班。
急诊我看过,经验是,除非万不得已不要上哪儿去,比如感冒发烧,流鼻涕,嗓子痛之类的,医生是不把你当急诊对待的,随便什么人来了都可以加塞到你前边,等上三个小时一点也不稀奇。
国内的时候吊盐水是很常见的,感冒高发的季节,医院里吊盐水的地方通常是人满为患,走廊里搬个凳子坐着吊的多的是。
来加拿大八年了,盐水我一次也没吊过,除了老婆生孩子,我也从来没见过吊盐水的病人;国内的护士扎针一扎一个准,连孩子的血管都找得到,这里的护士,拜托了,全都像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