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生涯(71):我在国内卖房子 [2013/09]
- 郭文贵的老领导 [2017/05]
- 范爷你剪吧 [2015/01]
- 24年后吾尔开希为何还徘徊在国门之外 [2013/11]
- 戏说邓文迪 [2013/11]
- 坑爹的加拿大 [2017/11]
- 给西诺同志支个招 [2017/06]
- 我要娶郭美美为妻 [2014/08]
- 男人,女人,性,情妇,妓女和人民公仆 [2013/08]
- 我和新航道李景华老师谈育儿经 [2013/02]
- 移民生涯(67):我和牙医 [2013/05]
- 梦鸽最近有点疯 [2013/09]
- 王岐山的烦心事 [2017/05]
- 我的加国梦 [2013/09]
- 移民生涯(34):东西好贵 [2013/01]
- 那一年,我宣誓效忠女王 [2013/10]
- 四十岁开始不再为别人活着 [2014/11]
- 移民生涯(52):帮朋友一个小忙 [2013/03]
- 理工男的乡愁 [2017/03]
- 略带瑕疵的小狗——周小平同志 [2014/10]
- 我的乡愁和那些破灭了的梦想 [2013/10]
- 祖国在变 [2017/12]
有爷爷奶奶的照顾,三米爸爸身上的担子小了很多,日子可以勉强过得下去,孩子们也不用辍学。
爷爷把家里的牛养的膘肥体壮的,每天打扫牛圏,用刷子给牛刷毛,他去地里割青草,回来用铡刀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混着干草给牛吃。
过春节,爷爷给牛圏贴对联,在牛的犄角上贴福字,在牛车上贴"日行千里",三米在牛槽上贴"身体健康"。
干农活,爷爷是好手,犁地,耙地,播种,红薯育苗,插秧,样样精通,体力上丝毫不逊于年轻人,爸爸和叔叔跟爷爷一块儿干活,首先累趴下的是他们。
农忙时奶奶在家里做饭,做好了,让三米送去。
乡里主管文教的领导熟悉三米一家的情况 ,交代校长,不要给三米爸爸安排太多课。
学校给三米爸爸只安排了一门课---毕业班数学,每天上完课,其余时间自己支配,不用请假。
三米爸爸心存感激,他下决心把工作做好,备课,修改作业,个别辅导,一刻不敢放松。
来年的中招考试中,三米爸爸所教的毕业班数学考试成绩名列全县第一。
爸爸的辛苦得到了回报,他受到了县里表彰。
二米那年六年级,三米是五年级,疯着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爸爸的眼睛无处不在。
数学课不用担心,有三米叔叔坐阵,成绩年年第一。
地理要学的,三米爸爸买了地球仪,晚上屋子中间吊个灯泡当太阳,在家里就可以演示春夏秋冬四季变换,三米也是在那时候知道地球是圆的,不但自己会转,它还绕着太阳转,它漂浮在太空中却不会掉下去,地球另一边的美国人从早到晚头朝下他们不会头晕。
历史课是三米叔叔的,故事多多,是一门越学越带劲,越学越骄傲的事情,四大发明,祖冲之,李时针,孙思邈,还有那些驰骋疆场的将军们。
三米的家乡地势险要,历史悠久,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米叔叔说,就在三米站立的地方,魏文帝当年曾狩猎于此。
三米问叔叔,
"几百年后有人记得我站在这里吗?"
叔叔说,
"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就像秦始皇,历史学家会记住你; 做一个历史学家你可以把自己记录下来。"
三米小时候读《孟姜女》,知道秦始皇是个残暴的人,他一个小孩子家肯定做不了,他便想做历史学家,把他认识的每一个人都像英雄一样写进历史书里。
麻烦的是他能记住历史事件,却不能记住它们发生的年代,迄今为止三米唯一记得的是1644年的清军入关。
叔叔说,1644谐音"一溜柿柿",就像是画像上顺治皇帝胸前挂的那串念珠。
英语课爸爸不会,三米的英语老师也只是培训过几个月,背单词用小卡片----纸盒子剪的,一面写英语,一面是汉字,一大把,装在口袋里,上学路上掏出来看看。
毛笔字还在写,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高考不考书法。
语文是要的,三米最弱的一项,特别是作文,他永远都不得要领。
叔叔说写作不是件容易事,要多读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如临帖,书上说"猪的全身都是宝",三米写作文时就写"牛的全身都是宝","红薯的全身都是宝"。
多读还要多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三米搞不懂写作文和出去跑步有什么关系。
还要有生活体验,比如李白就写不出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也写不出柳永的"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扛,却道你先睡",柳永也写不出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一切的一切的一切还不够,你还要会观察,还要会思考,不然写出来的文章会像是记流水账,没有深度。
这些对三米来说全都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爸爸的想法是,从背唐诗开始。
乡下的小学有早操,就是跑步,15分钟,完了是早自习,大概是七点到八点。
早自习是读书,朗读,大声地读,闭上眼睛摇头晃脑地读,一个教室三十几个孩子,朗朗的读书声能传到几十米以外。
早自习结束放学回家到上午开课有一个小时时间。
早饭妈妈已经准备好了,还有一个东西也是准备好了的——就是唐诗。
唐朝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全唐诗"有诗四万八千九百首,什么都可以读完,唐诗读不完。
没有小黑板,爸爸把诗写在家里的门板上,双扇门,左边贴着毛主席,右边贴着华主席,下边是粉笔写的诗,左右各一首,一首是新的,一首是头一天留下的。
先是爸爸的讲解,然后是读,然后是背。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爸爸说,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三米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一幅画面:
绵绵的秋雨淅淅沥沥,房檐上落下的水连成一条条水线挂在窗外,雨水流到地上,溅起一个个小水花,屋子里暖暖的,一个瘦小的男孩坐在窗户一边的椅子上翻看小人书,孩子的对面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一针一针缝着过冬的棉衣,那是三米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