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生涯(71):我在国内卖房子 [2013/09]
- 郭文贵的老领导 [2017/05]
- 范爷你剪吧 [2015/01]
- 24年后吾尔开希为何还徘徊在国门之外 [2013/11]
- 戏说邓文迪 [2013/11]
- 坑爹的加拿大 [2017/11]
- 给西诺同志支个招 [2017/06]
- 我要娶郭美美为妻 [2014/08]
- 男人,女人,性,情妇,妓女和人民公仆 [2013/08]
- 我和新航道李景华老师谈育儿经 [2013/02]
- 移民生涯(67):我和牙医 [2013/05]
- 梦鸽最近有点疯 [2013/09]
- 王岐山的烦心事 [2017/05]
- 我的加国梦 [2013/09]
- 移民生涯(34):东西好贵 [2013/01]
- 那一年,我宣誓效忠女王 [2013/10]
- 四十岁开始不再为别人活着 [2014/11]
- 移民生涯(52):帮朋友一个小忙 [2013/03]
- 理工男的乡愁 [2017/03]
- 略带瑕疵的小狗——周小平同志 [2014/10]
- 我的乡愁和那些破灭了的梦想 [2013/10]
- 祖国在变 [2017/12]
三米妈妈在家养病不能闲着,家务活还是要做的。
三米爸爸没有空,他一边忙学校,一边忙地里的活,还要管二米和三米的学习。
三米爸爸书教的好,作为家长就不是那么完美,他不喜欢做饭,也不爱家务活,孩子们吃喝拉撒睡这些事情还是得三米妈妈操心。
二米和三米十二三岁,算是半个成年人,如果是女孩子,应该是做饭,烧菜,刷锅,洗碗样样都行了。
在农村,男孩子这些事情是不学的,有些违背天性,尽管公社食堂掌勺的大师傅男的居多。
男孩子的工作在庄稼地里,驾车,挑担子,犁,靶,这些重体力活是男孩子将来要做的。
三米没有姐姐,爷爷奶奶年纪大,妈妈哪天走了,三米他们得自己糊口。
三米妈妈跟邻居说,都是她身体不好,拖累了家人,让孩子们跟着受苦了。
其实她不知道,三米每天放学回家能见到妈妈已经是很满足了,他一点也没觉得受苦。
话虽如此,是时候让孩子们学着做些家务了。
馒头要做的,手工。
老面馒头用酵头作为引子来发面。
每一次做馒头时留下一小块面团,称为酵头,扔在面缸里保存,作为下一次蒸馒头时用以发酵的引子。
酵头发面耗时长、技巧不好把握、质量不稳定,不是一下子能掌握的,能工巧匠才行。
发面这么大的事情妈妈来做,三米在旁边看着;
揉面是力气活,三米来做,妈妈在一旁看着。
一边加面一边揉,油条,烙饼面要软,馒头面要硬一点才好吃,蒸出的馒头也才会形状好看;
还要加碱,不能加多了,多了出来的馒头发黄; 也不能少了,少了馒头发酸; 还要揉匀了,不然会有黄斑,吃到嘴里是苦的。
没有计时工具,拿块棉布折成四层,用水浸湿了,贴在笼盖上,布干了馒头也该出锅了。
面条也要做,同样是手工。
面和好了,软硬合适,三米可以对付,用擀面杖擀起来是另外一回事,面皮越擀越薄,越擀越大,卷在擀面杖上好几层,你得一边擀一边撒面粉,不撒面粉,很快就会粘到一起。
倒蒜,用蒜臼,石头做的。
做菜,不算很难,原料有限,菜也大都凉拌,黄瓜,萝卜,洋葱,切好了,放盐就是了。
难的是刀工,擦擦擦地切萝卜三米是不会的,他切的萝卜是条不是丝,而且大小不一; 洋葱辣眼,他要一边流泪一边切。
煎鸡蛋有诀窍,蛋清,蛋黄一块儿倒进碗里,用筷子搅拌均匀,出了泡泡为止,油要多放,还要烧热了,鸡蛋才会蓬松味道好。
山里人家家养猪,户户养鸡,猪是圈养的,鸡是散养的。
三米家不一样,他们养了几十只鸡。
奶奶家的小鸡是自家老母鸡孵出来的,坐在一大堆鸡蛋上一动不动,21天鸡蛋破壳,钻出一只只毛茸茸可爱的小黄鸡。
三米爸爸跟别的老师合作,人工孵蛋,鸡蛋放进笼子里,用小棉被裹上,上边吊个灯泡烤。
第一次温度控制不好,鸡蛋烤熟了,沮丧。
试了几次,终于成功了。
一窝小鸡,几十个,悉心照顾,慢慢养,用鸡饲料,尽管如此,半路夭折的还是有不少。
房顶上搭个鸡窝,比平常人家的大了许多,应该叫鸡屋。
爸爸教三米拌鸡食。
爬梯子上房顶喂鸡,收鸡蛋成了三米放学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好的时候每天能收二十来个呢。
医生说,鸡蛋好,羊奶也很好的,营养丰富,脂肪球小,酪蛋白结构与人奶相似,酸值低,比牛奶易为人体吸收,是婴幼儿、老人、病人的营养佳品。
三米爸爸去集市上买回一只产奶的山羊。
每天早上挤奶,能挤满满一大茶缸,用纱布过滤一下,放在火上烧开就能喝,够妈妈,二米,三米每人一碗。
羊骚味儿有的,有人喜欢有人愁,三米是家里捏着鼻子皱眉头的那个----挑食。
羊奶和鸡蛋,加上补血的大红枣,三米妈妈的身体渐渐恢复,虽然和健康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但也足够让给她看病的医生惊掉下巴了。
除了羊奶和鸡蛋,三米妈妈能活下去的最大的功劳应该归于基督耶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