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生涯(71):我在国内卖房子 [2013/09]
- 郭文贵的老领导 [2017/05]
- 范爷你剪吧 [2015/01]
- 24年后吾尔开希为何还徘徊在国门之外 [2013/11]
- 戏说邓文迪 [2013/11]
- 坑爹的加拿大 [2017/11]
- 给西诺同志支个招 [2017/06]
- 我要娶郭美美为妻 [2014/08]
- 男人,女人,性,情妇,妓女和人民公仆 [2013/08]
- 我和新航道李景华老师谈育儿经 [2013/02]
- 移民生涯(67):我和牙医 [2013/05]
- 梦鸽最近有点疯 [2013/09]
- 王岐山的烦心事 [2017/05]
- 我的加国梦 [2013/09]
- 移民生涯(34):东西好贵 [2013/01]
- 那一年,我宣誓效忠女王 [2013/10]
- 四十岁开始不再为别人活着 [2014/11]
- 移民生涯(52):帮朋友一个小忙 [2013/03]
- 理工男的乡愁 [2017/03]
- 略带瑕疵的小狗——周小平同志 [2014/10]
- 40岁不和女人争对错 [2016/01]
- 我的乡愁和那些破灭了的梦想 [2013/10]
- 祖国在变 [2017/12]
枫叶卡的照片机场过关时照了,枫叶卡一个月后会寄到刘的家里,这个不急。
医疗卡急也没用,要等三个月,刘说,新移民登陆后最初的三个月没有安省的医保,不过没关系,国内来的人,底子厚,不会生病的,
我说,
"华佗无奈小虫何,小虫又能奈我何? 我们也是经历过风浪的,加拿大的细菌小意思。"
其他的卡要办,工卡,银行卡,申请孩子牛奶金,不过照章办事,也没什么难度,值得一提的是在SCARBOROUGH TOWN CENTER办证时碰到的一个好心人。
那天,我和老婆,孩子三个人排队等着办工卡,人很多。
一个人走过来,用普通话跟我们打招呼,自我介绍叫PETER,在政府部门上班,不用排队,他帮我们填了所有的表格。
坐在旁边的凳子上唠嗑,PETER 很热心,他给我们介绍了很多加拿大的情况,像是牛奶金,教育基金什么的,告诉我们他老婆是这方面的专家。
得知我老婆在国内弹琴,他很高兴,说他女儿弹钢琴,问我们能不能改天到他家里坐坐。
在国内时就听说加拿大教孩子弹琴很赚钱,钢琴老师,或是陪练是个不错的工作,于是满口答应。
第二天,PETER真的来了,一看就知道很有派头的那种,他开的真皮凌志车我是认识的,挺贵。
他们家的房子更大,比刘的房子更上了一个档次,屋里墙上大大的油画,很有品味,据说是什么画家的原作,凹凸不平的,不认识,很贵,几百块吧,我想,尽管我不太懂那个东西,画的人不像人的,比刘画的差远了。
试了一下他们家的钢琴,我老婆说比国内我们家的高级。
更羡慕的,他老婆的办公室就在家里,办公桌很大,很气派,很加拿大,桌上的杯子里斜斜的插着两面国旗,像极了电影里美国总统的办公室。
一同被邀请的还有一对上海来的夫妻,STEVEN和SHELLY,他们的孩子小,送回国内跟爷爷奶奶一起住----各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不过这个我接受不了,当初办移民就是冲着"一人申请,全家移民"来的,是苦是甜,孩子我一定要看着她长大,还有就是不放心。
听他们讲,我们是低收入或没收入家庭,女儿可以拿到政府发的最高限额的牛奶金,每个月有三百多块钱,下个月就到----和刘讲的一样。
讲到找工作,好像不是传说中的那么难,上海的小夫妻都在上班,工资不高,8块还是有的,换成人民币在国内算是很不错了。
坐在他们家院子里吃零食,像是认识很久的朋友,话题很自然的扯到了孩子身上,中国的父母当然是世上最好的父母,大都给孩子攒钱,供他们将来上大学。
把钱存到教育基金上,政府会每年贴400块,很合算,STEVEN 和SHELLY 就给孩子买了,其实花不了多少,每个月存两百块,每天才八块钱,从孩子的牛奶金里拿出一部分就够了。
PETER的老婆是政府教育基金的代理人,她已经做到金牌了,办公室里大大的证书可以作证。
我记着刘给我的忠告,尽管感觉有点对不住孩子,还是婉言谢绝了。
PETER也不为难我们,STEVEN和SHELLY 有些沮丧,私下里开始小声埋怨,都说当初这个教育基金不该买,有些太仓促,欠考虑,当然不是自己,是对方。
我也没办法,我们需要孩子的牛奶金,把超市里的价钱乘以六换成人民币,东西贵的不敢买,还是等有钱再说吧。
没有当成PETER孩子的钢琴老师,不过认识了STEVEN 他们,不久又一个机会来了。
那天STEVEN和他的朋友开车来找我,说是去见一个美国常春藤大学毕业的教授,就住在SCARBOROUGH的一个高级公寓里,事业很成功,没准他或他的朋友可以帮我找到我专业方面的工作。
满怀希望欣然前往。
很高级的公寓,很大的房间,和PETER家里又不一样,从窗户看下去就是高尔夫球场,我骑车子路过看到的那个,从窗户能看到全貌,绿草地,枝叶茂密的大树,弯弯曲曲的小路,三三两两的人,三三两两的车在移动。
国内我们住的小区也有公园,有桥,有水,有鱼,有竹林,有假山,有花草----每年11月份菊展,满园的菊花,漂亮极了。
园里还有石雕,有盆景,非常精致,不过公园小小的,刚学步的孩子走一圈估计也花不了半个小时。
这里像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大了几十,上百倍。
应该是成功人士才能买得起的房子吧。
主人是美国某大学毕业的数学博士,茶几上放着一本书,叫《我的第一桶金》。
博士高谈阔论,从一个富豪讲到另一个富豪,原来数学博士是不做学问的,加拿大发财的机会太多,何必去做没出息的学问呢,关键的是如何捞到第一桶金,这是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巴菲特是五十岁才开始致富的,一切都还来得及。
对于很想发财的我来说,这个诱惑是很大的,那个能帮我发财的产品就在教授的家里。
我这时才注意到,他们家客厅的橱柜里摆着很多东西,我在国内见过的,类似安利的洗涤用品,希望转瞬间化成了泡影。
不用朋友提醒,我知道这一桶金不属于我,这个东西我在国内都是买了送人的,加拿大人生地不熟的,让我卖给谁啊?
STEVEN 的上线后来带我们去过类似但规模大的多的传销会,都是车接车送,刚开始是说带我们去认识些朋友,
"加拿大有句话叫,IT IS NOT WHAT YOU KNOW. IT IS WHO YOU KNOW. 就是说你懂的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识什么人,加拿大叫NETWORK,国内好听一点叫人脉,不好听叫裙带关系,都一样。"
说的有道理,碰上个能提携提携的老丈人是不可能了----女儿都五岁了,不过多认识些人总归是好的,再说了盛情难却,我也不忍心驳人家的面子,有些不礼貌。
他们的产品无外乎是号称圣水的中药或其他的魔水,站在台上现身说法的大部分是曾经半身不遂和偏瘫的病人。
我的四肢一直很健全,家里也没有这样的病人,这些发财的机会只好让它白白的溜掉了。
我是带着戒心去的,看我脑子不开窍,这事儿后来就慢慢凉下来了。
渐渐的发现,在加拿大混,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发财对我来说不过是个梦。
还是老老实实从语言开始学起吧,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