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生涯(71):我在国内卖房子 [2013/09]
- 郭文贵的老领导 [2017/05]
- 范爷你剪吧 [2015/01]
- 戏说邓文迪 [2013/11]
- 坑爹的加拿大 [2017/11]
- 给西诺同志支个招 [2017/06]
- 24年后吾尔开希为何还徘徊在国门之外 [2013/11]
- 我要娶郭美美为妻 [2014/08]
- 我和新航道李景华老师谈育儿经 [2013/02]
- 移民生涯(67):我和牙医 [2013/05]
- 男人,女人,性,情妇,妓女和人民公仆 [2013/08]
- 王岐山的烦心事 [2017/05]
- 梦鸽最近有点疯 [2013/09]
- 我的加国梦 [2013/09]
- 移民生涯(34):东西好贵 [2013/01]
- 那一年,我宣誓效忠女王 [2013/10]
- 四十岁开始不再为别人活着 [2014/11]
- 移民生涯(52):帮朋友一个小忙 [2013/03]
- 理工男的乡愁 [2017/03]
- 略带瑕疵的小狗——周小平同志 [2014/10]
- 移民生涯(45):正宗的加拿大乡下人 [2013/02]
- 我的乡愁和那些破灭了的梦想 [2013/10]
- 祖国在变 [2017/12]
羡慕那些年纪轻轻就喜欢看戏的人。
我两岁的时候跟着妈妈去看戏,不是我喜欢,是因为她喜欢。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是属于后者。
隔壁婶子说“常香玉唱的真好听啊。”
我还是觉得王朝,马汉厉害,很轻松就能把陈世美举过头顶。
过完年,走完亲戚,村子西头寨子上搭台唱戏。
在野外,小凳子搬去,一坐就到下半夜。
喝罢汤,全村男女老少,倾巢出动。
如果这时候还能呆在家里不出来,肯定是上大学本科的料子。
不过那时候还不兴考试,学习也没那么要紧,看闲书是正事儿。
乌泱乌泱的都是人,邻村的都来了,晚上就住在亲戚家。
看热闹的人多啊,就算是看门道,也得选个季节吧。
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大晚上,冷得要命。
棉衣,棉裤穿好,戴上棉帽,系上围巾,只留两只小眼睛。
裹上小棉被,我就坐在妈妈怀里。
站着的人有的,不少,在外围。
一阵锣鼓响,人群有些骚动,后边的往前挤。
红红的幕帘拉开了,灯光照着,布景好漂亮。
一个大辫子的姑娘,喜滋滋手拿一张报纸,开唱了,
“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
看不完说不尽胜利的消息
.........”
前边有人站起来。
维持秩序的,手里一根长长的竹竿,横着扫过去,就在人的头顶。
“坐下,坐下。”
刚刚坐下,有人喝彩,唱的好听啊,忍不住。
我是觉得布景好看,灯光好看,就是人说话太慢了,拉长了音,半天没个完。
走路也是,磨磨蹭蹭,我都快到外婆家了,拴宝和银环竟然还出不了那个苹果园。
更煞风景的是,中间有休息,布帘子一拉,把看戏的全都晾那儿了,我趁机原地拉个小便。
后来就睡着不醒人事了,妈妈说拐孩子的抱走了都不知道。
看戏不成就听戏,好听的段子有太多。
村里的高音喇叭天天放,红白喜事也唱,从记事起一直到我离开家乡。
“花木兰我羞答答.....啊啊啊.......”
“小仓娃,我离了....嗷嗷嗷....登封小县......”
“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
就这样的一天天听下去,我奶奶竟然每次听到小仓娃每次哭,说是孩子可怜啊,心肠好。
我也替仓娃遗憾,
“再不能少林寺里看打拳..... ”。
不过人固有一死,可怜我是不觉得,就是觉得仓娃他妈坏,当然坏的还有陈世美,还有李凤鸣,可怜的还有陈三两。
“陈三两迈步上公庭.......”
张新芳一出口底气十足,耳朵就像炸了一般。
还有黑头黑老包。
“陈驸马,陈千岁,啊哈哈.......”。
放羊的时候,我也会在沟底没人的时候,扯着嗓子喊两声,
“王朝,马汉.......”。
威风是威风,就是嗓子喊哑了,感觉还是不像。
妈妈说,
“将来娶媳妇,要找个会唱戏的。”
隔壁婶子开玩笑,找个肯来山沟里种地的银环。
银环我不喜欢,那是大孩子们的媳妇,我喜欢穆桂英。
“辕门外三声炮响如雷震 ”。
婶子问我是喜欢穆桂英还是喜欢马金凤,我不知道有什么区别,两个都喜欢吧,评书里的还有戏台上的。
我后来就把这两个人都忘了。
大千世界,喜欢的人很多,先是邓丽君,再是王祖贤,还有李若彤。
再后来竟然喜欢到了国外,玛丽莲梦露,波姬小丝。
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十五的月亮”,从港台流行歌曲到贝多芬,莫扎特,从红楼梦到莎士比亚。
我想我是跟中国文化无缘了。
直到后来我一个人上班,手机里听到“亲家母,你坐下呀,咱们说说知心话啊哈哈......”。
大过年的,我竟然没能忍住,眼泪哗哗地往下流。
我是怎么了,奶奶以前才会哭的。
上网搜,豫剧,曲剧,越调搜了个遍。
一个一个完完整整听过来,熟悉的乡音,熟悉的调,那些似曾相识的面孔,那些刻在我DNA里我不曾察觉的记忆。
妹妹说,想家了就回来看看吧。
她不知道我的哀愁,家可以回,回不去的是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