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游未尽(一):瑞士的男女共用厕所 [2015/05]
- 北京的天 华北的地 [2015/10]
- 复活节德法边境游(三):翱翔在Speyer上空的巨无霸 [2015/04]
- 复活节德法边境游(结束篇):阿尔萨斯洛林,那一片净土! [2015/04]
- 复活节德法边境游(二):丑闻主教的豪宅 [2015/04]
- 心向吴哥之二 [2015/03]
- 乡村小镇名堂多 [2015/07]
- 意游未尽(二):夜色米兰 [2015/06]
- 心向吴哥之一:实用信息 [2015/03]
- 石头记——手把手教你造石头花园 [2014/05]
- 意游未尽(四):探访米兰三年会,把“美食”穿在身上 [2015/06]
- 意游未尽(五):奢华都灵 [2015/08]
- 心向吴哥之三 [2015/03]
- 莱比锡一日(海量图集) [2014/08]
- 远山的呼唤——瑞士意大利山地小火车游之完结篇:北意 vs. 南德 [2014/06]
- 天河挂绿水 秀出一芙蓉 [2015/11]
- 柏林散记:跳蚤市场+裤裆大街+犹太人小学+IFA [2014/09]
- 最近的一些摄影作品 [2015/08]
- 再见了,我可爱的小精灵 [2015/06]
- 北方明珠大连 [2015/10]
- 日本人的细节,连德国人都自叹不如! [2015/03]
- 意游未尽(三):史诗般的艺术殿堂 [2015/06]
- 闲得蛋疼——周末瞎逛德国小城 [2015/01]
莱比锡市中心不大,一平方公里左右,几幢高楼矗立在她的周围,其中最高的一座原来属于莱比锡大学,统一后改建成了写字楼。旁边的大学主校区近年被拆掉重建了一个,从由荷兰人Erick van Egeraat设计的主楼上可以找到六十年代被东德政府炸掉的Pauliner教堂的影子。
市中心的“心脏”地带一般建有教堂、市政厅与市集,莱比锡也不例外。中世纪时南来北往经停莱比锡的客商都要在这里摆摊卖货,直到今天一周里仍有那么几天偌大的广场摇身一变就成了热闹的自由市场。遥望老市政厅——德国历史上最后一座文艺复兴式的建筑。
熙熙攘攘的步行街。
老市政厅背后“隐藏”着一座华丽的建筑:老交易所。诗人、戏剧家歌德雄赳赳气昂昂地站立在她的前面。
歌德炯炯有神地望向对面的迈德勒购物长廊。莱比锡市中心纵横分布着数十条两边相通的长廊。这些长廊的历史可回溯到罗马帝国时代,当时这里正好位于帝国的两条国道的交汇处,因此也就逐渐演变成了货物的集散地。为了方便运货的马车驶入并装卸货物,人们建造了带有雨棚的宽阔长廊。迈德勒购物长廊之所以有名,一来因其装饰精美,更重要的则是在她的入口处有个名为“奥尔巴赫”的地下酒馆,歌德在莱比锡大学求学期间经常光顾这里。据说他一边大口地啖着啤酒,一边打量着酒馆的装饰画和雕像,其创作灵感就这样被酒馆所营造的诡异气氛激活了,《浮士德》由此也埋下了萌芽的种子。
历史上的莱比锡是名家汇聚之地:瓦格纳在这里出生;门德尔松在这里创建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舒曼、李斯特、格里格(Grieg)等音乐家在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音乐篇章;莱辛(Lessing)、拿破仑、奥古斯特大公(August der Starke)等人也曾在这里留下足迹。而令莱比锡最引以为傲的,则是作曲家巴赫,他从1723年起在托马斯教堂担任著名的托马那男童合唱团的指挥工作,直到1750年去世。右侧为托马斯教堂。
巴赫的雕像。
教堂斜对面就是巴赫博物馆,最右边黄色的建筑。
累了就在树荫下的长凳上坐坐,或者找个露天咖啡厅边喝咖啡边观赏街景。
养足精神后,就横过环绕市中心的大马路,去四周转转。首先来到联邦最高行政法院。这座建筑是否看起来眼熟?对了!原来她是柏林帝国议会大厦的姊妹版。不过这个“妹妹”的的来头可不小哦——她在1945年以前一直是德意志帝国最高法院的所在地!
背面。
左侧一字排开、由远到近依次为:莱比锡应用技术大学、莱比锡大学图书馆和莱比锡大学文学院。
边走边看。在《浮士德》里,歌德借故事中人把莱比锡称作“小巴黎”。我在真正的巴黎生活过一年多,今天游览莱比锡,还真有点重回“旧地”的感觉。
被民宅包围起来的一座小型古堡。
古堡里的大厅可以出租,用以举办各式活动。
紧挨着古堡的传媒学校(左)与民宅(右)。
莱比锡历来是德国东部重要的工业城市。工业革命时期的德国还不怎么讲究城市规划,工厂常常与民宅比邻为肩,像这处建筑,以前是家工厂,后来改建成了如今颇为流行的loft公寓。
这个大院集吃(餐厅+酒窖)、住、育(托儿所)于一体。又有谁会知道,她的前身也是家工厂呢?
与其他一住就是几年几十年的名人相比,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席勒在莱比锡只生活了短短数月,但却写出了名垂后世的诗篇《欢乐颂》,令莱比锡的席勒故居成为德国文学与音乐爱好者们不容错过的朝圣小屋。
席勒故居前坑坑洼洼的马路。莱比锡是德东(柏林除外)第一大城市,说是第一大,人口其实也就50多万,在德国排名落到了十位之后,其城市地位与二战前的70多万、德国第四大城市相比早已不能同日而语。莱比锡的衰落其实并非由于战争,而是战后的政治路线而造成的。众所周知,二战后的德国东部由苏联接管,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大批企业家因为害怕公有制举家搬迁到了西部,带走了资金、技术与人脉;东德治下的40年间,那些年轻有为的骨干人员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叛逃”到西方,缺乏中流砥柱的东德工业在统一前已岌岌可危;统一后不久,西德企业大举收购东德潜在的“竞争者”并让其关门“大吉”,造成大量工人失业。莱比锡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尤其备受打击,其失业率在十年前还高达20%!今年7月这个数字虽然历史性地降到了10%以下,但莱比锡仍然是德国大城市里最穷的一个,其年财政支出中很大一部分要用在社会救济金上,所以根本无力翻新马路,因此也就会有照片里的这一幕:簇新的房屋(私人投资)与陈旧的公共设施“相映成趣”。
莱比锡是一座没有大江大河的城市,只有几条小水渠蜿蜒流过,但也造就了别样的水乡景致。
前方架有天桥的两侧楼宇号称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古建筑群。当然,时过境迁,今天在里面住的都是有钱人,带屋顶花园的公寓据说一套就要百万以上。
继续走。远远地看见一座高塔,知道离市中心不远了。
这座高塔原来是新市政厅,塔高115米,是德国最高的市政厅。
市政厅的塔不让上,另一座塔,也就是被改建成写字楼的那座我们上去了。可惜由于建筑结构的原因,我们只看到了四分之一的市容。正中间为市集,右边清晰可见几栋东德时期的建筑,差不多快要拆了。右上角的那座白色屋顶的巨型建筑是莱比锡动物园的热带雨林馆,她也是欧洲最大的室内热带雨林。
左上角“大块头”新市政厅。
正前方的椭圆形建筑即06年世界杯的比赛场馆,她位于纵贯莱比锡30公里的绿带上。
作为一个铁杆建筑与铁路迷,我此行还有一项特殊任务——参观被戏称为“世界上最短的地铁系统”的City Tunnel。这条“地铁”真的很短,只有区区1.4公里“长”,连接莱比锡火车总站与市中心南部的巴伐利亚火车站,沿途共设4个车站。原来,莱比锡火车总站是个尽头站(还是欧洲最大的尽头站呢!),火车开进来就“此路不通”了,必须反方向开出去,然后在城里绕圈圈,费时又费能源。所以拉通这条“地铁”意义还是蛮大的。接下来就献上一组“地铁”车站,外加拥有一座下沉式购物中心的火车总站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