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游未尽(一):瑞士的男女共用厕所 [2015/05]
- 北京的天 华北的地 [2015/10]
- 复活节德法边境游(三):翱翔在Speyer上空的巨无霸 [2015/04]
- 复活节德法边境游(结束篇):阿尔萨斯洛林,那一片净土! [2015/04]
- 复活节德法边境游(二):丑闻主教的豪宅 [2015/04]
- 心向吴哥之二 [2015/03]
- 乡村小镇名堂多 [2015/07]
- 意游未尽(二):夜色米兰 [2015/06]
- 石头记——手把手教你造石头花园 [2014/05]
- 心向吴哥之一:实用信息 [2015/03]
- 意游未尽(四):探访米兰三年会,把“美食”穿在身上 [2015/06]
- 意游未尽(五):奢华都灵 [2015/08]
- 心向吴哥之三 [2015/03]
- 莱比锡一日(海量图集) [2014/08]
- 远山的呼唤——瑞士意大利山地小火车游之完结篇:北意 vs. 南德 [2014/06]
- 天河挂绿水 秀出一芙蓉 [2015/11]
- 柏林散记:跳蚤市场+裤裆大街+犹太人小学+IFA [2014/09]
- 最近的一些摄影作品 [2015/08]
- 再见了,我可爱的小精灵 [2015/06]
- 北方明珠大连 [2015/10]
- 日本人的细节,连德国人都自叹不如! [2015/03]
- 意游未尽(三):史诗般的艺术殿堂 [2015/06]
- 闲得蛋疼——周末瞎逛德国小城 [2015/01]
米兰不小,但旅游景点相对集中,在几个主要景点——大教堂及其附近、斯福尔扎城堡、圣母感恩堂、以及纪念碑墓园之间都可以选择步行。如图所示。(注:网络截图)
1——大教堂,2——斯福尔扎城堡,3——圣母感恩堂,4——纪念墓园,5——火车总站,6——圣西罗球场,乃AC米兰及国际米兰的主场是也
第一站:纪念墓园(Cimitero Monumentale),1866年建成。米兰自古以来一直是意大利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很多显赫的世家会邀请著名的建筑师和雕塑家设计建造自己家族的墓地。久而久之,墓园里慢慢积攒了各种古典和现代风格的大师级作品,从体量巨大的纪念碑式的墓地到写实风格浓烈、神型具备、富有人情味的碑刻。我甚至觉得学雕塑的人来了意大利哪怕不去美术馆,就在这里转一圈也一定会大有收获的。(注:网络截图)
从墓园前广场远眺中央商务区,新老建筑和谐共处。
前广场正在进行翻修。瞧,意大利的路是这样铺的:先将路基整平夯实,然后再将圆润的鹅卵石一块块敲进沙土里。这种碎石路凹凸不平,当你穿着软底鞋踏步于其上时,会感觉脚尖、脚掌、脚心、脚跟都在与石头们进行“最亲密的接触”,叫你痛不欲生。
修路工人是清一色的亚洲面孔,我怀疑这个工程被中国人包下了。意大利(还有西班牙、希腊等南欧国家)移民政策比较宽松,每隔几年就进行一次所谓的“大赦”,这里因此也就成了国内偷渡客进入欧洲的首选地。许多人立足扎根以后,就会把亲戚朋友接过来,中国移民的数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各地出现了或大或小的“中国城”,就连偏僻的角落也都能看到一两盏高高挂着的红灯笼。近几年,中国人在意大利的地位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以前与黑哥儿们肩并肩练地摊的中国人如今都坐在商店里当起了老板,倒是黑哥儿们“敬业值守”,仍然风雨无阻日夜穿梭于大街小巷倒卖冒牌货。
墓园正门背后是巨大的名人堂(Famedio),为新中世纪风格的大理石建筑,米兰乃至意大利的一些名人长眠于此。
名人堂的蓝色穹顶(照片一),让我想起了维也纳中央公墓的教堂(照片二,摄于2012年),但仔细一看,两者风格还是迥然不同。
名人堂两侧延伸一整排的拱廊气势非凡。
拱廊的后半部分存放着逝者的龛位和骨灰盒。
一提起火葬场(照片中央的希腊神庙式建筑),你可能马上就会联想到阴森、恐怖、鬼气等词语。但眼前的这番景致,我只能用“赏心悦目”来形容。
园中精美绝伦的雕塑作品数不胜数,但绝大部分游客喜欢直接寻找这个螺旋形的雕塑塔——Antonio Bernocchi家族墓碑(Famiglia Antonio Bernocchi),就象到了卢浮宫直奔蒙娜丽莎一样。
在这个史诗般的露天雕塑博物馆里,意大利人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二站:达芬奇巨作《最后的晚餐》。夏季的林荫道绿意盎然,十分惬意。
这次重游米兰,有两个任务在身,一是参观世博会,同时去看看盼愿已久的名画《最后的晚餐》。
如果说佛罗伦萨孕育了米开朗琪罗,如果说罗马是米开朗基罗、拉菲尔和贝尼尼的天下,那么米兰则以达芬奇为骄傲。1482年到1499年,达芬奇受聘于米兰公爵Ludovico Sforza,在米兰生活创作。在此期间,达芬奇留下名画《岩石圣母》(一幅藏于卢浮宫,另一幅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设计了米兰大教堂的拱顶以及“达芬奇的马”(Cavallo di Leonardo)的模型。
当然,达芬奇留给米兰最珍贵的礼物还是在圣母感恩堂(Santa Maria delle Grazie)食堂内的、198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壁画《最后的晚餐》(下简称《晚餐》)。(注:网络截图)
1——入口,2——休息室,3——食堂,4——圣母感恩堂
参观《晚餐》需要提前订票。你可以通过官网或电话订,票价非常便宜,但没有导游讲解(貌似有讲解机出租)。不过由于大量旅行社、黄牛买断预订门票,估计你最终还得跟我们一样掏40-100欧元不等购买米兰半天或一天游的“套餐”。《晚餐》的参观程序非常严格,首先你要接受安检,然后经过三道防护门后才能进得壁画所在的房间。里面不但绝对不能拍照,而且,每次只允许30人一组进去,每组参观时间15分钟。15分钟时间一到,墙上的电铃就叫,然后铁门大开,一律走人。这是我在第一道与第二道防护门之间的长廊里隔着玻璃拍的教堂内庭一角。
据导游介绍,战乱与气候是该壁画的两大“杀手”。1943年8月15日,英美联军轰炸米兰,圣母感恩堂也未能躲过一劫。《晚餐》所在的食堂被严重破坏,整个屋子只剩一南一北两堵墙。无论是奇迹还是天意,这两堵墙一堵上面正是《晚餐》(下图一。注:网络截图),另一堵墙上则是Bernardo Zenale的《殉难与重生》(下图二。注:网络截图)。
同时,因为达芬奇运用了“干性”画法——画面没有打底就直接将颜料涂在干燥的壁面上,所以在壁画完成之前就已经开始出现裂痕;又加上壁画身处食堂,大量的浓烟和潮湿的空气极大地损坏了画面。
从17世纪中叶开始,《晚餐》被陆陆续续、不同程度地修复了十余次,最后一次、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是在1978年,这时人们对于历史遗迹的修复已有了长足的认识和经验。他们首先将经历了5个世纪的修复痕迹逐渐除去,然后从不同的色块中分析出其中所含的化学元素以及材料比值——不同的元素和材料比值生成不同的颜色,这就是达芬奇原作的密码,再利用孔雀石、蓝铜矿、龙舌兰等化学与植物元素调配成与原色相同的颜色,从而还原出壁画本身的颜色。
食堂约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内部没有安装大灯,壁画两边各有一盏小灯照明,房间的四个角落都有安装有温度计和检验空气湿度的仪器。(注:网络截图)
《晚餐》描述的是耶稣告诉门徒他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自己的那一瞬间。画面中的耶稣丝毫没有流露出恐惧,没有审判来临的不安,只有慈爱和怜悯。而他的十二个门徒此时的内心活动,则通过不同的手姿表现出来,从左至右:巴多罗迈双手按桌,想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小雅各和安得列手掌朝外,分明在说“不是我”;彼得手握餐刀,时刻准备刺向那个出卖自己老师的叛徒;犹大紧攥的手中握住赏钱;约翰的手清秀又清白;多马竖指发问;大雅各张开双臂,像在进行辩解;非利扪心自问;马太、西门和达太相互问询,显得无辜的手伸向耶稣。
画中所有人物都没有圣光,就连耶稣头上也没有圣光。达芬奇只用透视法,让耶稣成为中心,用从窗口溢进的天空般清澈的蓝光取代圣光。门徒3人一组共四伙人,他们并没像以前众多描绘最后晚餐的画那样——犹大单独坐在餐桌的另一边,与耶稣以及其他门徒对立起来。画中犹大置身于众人之中,甚至靠近耶稣。他唯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他的面部:他是唯一面部笼罩阴影的人。因此这幅画与其说是从肉体,还不如说是从精神上孤立了犹大。(注:明信片)
虽然《晚餐》真迹不许拍照,但在参观完出口的地方,还是有一张XXX...S码的复制品供游人拍照留念。
相邻的圣母感恩堂可随意参观。
第三站:斯福尔扎城堡(Castello Sforzesco)。途径瑞典裔美国艺术家Claes Oldenburg的名作Needle, Thread and Knot。链接这位波普艺术大师的更多作品
斯福尔扎城堡曾经是统治米兰的斯福尔扎家族的居所,现在安置了数家博物馆。但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只能在外面匆匆飘过。(注:图一为网络截图)
城堡的后面有一座占地面积相当大的市民公园(Parco Sempione),有草坪、绿树、池塘野鸭......还有十分养眼的意大利美女。
踩着啤酒自行车的意大利帅哥,颜值度“须眉”不让“巾帼”!
谢谢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