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摘】关于王菲 [2018/02]
- 说说同性恋 [2015/10]
- 我看《围城》 [2015/01]
- 古今书家,一孔之见 [2013/06]
- 浅谈律诗的平仄和拗救 [2014/03]
- 我小时候的囧事 [2015/06]
- 回乡小记 [2015/07]
- 衡水中学的教学模式及其它 [2015/03]
- 俺们村的那些人和事 [2014/05]
- 抄录福恩的好诗 [2013/03]
- 我的陋室铭 [2014/12]
- 题清墨彩妍贺岁奔马图 [2014/01]
- 青铜器和铭文欣赏-----师寰簋 [2013/03]
- 再抄 chi202 的咏雪诗 [2013/03]
- 漫谈几句政治制度 [2015/04]
- 和儿子的对话 [2014/11]
- 听江得法,奉刘兄命抄诗 [2013/05]
- 正儿八经写的,和胡涂乱画的 [2013/04]
- 文不对题 [2013/03]
- [行香子] 高尔夫 [2013/05]
奉不二兄之命,谈一谈自己对律诗平仄的认识。其中的基本原则,参考的是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的内容。关于拗救,有一些是自己的理解,不一定正确,请同学们批评指正:一方面对我自己是一种学习,另一方面是防止谬种流传。我在这里先诚恳地谢谢了。
律诗指的是律绝两种,律是八句,绝是四句。其中又有五言与七言之分,就是一句是五个字或七个字。从平仄上讲,五言绝句可以看作是一个基本结构。从五言扩展为七言,只是前面加上两个字而已,比如从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前面加两个仄声,变成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从绝句扩展为律诗,大致而言,只要重复前四句的平仄结构就可以了。所以,弄清了五言绝句,所有律诗的格律问题应该大致就解决了。所以的所以,这里就以五言绝句为例来讨论。
一句的平仄,无非有平起仄起,平收仄收。组合起来,就只有下面四种基本句式。
1. 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收
2. 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
3. 仄仄平平仄 仄起仄收
4. 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
上面的例子,按顺序来,其实还是一首平起不入韵的五言绝句的典型结构。先介绍一下“联”和“句”的概念。相邻的两句,比如第1、2两句,称为“一联”,其中上句一般称“出句”,下句一般称“对句”。
再说一下“对”和“粘”。“对”就是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反,比如第1、2两句相对应字的平仄是相反的,第3、4句也是这样。“粘”就是相邻两联中紧邻的两句要以相似的平仄开始,比如第2、3两句都以仄声开始。对和粘,使得一首诗的音韵富于变化,和谐一致。
通常人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言律诗而言。对五言律诗而言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那么第五个字呢?第五个字或入韵或不入韵,要求是很严格的-----要求太严格,想都不用想,提都不必提了!
“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大体是对的,但是也不尽然。为什么有的字的平仄不重要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一句中的音韵子结构很多是两个字为一组,两个字为一组时通常重音落在后一个字上,就是双数字上,就是“二四分明”。关于音韵子结构,可能有的同学没注意,其实这个对“吟”诗是很重要的。比如,“国破山河在”一句,是2-2-1结构。“向晚意不适”一句,是2-1-2结构。
上面说“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不尽然,为什么呢?因为要让位于另外两个更重要的考虑。第一,要防止“孤平”。就是除了韵脚的平声外,例如第4句的最后一个平,其余的平声不能单出。如果是单出了,就是“拗句”,就是读着拗口的意思。有拗句时可以采取方法补救,称之为“拗救”,下面马上就会讲到。第二,要防止“三平调”,就是平声入韵时的最后三个字不能都是平声。王力先生的书里讲了这个三平调。我还想补充说,也要避免“三仄尾”,就是不入韵的句子不能以三个仄声结尾。究其原理,就是最后有三个字,这个子结构比较长,要有平仄变化。
讲完了两个重要的原则,咱们举例看看上面平起不入韵的这个结构,究竟哪些字的平仄是可灵活掌握的,哪些字的平仄是不能变化的。这里先不考虑“拗救”的问题。“拗救”的问题下面再讲。
第1句:平平平仄仄。第3个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是“三仄尾”。第1个字可平可仄,因为第2、3字已经是平声,避免了“孤平”。
第2句:仄仄仄平平。第3个字必须是仄声,否则就是“三平调”。第1个字可平可仄。
第3句:仄仄平平仄。第3个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是孤平拗句。第1个字可平可仄。
第4句:平平仄仄平。第1个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是孤平。第3个字可平可仄。
按照上面的分析,把这首诗的结构再次列出。这里可平可仄的字用“⊙”表示。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
如果大家去下面这个网站做格律检测,查平起不入韵五绝的话,就会得到如上模板。现在大家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了吧? :-)
http://www.52shici.com/shi.php?type=wj_p
下面说说“拗救”。“拗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本句中“拗”,本句中“救”。比如上面第4句,如果第1个字写成了仄声,第3个字则必须用平声,这样才能避免孤平。这样的话,上面的模板就变成了这样。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另外一种是出句中“拗”,对句中“救”。比如第3句的第3字用了仄声,出现了拗句,可以相应地改动第4句,强迫第3字用平声来对。既然第4句的第3字用了平声,避免了孤平,所以第1字可平可仄。这样的话,上面的模板就变成了这样。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王力先生还提到另外一种拗救的情况。就是“平平平仄仄”型句的拗救。如果第3个字用了仄声,就要把第4个字改为平声。并且,第1个字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用平声。这样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这一类也属于本句中“拗”本句中“救”的情况。这样改动的结果:因为第4个字改为了平声,从而避免了“三仄尾”;因为强迫第1个字用平声,从而避免了“孤平”。所以还是符合上面两个基本原则的。特别的地方,是第2、4两个字都是平声,不太符合平仄相间的原则。王力先生考证,这种句式在唐诗中很不少,通常用在尾联的出句中。在五绝中,如果尾联的出句是如上平起,则整首诗应该是仄起,以首句仄起不入韵为例,经过这样拗救的整首诗平仄如下。
⊙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韵)
作为对比:首句仄起不入韵,也不考虑拗救的平仄格式是下面这样的。
⊙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这是一个课堂作业,同学们可以验证分析,看看可平可仄的地方是否符合上面所讲的原理。
顺便说两句题外话。有的人只要是五字一句,四句一组就叫作“绝句”,而根本不顾及平仄格律,这个是很不对的。自己学习不深入是会招行家笑话的。还有的人,连押韵都没弄清,还大言不惭不能因词害意,让人很无语。写就写了,其实诗也不只格律诗这一种,既然不是格律诗,就不要叫“律绝”------名不正言不顺,不是吗?我一贯的看法是,真正的高手是随心所欲不逾矩,不是无知无畏不拿规律性的东西当回事。
律诗指的是律绝两种,律是八句,绝是四句。其中又有五言与七言之分,就是一句是五个字或七个字。从平仄上讲,五言绝句可以看作是一个基本结构。从五言扩展为七言,只是前面加上两个字而已,比如从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前面加两个仄声,变成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从绝句扩展为律诗,大致而言,只要重复前四句的平仄结构就可以了。所以,弄清了五言绝句,所有律诗的格律问题应该大致就解决了。所以的所以,这里就以五言绝句为例来讨论。
一句的平仄,无非有平起仄起,平收仄收。组合起来,就只有下面四种基本句式。
1. 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收
2. 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
3. 仄仄平平仄 仄起仄收
4. 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
上面的例子,按顺序来,其实还是一首平起不入韵的五言绝句的典型结构。先介绍一下“联”和“句”的概念。相邻的两句,比如第1、2两句,称为“一联”,其中上句一般称“出句”,下句一般称“对句”。
再说一下“对”和“粘”。“对”就是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反,比如第1、2两句相对应字的平仄是相反的,第3、4句也是这样。“粘”就是相邻两联中紧邻的两句要以相似的平仄开始,比如第2、3两句都以仄声开始。对和粘,使得一首诗的音韵富于变化,和谐一致。
通常人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言律诗而言。对五言律诗而言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那么第五个字呢?第五个字或入韵或不入韵,要求是很严格的-----要求太严格,想都不用想,提都不必提了!
“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大体是对的,但是也不尽然。为什么有的字的平仄不重要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一句中的音韵子结构很多是两个字为一组,两个字为一组时通常重音落在后一个字上,就是双数字上,就是“二四分明”。关于音韵子结构,可能有的同学没注意,其实这个对“吟”诗是很重要的。比如,“国破山河在”一句,是2-2-1结构。“向晚意不适”一句,是2-1-2结构。
上面说“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不尽然,为什么呢?因为要让位于另外两个更重要的考虑。第一,要防止“孤平”。就是除了韵脚的平声外,例如第4句的最后一个平,其余的平声不能单出。如果是单出了,就是“拗句”,就是读着拗口的意思。有拗句时可以采取方法补救,称之为“拗救”,下面马上就会讲到。第二,要防止“三平调”,就是平声入韵时的最后三个字不能都是平声。王力先生的书里讲了这个三平调。我还想补充说,也要避免“三仄尾”,就是不入韵的句子不能以三个仄声结尾。究其原理,就是最后有三个字,这个子结构比较长,要有平仄变化。
讲完了两个重要的原则,咱们举例看看上面平起不入韵的这个结构,究竟哪些字的平仄是可灵活掌握的,哪些字的平仄是不能变化的。这里先不考虑“拗救”的问题。“拗救”的问题下面再讲。
第1句:平平平仄仄。第3个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是“三仄尾”。第1个字可平可仄,因为第2、3字已经是平声,避免了“孤平”。
第2句:仄仄仄平平。第3个字必须是仄声,否则就是“三平调”。第1个字可平可仄。
第3句:仄仄平平仄。第3个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是孤平拗句。第1个字可平可仄。
第4句:平平仄仄平。第1个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是孤平。第3个字可平可仄。
按照上面的分析,把这首诗的结构再次列出。这里可平可仄的字用“⊙”表示。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
如果大家去下面这个网站做格律检测,查平起不入韵五绝的话,就会得到如上模板。现在大家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了吧? :-)
http://www.52shici.com/shi.php?type=wj_p
下面说说“拗救”。“拗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本句中“拗”,本句中“救”。比如上面第4句,如果第1个字写成了仄声,第3个字则必须用平声,这样才能避免孤平。这样的话,上面的模板就变成了这样。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另外一种是出句中“拗”,对句中“救”。比如第3句的第3字用了仄声,出现了拗句,可以相应地改动第4句,强迫第3字用平声来对。既然第4句的第3字用了平声,避免了孤平,所以第1字可平可仄。这样的话,上面的模板就变成了这样。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王力先生还提到另外一种拗救的情况。就是“平平平仄仄”型句的拗救。如果第3个字用了仄声,就要把第4个字改为平声。并且,第1个字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用平声。这样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这一类也属于本句中“拗”本句中“救”的情况。这样改动的结果:因为第4个字改为了平声,从而避免了“三仄尾”;因为强迫第1个字用平声,从而避免了“孤平”。所以还是符合上面两个基本原则的。特别的地方,是第2、4两个字都是平声,不太符合平仄相间的原则。王力先生考证,这种句式在唐诗中很不少,通常用在尾联的出句中。在五绝中,如果尾联的出句是如上平起,则整首诗应该是仄起,以首句仄起不入韵为例,经过这样拗救的整首诗平仄如下。
⊙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韵)
作为对比:首句仄起不入韵,也不考虑拗救的平仄格式是下面这样的。
⊙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这是一个课堂作业,同学们可以验证分析,看看可平可仄的地方是否符合上面所讲的原理。
顺便说两句题外话。有的人只要是五字一句,四句一组就叫作“绝句”,而根本不顾及平仄格律,这个是很不对的。自己学习不深入是会招行家笑话的。还有的人,连押韵都没弄清,还大言不惭不能因词害意,让人很无语。写就写了,其实诗也不只格律诗这一种,既然不是格律诗,就不要叫“律绝”------名不正言不顺,不是吗?我一贯的看法是,真正的高手是随心所欲不逾矩,不是无知无畏不拿规律性的东西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