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摘】关于王菲 [2018/02]
- 说说同性恋 [2015/10]
- 我看《围城》 [2015/01]
- 古今书家,一孔之见 [2013/06]
- 浅谈律诗的平仄和拗救 [2014/03]
- 我小时候的囧事 [2015/06]
- 回乡小记 [2015/07]
- 衡水中学的教学模式及其它 [2015/03]
- 俺们村的那些人和事 [2014/05]
- 抄录福恩的好诗 [2013/03]
- 我的陋室铭 [2014/12]
- 题清墨彩妍贺岁奔马图 [2014/01]
- 青铜器和铭文欣赏-----师寰簋 [2013/03]
- 再抄 chi202 的咏雪诗 [2013/03]
- 漫谈几句政治制度 [2015/04]
- 和儿子的对话 [2014/11]
- 听江得法,奉刘兄命抄诗 [2013/05]
- 正儿八经写的,和胡涂乱画的 [2013/04]
- 文不对题 [2013/03]
- [行香子] 高尔夫 [2013/05]
【注】也是一篇两年前的旧文。
=========================================
小时候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那时商品经济还不发达,通常买不到现成的对联,而是买来红纸,自家裁开了,请村子里识文断字的“先生”来给写。什么样的先生呢?就是村办小学里的老师。但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写一笔好的毛笔字,能写也乐于给大家写的是我本家的一个长辈,按辈分我叫他三爷爷。
因为先生家也要准备过年,不能连着几天光顾着写对联。所以写对联就通常集中在距年关近的一天,也记不得是腊月二十七还是二十八了。各家各户或者是裁好了纸提前送来,或是当天拿过来。三爷爷在自家的院子里摆一张方桌,桌上放一个盛着墨汁的大碗,碗边靠着大大小小三两枝毛笔:大笔写门口的楹联,小笔写天地土地灶君佛龛旁边的对联。
我喜欢看三爷爷写字。不光看,还能帮三爷爷的忙。乡亲们拿来的纸是卷在一起的,打开后展不平。用镇纸什么的又太慢太罗嗦。三爷爷就让我拉住纸的一头,他用左手压住纸的另一头,于是纸就给抻平了。他写一段,我拉过去一段。等写完了,我把纸平端起来,防止墨水乱流,放到院子里 晾干。写到了最后,院子里铺满了红的纸和黑的字。
因为是大批量地写,顾不上精雕细刻,写的联语以套话居多。比如为生意人家写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为稍文雅的人家写的“虎行雪地梅花五,鹤立霜田竹叶三”;为任何人家都可以写的“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贺新春”,等等不一而足。等稍微闲下来了,有了时间和情致,三爷爷也会自己编上一幅对联。我还记得的有这样一个:“背靠苍山观胜景,头枕铁路鸣长龙。”说的是我的家乡西临太行山脉,东面则有京广铁路穿过。
看三爷爷写字和编撰对联对我起了一定启蒙的作用。但是也仅此而已。平时忙着念书、考试、升学,在国内时从来没有专门学习过书法和诗文。
出国后,前几年依然忙着学业。工作之后,条件好了很多。但是旅居异国他乡,汉语说得少了,中文书读得少了,中国的电视节目也看得少了。说得少看得少,很少动笔写中文,就更不要说写毛笔字了。可是,对书法的喜爱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一个潜在的意识一直期望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三爷爷一样写一笔好字。
这个念想酝酿得久了,居然在大约四年前真的就写起来了-----具体是什么引起来的倒是忘记了。写时发现了老早以前从国内带过来笔和墨----看来这个想法还早有预谋呢!刚开始的时候写得歪歪扭扭,可是兴趣很浓。自己写不算,还要把这个爱好推广给大家。于是和同样爱好书法的宋先生组织了一个书法俱乐部。
俱乐部很松散,人员不固定,每3、4周聚会一次。俱乐部的成员轮流坐庄主办,提供场地和主食。其他人带上自家的拿手小菜。吃了晚饭后进行讨论交流。我特别从网上搜集素材,整理了一共10多讲的书法发展史的材料,供大家作为讨论的话题。大家吃得痛快,讨论得也热烈。一时参加者众,多时到了20来家人。人家看我们每次会餐,戏称我们“吃吃喝喝书法俱乐部”,我们也乐得承认:吃吃喝喝是生理需求,书法是精神追求,吃吃喝喝书法俱乐部从物质到精神都涵盖了,不是很好吗?
除了在华人社区办兴趣俱乐部,还想了向美国人推广中国文化的一些点子。其中一个是在一些活动中为美国人把他们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并用毛笔写出来。这个做法深受大家欢迎。这些活动比如每年一度举办的民族节( Ethnic Expo)和图书馆举办的读书节( Literacy Festival )等等。我曾经在一次的读书节上编了下面一个顺口溜。
读书节上来摆摊,
不为名利不为钱。
洋名变成方块字,
中华文明印心间。
写字之外,也开始试着写诗。没有把写诗看成圣洁得高不可攀。它无非是一个记录景物和心情的手段罢了。无病呻吟是不好的,只要是有感而发,写得稚嫩一些,即使写成打油诗或顺口溜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要想真正从中得到乐趣,还是要想办法写得深入一些,技巧熟练一些。只是简单地停留在低水平,时间长了,也会丧失乐趣。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学习提高的过程。
上面的顺口溜,自己不觉得多好,可也没有觉得不能见人。几年来,断断续续写了几首长长短短这样那样的诗。写时是为了自娱自乐,写完了有时也和有共同爱好的朋友聊聊,分享交流。正像在一首小诗里写的一样:书画初成求自娱,知音激赏慕雅操。这些诗中,有一首自己觉得最满意。当时还在上学,租屋来住。屋旁有一大株胡桃树。夏天里大树荫郁遮凉,等秋天到了,树上的胡桃果掉下来,打在房顶上噼啪作响,就像奏乐一样,颇有诗意,就写了下面的小诗。
氤氲烟篆伴书香,
秋叶飘摇过小窗。
懒弄丝竹清坐晚,
胡桃敲瓦是宫商。
这首诗写成十多年后,一位擅长画画的朋友根据它画了一幅画,我看后非常喜爱。
有人说,书法诗文有什么用呢?的确,写字做诗给平常人带不来财富和现实的物质利益。可是,人除了物质的东西,总得有点儿精神方面的娱乐使自己的生活不至于太过乏味。舞文弄墨,可以自娱,进而也可以娱乐别人,至少能在这些方面作些贡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