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摘】关于王菲 [2018/02]
- 说说同性恋 [2015/10]
- 我看《围城》 [2015/01]
- 古今书家,一孔之见 [2013/06]
- 浅谈律诗的平仄和拗救 [2014/03]
- 我小时候的囧事 [2015/06]
- 回乡小记 [2015/07]
- 衡水中学的教学模式及其它 [2015/03]
- 俺们村的那些人和事 [2014/05]
- 抄录福恩的好诗 [2013/03]
- 我的陋室铭 [2014/12]
- 题清墨彩妍贺岁奔马图 [2014/01]
- 青铜器和铭文欣赏-----师寰簋 [2013/03]
- 再抄 chi202 的咏雪诗 [2013/03]
- 漫谈几句政治制度 [2015/04]
- 和儿子的对话 [2014/11]
- 听江得法,奉刘兄命抄诗 [2013/05]
- 正儿八经写的,和胡涂乱画的 [2013/04]
- 文不对题 [2013/03]
- [行香子] 高尔夫 [2013/05]
《红楼梦》里有一个情节描写,说贾宝玉和凤姐到宁国府访问,宝玉困了,就让一个丫头领他到一个房间里睡觉休息。宝玉看到房间里挂了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大不乐意,说这个对联太俗了,不能在这样的屋子里睡。最后,宝玉睡到了秦可卿的屋里,并且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给他看金陵十二钗的册页,并授以男女之事。
这一章内容丰富,解释了诸多人物的前生今世及未来。另外还有人认为宝玉睡到侄媳妇的屋里隐喻了宁国府的淫乱等等。这些我无意讨论,只说说上面提到的那副对联吧。
曹雪芹先生大笔如椽,描物状人恰如其分。宝玉说对联俗,是符合人物形象身分的。那时的宝玉还是个孩子,喜欢天真自然,当然不喜欢去揣摩别人的心思,更不喜欢日常的所谓世事。
孩子有孩子的天真可爱,就像贾宝玉那样。可是作为成年人,如果还持这样的观点,就不免幼稚可笑了。很多人以为越率真越好,最后导致直率而出口伤人。这样还不加反思,反而以自己是性情中人而自美。其实,一个社会,固然要真诚,表面上的恭敬和得体也很有必要,它是一个社会良好运行的润滑剂。
这句话本身是一种入世的生活态度,它并不意味着犬儒与逃避现实。“虽千万人吾往矣”,未始不是“世事洞明”的结果。我觉得是了解了事情的结果,也了解了行动的意义以后的深思熟虑之作。幼稚不谙世事,不明后果,因此而坚持正义当然值得提倡。熟谙世事而坚持正义,则更需要勇气,更值得钦佩。比如,看到路上老太太摔倒了,不谙世事的孩子去扶是一层境界。如果是一个成年人,扶过几次而又被讹诈过几次,可还是出于同情心去扶,这样的人则又是一番境界。
“人情练达”,是说要体察别人的心理,可并没有要求一个人去熘须拍马为自己攫取利益。了解了别人可能有的反应,才可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熘须拍马和投其所好要做得好,当然也需要人情练达,但是人情练达却不必一定导致投其所好。
我比较喜欢西方文化的一个地方,是它把公关和社交拿到明面上来讲来研究来提倡,而不是把社交等同于拉帮结派营私舞弊而放到一个阴暗的角落。这是掌握了上面这幅对联的精要,真正把世事洞明当作一门学问了。
那么,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了应该怎么做事呢?简单讲,一个世事洞明的人应该知道什么值得坚持,也懂得哪些可以妥协。一个人情练达的人应该推己及人,不无谓地使人难堪,无谓地增加别人合理理解自己的难度。
举例来说,提意见时要看对方的脾气秉性。熟悉的朋友,意见激烈些措辞严厉些可能无妨。如果不那么熟悉,就要注意方式方法。
再比如说,一个政治家提一个政治议案,不仅要正义,而且要注意民众当下的接受程度和议会能否通过。再好的议案,如果不能通过实施又有什么用呢?
我记得卡特总统因某项政治决策而导致没有再次当选。这项决定现在看来是对的,而当时实施时民众很不理解。有记者后来问他说,假设当初就知道这个决定会影响你再次当选,你还会那样做吗?卡特总统说,我当时觉得民众会理解,所以才做的决定。如果我事先知道它会影响我再次当选,我就会把该决定改成更能为民众接受的。这样,我再次当选后就可以接着深入推行它了。我觉得卡特总统的话很实在,也是洞明了世事的人的见解。
有人可能会问:你说“虽千万人吾往矣”是洞明世事的决定,又说卡特总统识时务为洞明世事,这两者难道不矛盾吗?比如说,应该怎么评价日伪政府的中国人?我以为,日伪政府的中国人,如果尽量维持日本占领区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应该说对那部分中国人是有利的。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日本占领区稳定了,日本人就能拿更多的精力来征服那部分抵抗的中国人,对仍然抵抗的这些中国人就会有害。现在大家公认的观点,是认为他们是帮助日本人的“汉奸”。我并不想为他们翻案。可是我觉得这样的观点多少有一点儿“以成败论英雄”的意思。试想,如果最终日本彻底打败了抵抗的中国政府,并且真正建成了“东亚共荣”,那么对他们的评价是否会有所不同?
就像清朝定鼎之时,大举进攻南方,明朝旧臣的抵抗换来了“嘉定三屠”。这些臣子当然都是忠臣义士,侵略者的残暴也令人发指,但是如果知道抵抗而未果,换来的只是更大的屠杀,这样的抵抗到底有多大意义?我们现在认同这些人的抵抗,不是说他们的抵抗在事实产生了多大效益,而更多是赞赏他们行为的正义性。
所以说,究竟日伪政府的中国人应该怎么评价,大概要归结为日本入侵到底是正义与否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可以讨论一番。因此,这个问题最后应该是个人选择与价值观的问题,而不是世事是否洞明的问题了。
好了,越扯越远了,就此打住吧。
这一章内容丰富,解释了诸多人物的前生今世及未来。另外还有人认为宝玉睡到侄媳妇的屋里隐喻了宁国府的淫乱等等。这些我无意讨论,只说说上面提到的那副对联吧。
曹雪芹先生大笔如椽,描物状人恰如其分。宝玉说对联俗,是符合人物形象身分的。那时的宝玉还是个孩子,喜欢天真自然,当然不喜欢去揣摩别人的心思,更不喜欢日常的所谓世事。
孩子有孩子的天真可爱,就像贾宝玉那样。可是作为成年人,如果还持这样的观点,就不免幼稚可笑了。很多人以为越率真越好,最后导致直率而出口伤人。这样还不加反思,反而以自己是性情中人而自美。其实,一个社会,固然要真诚,表面上的恭敬和得体也很有必要,它是一个社会良好运行的润滑剂。
这句话本身是一种入世的生活态度,它并不意味着犬儒与逃避现实。“虽千万人吾往矣”,未始不是“世事洞明”的结果。我觉得是了解了事情的结果,也了解了行动的意义以后的深思熟虑之作。幼稚不谙世事,不明后果,因此而坚持正义当然值得提倡。熟谙世事而坚持正义,则更需要勇气,更值得钦佩。比如,看到路上老太太摔倒了,不谙世事的孩子去扶是一层境界。如果是一个成年人,扶过几次而又被讹诈过几次,可还是出于同情心去扶,这样的人则又是一番境界。
“人情练达”,是说要体察别人的心理,可并没有要求一个人去熘须拍马为自己攫取利益。了解了别人可能有的反应,才可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熘须拍马和投其所好要做得好,当然也需要人情练达,但是人情练达却不必一定导致投其所好。
我比较喜欢西方文化的一个地方,是它把公关和社交拿到明面上来讲来研究来提倡,而不是把社交等同于拉帮结派营私舞弊而放到一个阴暗的角落。这是掌握了上面这幅对联的精要,真正把世事洞明当作一门学问了。
那么,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了应该怎么做事呢?简单讲,一个世事洞明的人应该知道什么值得坚持,也懂得哪些可以妥协。一个人情练达的人应该推己及人,不无谓地使人难堪,无谓地增加别人合理理解自己的难度。
举例来说,提意见时要看对方的脾气秉性。熟悉的朋友,意见激烈些措辞严厉些可能无妨。如果不那么熟悉,就要注意方式方法。
再比如说,一个政治家提一个政治议案,不仅要正义,而且要注意民众当下的接受程度和议会能否通过。再好的议案,如果不能通过实施又有什么用呢?
我记得卡特总统因某项政治决策而导致没有再次当选。这项决定现在看来是对的,而当时实施时民众很不理解。有记者后来问他说,假设当初就知道这个决定会影响你再次当选,你还会那样做吗?卡特总统说,我当时觉得民众会理解,所以才做的决定。如果我事先知道它会影响我再次当选,我就会把该决定改成更能为民众接受的。这样,我再次当选后就可以接着深入推行它了。我觉得卡特总统的话很实在,也是洞明了世事的人的见解。
有人可能会问:你说“虽千万人吾往矣”是洞明世事的决定,又说卡特总统识时务为洞明世事,这两者难道不矛盾吗?比如说,应该怎么评价日伪政府的中国人?我以为,日伪政府的中国人,如果尽量维持日本占领区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应该说对那部分中国人是有利的。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日本占领区稳定了,日本人就能拿更多的精力来征服那部分抵抗的中国人,对仍然抵抗的这些中国人就会有害。现在大家公认的观点,是认为他们是帮助日本人的“汉奸”。我并不想为他们翻案。可是我觉得这样的观点多少有一点儿“以成败论英雄”的意思。试想,如果最终日本彻底打败了抵抗的中国政府,并且真正建成了“东亚共荣”,那么对他们的评价是否会有所不同?
就像清朝定鼎之时,大举进攻南方,明朝旧臣的抵抗换来了“嘉定三屠”。这些臣子当然都是忠臣义士,侵略者的残暴也令人发指,但是如果知道抵抗而未果,换来的只是更大的屠杀,这样的抵抗到底有多大意义?我们现在认同这些人的抵抗,不是说他们的抵抗在事实产生了多大效益,而更多是赞赏他们行为的正义性。
所以说,究竟日伪政府的中国人应该怎么评价,大概要归结为日本入侵到底是正义与否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可以讨论一番。因此,这个问题最后应该是个人选择与价值观的问题,而不是世事是否洞明的问题了。
好了,越扯越远了,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