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旧事 [2014/02]
- 那点破事 [2015/02]
- Handyman是这样炼成的 [2013/06]
- 女人腋毛 [2013/06]
- 娶洋妞,准备好了吗? [2013/04]
- 肛门里的避孕套 [2013/08]
- 洋同事永葆青春的秘诀(成人内容) [2013/04]
- 阿土,阿豪,我的土豪同学 [2014/01]
- Go!Go!Go!Go to Disney World [2013/08]
- 盐水鸭 [2013/08]
- Handyman 是这样炼成的:车子篇 [2013/07]
- 那些年遇见的女司机 [2014/10]
- 所知道的海归 [2013/10]
- 红烧肉,半小时搞定 [2013/06]
- 那年,南京的那点事 [2014/02]
- 从胡兰成的《今生今世》,看男人的花性 [2013/09]
- 同 桌 的 你 [2013/03]
- 找一个爱加拿大的理由 [2013/04]
- 爱情如是说:爱,你爱的和爱你的 [2013/04]
- 爱情如是说(七) [2013/04]
- 雨中惊魂 [2013/06]
- 杜丘,高仓健,青春里的记忆 [2014/11]
- 大儿十岁 [2013/03]
- 房子 [2013/07]
能打虎,武二算一个,《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也算一个。前几天在网上看了香港导演徐克执导的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感觉是,可又感觉不是,整个一个好莱坞枪战动作片。 《智取威虎山》改编自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伴随着这些红色经典,慢慢地长大,这是我的同龄人。
所有最初《林海雪原》的记忆,都是来自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随父母居于乡下时,露天电影算是比较重要的娱乐活动,每每某村某庄有电影,附近村庄的人们常常翻山越岭结伴前行。放映的有时是公社放映队,有时是附近驻军。电影翻来覆去就那么几部,《智取威虎山》就是其中之一。能看电影,总是要兴高采烈,随其他大一点的孩子,走上几里地,对于如《智取威虎山》这样的样板戏,兴高采烈总是抗不住荧幕上的咿咿呀呀,一如鲁迅先生《社戏》里所写,“戏子的脸都渐渐有些稀奇,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了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不过也确实,那时的年龄也就《社戏》里,幼时鲁迅的年龄。
虽说看过无数遍,却又很少能从头至尾看完,但这并不妨碍脱口而出: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孩子们最喜欢说的就是这几句台词。当然也会唱“小常宝…”,听了太多遍,没有理由不去记住。至于孩子们最喜欢模仿的角色,倒不是什么英雄人物,反而是座山雕,小炉匠栾平之类的,也许戏剧的夸张,反而使孩子们觉得脸谱化的反派人物更有意思。一直记得父亲提到过电影《林海雪原》,但也一直没有看过,因为后来不再播放,据说是因为这部电影过多地突出了个人英雄主义,需要英雄的时代却不愿突出英雄个人,政治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小说《林海雪原》原著,没有看过,但关山先生的小说连播,听过不止一遍。其实这么多年后,如让我说《林海雪原》这部小说最让我记住的人物,不是高大全的少剑波,杨子荣,也不是反派座山雕,许大马棒,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小白鸽--白茹,一条看不见的绒线把她和少剑波拴在了一起,少女的怀春总是让人浮想联翩,即使在《林海雪原》这样一部红色经典里,也让人感觉到柔软和温馨,尤其是在那样冷冰冰突出政治的时代,小白鸽也成了许多年轻人的梦中想恋的对象。虽说电影里的小白鸽的扮演者非常漂亮,但总觉得和心目中的小白鸽有些差距,大概就是美化过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吧。
据说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取得了相当不俗的票房价值。时间飞逝,青春不再,一部运用现代电影技术重新演示的红色经典,隽刻了太多人的记忆,许多人多年以后重返电影院,重温这部红色经典,更多的是不是在怀旧,起码就我来说,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