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你生活的权利(五)——自我定义

作者:waveyq  于 2013-5-30 09:0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心理健康|通用分类:热点杂谈

情感的独立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与父母完全切割,有的情况下可以,有的情况下可以不,这全在于我们每个人的选择,就是说这不是一个必要条件。这意味着我们各自可以是自己家庭里的成员,同时有自己独立的情感,父母有父母独立的情感。

 

当我们各自感觉到可以自由地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也可以一样,但是基于自由),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时,我们这就是在自我界定或“自我定义”。做父母的可能会不喜欢子女的做法和想法,但我们自己最终要接受这种因叛逆所导致的不舒服,这也一种从自己做起具体做法。我们也要忍受得住父母对我们的不舒服,而不急于为他们而改变自己。甚至有些想法与父母的相似或行为也符合父母的期望,但最根本的是自己做出选择,并自由地同意或不同意。

 

这也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恣意妄为地对待他人的感觉和忽视我们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反之亦然,我们也不允许别人对我们的感情恣意妄为。我们必须寻找一个平衡,既照顾到自己也顾及到他人的感受。

 

现实中,没有人可以100%把自己独立出来,我们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没有人能完全地脱离情感依恋,也很少有人愿意这么做。人是社会动物,要建立关系,就得有一定程度的情感相互依恋。从这个意义上讲,自我划清界限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弹性。某种程度折中没有错,只要是我们自己的愿望,自由选择那么做的就行。我们所要提倡的是保持情感的正直,对自己是真诚的。

 

有时自私是OK

 

有人没有办法坚持自己,因为他们混淆自我界定和自私。自私一词很容易触及我们内疚的按钮,使我们对自私惧而远之。

 

《“有毒”的父母 五》中文提过的那个15岁怀孕流产的女孩子,为了避免自私,在成年的生活中不得不生活在父母惩罚的情感地狱里。父母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她也委屈求全地答应,这也是导致与丈夫的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

 

当她来见我时候,我建议她利用这个机会面临父母不合理要求,来进行自我定义。要她看到当前发生的混乱并不是孤立事件,这是她与父母互动的一贯模式,既不自觉地顺从反应,以取悦和通融他们。我问她是否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时,有了以下对话。

 

“我不想父母再干涉我的生活,我不想与他们在一起,我太压抑了,我不是得罪这个就是得罪那个,我都不知道怎么办!”

 

“看来你知道你想要什么,你能告诉你父母你想要什么吗?有的时间说‘不’会怎么样?”

 

“那样听上去太自私了吧?我一直被教养的要做一个好人。”

 

“有时自私是OK的。如果你对自己和对父母一样好,可能你就不需要来见我了。可是你对谁都好,唯独对自己不好。”

 

“所以我感觉很不好?”

 

我们很多人对父母的反应都是自动化的,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倾听自己的心声,不需要探索其它选项。人经常在感情受到威胁和攻击时是反应最强烈的。这种反应可以发生生活中很多关系中情人,老板,孩子或朋友。但最经常也最强烈的是发生在与父母之间关系上。

 

当我们还是那种自动地反应,我们还依赖于他人的赞同。只有别人赞同我们的时候才让我们感觉好。如果有人不赞同或批评我们,我们的反应就远远超出实际事件所引起的反应,我们把任何一个小的建议当成人身攻击,受到一个小的建设性批评当成个人的失败,没有他人的赞同就很难维持基本的情感稳定。

 

当我们还是那种自动地反应时,我们通常是这么说:“每当我妈妈告诉我应该怎么生活时,我都要发疯了”;“他们很知道怎么按我的按钮,一旦他们这么做,我就失去控制了”;“我一听我爸爸的声音,我就来气”。当我们还允许情绪还是那么自动的反应时,我们等于放弃了对自己的控制,把自己的控制权交到他人手中,别人具有莫大的权利来控制我们。

 

响应与反应的区别

 

与反应相对的是响应。当我们是响应时,我在感觉的同时也在思考,我们知道我们的情绪,但是没有让它们来冲动地驱使我们的行动。

 

响应还使我们维护我们的自我价值,不管父母说我们什么。别人的想法和感觉都没有办法把我们拖进自我怀疑的泥坑了。我们将看到新条理和选择,我们的视野和方向感没有被冲动的情绪所淹没。响应能让我们重执掌生活的方向盘。

 

比如说那个女孩子,她对自己的定义都是来自于父母多年的灌输,比如自私,忘恩负义,坏等。她也花了多年时间把这些负面形象内化了,也就是无意识接受了这些定义,并自己也无意识地认为是这样的,甚至成为她的一部分,不是那么容易分离的,所以变化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剥离内化了的负性的“自我”要一个过程。需要经过反复不懈地练习和实际。

 

非防御策略

 

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人教过我们非防御的策略,一般很少,所以做起来并不容易。我们需要学习和练习。可能很多人以为要在冲突中不防御就是表现软弱,别人会得寸进尺,实际上恰恰相反。如果我们能保持冷静并临阵不乱,那么我们拥有难以想象的力量。

 

大家都听说过“呆若木鸡”典故吧,也就是说到最高境界时,就是采用非防御策略。具体典故请见文末附录。

 

下面是一些非防御响应的例子,可以用于日常应对:

*噢?

*噢,我知道了

*很有意思

*你有权保持你的观点

*我很抱歉你不赞同

*让我考虑一下

*为什么不能等你不这么伤心时再谈这事

*抱歉你感到受伤(伤心,失望等)

 

在使用之前的反复练习很重要。我们可以想象父母在面前说挑剔或中伤的话,我们要大声地非防御地与他们对话,上面的方式可以试着使用。我们要记住,争吵,抱歉,解释甚至试图让他们改变想法时,你都是把自己的权利交给他们。如果我们用非防御的方式响应,我们什么都不要,就是无所求;无所求就没有谁能拒绝我们。这也是俗语所说的:“无欲则刚”。

 

一旦我们很舒服地使用非防御去响应,当我们不苟同父母时,就可以用这些策略去应对了。我们可以从情绪不是那么激动时开始。不要怕反复,不要怕犯错误,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

 

 

附: 《庄子》中呆若木鸡"的典故

  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

  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

  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 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 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却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这便是呆若木鸡的出处。

  原来,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实可以斗,可以应战,可以吓退群鸡。

  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

  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敌人望风而逃。 木鸡不易得,养鸡人知道。武林高手难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望之似木鸡,这是斗鸡追求的境界。不是骄气,不是盛气,最终是一分呆气。

外表的活泼、逞强、伶俐,都是好的,但是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地磨练,把浮躁和妄动 收敛起来,把力量凝聚于内,看似呆呆的、无啥稀奇,可是那些存心挑衅、争先恐后的斗鸡,碰到一动不动内蕴真气的木鸡,却根本不得近其身,对方还未出手,自己先就吓破胆了。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5 04:2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