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圣地(1)—一生必须要去一次的地方 [2020/08]
- 穿越圣地(2)--凯撒利亚 [2020/09]
- 这就是温哥华最差的社区吗?(组图) [2014/04]
- “逃离中国”(组图) [2013/12]
- 穿越圣地(3)--“上帝的葡萄园”(迦密山) [2020/09]
- 强烈谴责恐怖主义活动,为昆明遇难同胞默哀! [2014/03]
- 落基山脉之旅(6)--“皇冠上的宝珠” [2015/10]
- 受难节的意义 [2017/04]
- 成都之行(2)---人文篇 [2013/07]
- 远志明事件之我见 [2015/01]
- 我为什么要看《人民的名义》? [2017/04]
- 一个历史短浅的国度---育空地区(一) [2013/09]
- 世界上最令人难忘的图书馆(组图) [2014/01]
- 耶路撒冷到底属于谁?(一) [2018/01]
- 《甄嬛传》中有值得宣扬的价值观吗? [2013/06]
- 自由经济市场是导致雾霾的罪魁祸首吗? [2015/03]
- 圣地亚哥一日游 [2017/04]
- 如何看待动物的生命?(组图) [2013/07]
- 成都之行(3)---都江堰 [2013/07]
- 看了温哥华,能留还是留下吧! [2015/04]
- 东海有战事发生的可能吗? [2013/12]
- 谁是背后的黑手? [2015/01]
- 方舟子何罪之有? [2014/10]
- 国民党为什么失败? [2014/11]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这是中国当红学者余秋雨游览都江堰时留下的墨宝(请见前篇都江堰中的照片)。尽管余大学者因为汶川地震时的不慎之言遭到众人诟病,但这句题词,却简明扼要准确表现了都江堰和青城山两地的旅游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
从都江堰景区出来后,看时间还早,赶紧让司机向青城山匆匆赶去。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面,距离都江堰景区仅有10公里。还没到目的地,气势不凡的青城山牌楼就远远屹立在宽阔的道路上,迎候各路来宾了。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是著名的道教胜地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因此2000年时与都江堰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百度资料记载,传说公元143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来到青城山,看中了青城山的深幽清静,于是便结茅传道,并在此羽化。从此青城山便成为道教的发祥地,是天师道的祖山,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全国各地的历代天师都要来青城山朝拜。
青城山原名为“清城山”,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朝时,佛教兴盛,也看中了青城山的清幽寂静,于是与道教在此争夺地盘。为此,唐玄宗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谁知诏书误将“清城”写成了“青城”。后来将错就错,“青城山”便一直沿用至今。
青城山有前山、后山之分。前山是景区的主体部分,道教景观大都集中于此。后山因为地势险峻交通不便,很少有游客去,所以自然风光保存完好。由于时间关系,加上安全起见,我只去了前山。
为了节省时间,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还是决定乘索道上山。谁知索道只是中间一段很短的距离,进大门后,必须走很长一大段盘山石阶路才能到达入口。看来,问道也是需要付出一些辛苦的。
道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俗地讲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著名的道教胜地,青城山的自然环境当然不在话下。只见群山叠翠,林深树密,曲径通幽。
人行台阶修建得比较整齐,也很安全。拾阶而上,台阶石色苍然,两旁是郁郁苍苍的参天大树,丝丝阳光从树枝缝隙里穿射下来,若隐若现,若明若暗,神神秘秘中似乎隐藏着某种玄机。
青城山以“幽”称胜,因此,尽管游客众多,仍然能够体会出一种特殊的幽静和静谧。
路旁不时见到一些用树枝木棍搭建的角亭,也不知什么年代所建,但衰草枯枝,给人一种岁月悠悠的感觉。
整个环境中透出一片洪荒太古般的幽静,稍有走神,便会意识恍惚,往来的游客,仿佛一个个银髯飘拂的道翁,飘然而过。
很有创意的招揽顾客方式,好像还是一个中西组合呢。
中途还有休息的地方。不过,我是一口气走完这段路程的。
尽管不太喜欢国内旅游区普遍存在的严重的商业化现象,但这个“青城老腊肉”摊位,却让我感觉到一份浓厚的地方风土味。
“高峡出平湖”,这是位于半山腰上的月城湖,湖水里灌满了春天的新绿。转过月亮湖,就是索道入口处了。
青城山至今完好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珍藏着大量文物古迹和近代名家手迹,因此被人称作为活的道教“博物馆”。我的主要目标是上清宫,因为时间紧迫,所以下了索道后径直往上清宫方向赶去。
去上清宫还要走很长一段路,而且这段比下面那段险峻多了。沿途看到很多当地民工模样的轿夫在招揽顾客,尽管多数游客显得疲惫不堪,但很少有人去坐“轿子”。
所谓“轿子”,其实就是简易的竹竿担架。我对中国旅游区出现这样的劳工现象非常不以为然。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有这种落后愚昧的人力服务方式!
几年前在黄山旅游时,我曾经因为看到有人坐轿子,至今耿耿于怀。那是一位官员模样的人,大约50岁上下。去过黄山的人都知道,黄山上的人行路相当曲折、狭窄和陡峭,几个抬轿的民工显得非常吃力,令人不忍卒看。后面还跟着一个轿子,坐着一位打扮入时的妙龄女郎,听他们不时对话,估计是一家子或“小三”、“小四”什么的。山上游人如织,其中不乏年老体弱者,但绝大多数游客仍然坚持徒步攀爬。实在不明白,他们是以怎样一种心态,旁若无人般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
2008年“5.12”大地震,青城山也难幸免。这是当年地震时从山顶滚落下来的一块巨石。
登上一段很陡的台阶后,迎面看到一个大大的绛红色“道”字。心情顿时为之兴奋,之前爬台阶的辛劳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其博大精深一直令后人引以为傲。可是,由于中国的现状,特别是近现代在政治、科技等多方面越来越落后于西方国家以来,很多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希望从中找到原因。
目前来看,儒家文化因为其等级观念和威权思想,特别是长期被统治者所利用,因而遭到的批评最多。而道家文化中有关人与自然,特别是对“道”的追求的哲学内涵,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尤其是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一部区区五千言左右的《道德经》,也不知被释义出多少个版本。仅仅一个“道”字,人们就能不厌其烦,甚至是滔滔不绝地诠释出几个洋洋大篇来。
“大道至简”、“大道无为”。《圣经》上也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1:1)。那时的老子,或许并不知道“道”就是神,但他知道“大道”一定是简单明了,且通俗易懂的。我想,这也许就是道家文化的精华所在,虽然没有最终指明真理,但却给后人指明了通向真理的途径。这里的“无为”,当然不是指消极厌世或无所作为,而是说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胡作非为。相比较古希腊等西方哲人对真理的追求,中国的老子显然远远走在他们的前面。只可惜,他的后人不但没有延续他的求索道路,反而中断了这么长的时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这就是上清宫了,果然是器宇轩昂。跟周围其它道观相比,上清宫显得比较特别,像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虽然屋顶依然保留了飞檐翘角的巴蜀传统建筑特色,但门面和外装饰却是典型的欧洲建筑风格。正门上的“上清宫”三个大字,是蒋介石于民国29年留下的手迹,想必是因为他常来这里后来改建的,也有可能是张大千当年在此居住的缘故。
大殿内外供奉着很多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道教神仙,一些香客虔诚地跪在下面叩拜。
殿内殿外,到处是香烟缭绕,弥漫着本来就不大的空间。我一时适应不了这种环境,因此在里面欣赏了一些名人留下的墨迹,特别是那些富有哲理的楹联后,没有多做停留,就赶紧穿堂出去了。
据说这就是张大千故居,现在作为张大千作品的展览室。里面不让拍照,我只好在外面拍了一张远景作为纪念。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大千因为大胆谴责日军的侵略,被日本人扣押起来囚困在北京,直到第二年底才逃离虎口。几经辗转后,他带着家人来到了家乡的青城山。
远离都市的喧闹,置身于这片青山绿水的幽静之中,身心灵均得到极大滋养。两年的隐居生活,使他得以潜心研究书文诗画。这期间,他有愈千幅作品问世。有人这样总结他的一生,说他30岁前是“以古为9币”,40岁左右则“以自然为师”,60岁后是“以心为师”。而在青城山这两年,就是“以自然为师”的巅峰阶段。
从青城山回来后才知道,上清宫文武殿里保存有先生的《麻姑献寿》和《花蕊夫人》两座石刻,因为是直接在石头上描画,所以独一无二。都怨自己孤陋寡闻,连文武殿的门都没见到,错过了亲眼目睹的机会。不知余生是否有缘再去青城山了。
在庭院的一个角落里,看到张大千题字的鸳鸯井。不知里面有什么典故。
这是张大千为上清宫书写的匾额
常年生活在北美的人都知道,如今的中国,无论是山还是水,都远不如北美的青了。可先生直到晚年,还一直都在念叨:“看山还是故乡青”啊!同是海外游子的我们,是否也有同样的感觉呢?
至此,我的成都行就匆匆结束了。谢谢各位的分享,祝大家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