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圣地(1)—一生必须要去一次的地方 [2020/08]
- 穿越圣地(2)--凯撒利亚 [2020/09]
- 这就是温哥华最差的社区吗?(组图) [2014/04]
- “逃离中国”(组图) [2013/12]
- 穿越圣地(3)--“上帝的葡萄园”(迦密山) [2020/09]
- 强烈谴责恐怖主义活动,为昆明遇难同胞默哀! [2014/03]
- 落基山脉之旅(6)--“皇冠上的宝珠” [2015/10]
- 受难节的意义 [2017/04]
- 成都之行(2)---人文篇 [2013/07]
- 远志明事件之我见 [2015/01]
- 我为什么要看《人民的名义》? [2017/04]
- 一个历史短浅的国度---育空地区(一) [2013/09]
- 世界上最令人难忘的图书馆(组图) [2014/01]
- 耶路撒冷到底属于谁?(一) [2018/01]
- 《甄嬛传》中有值得宣扬的价值观吗? [2013/06]
- 自由经济市场是导致雾霾的罪魁祸首吗? [2015/03]
- 圣地亚哥一日游 [2017/04]
- 如何看待动物的生命?(组图) [2013/07]
- 成都之行(3)---都江堰 [2013/07]
- 看了温哥华,能留还是留下吧! [2015/04]
- 东海有战事发生的可能吗? [2013/12]
- 谁是背后的黑手? [2015/01]
- 方舟子何罪之有? [2014/10]
- 国民党为什么失败? [2014/11]
途径茂县时,我们参观了一个具有典型古风遗韵特色的羌寨。
从相关专家研究资料可知,羌族建筑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是在吸收和融合了其它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历经5000多年的历史演变经久不衰。
历史上的羌族人喜欢群居,其建筑通常是成片而建。据说四川境内,特别是集中在茂县,至今仍然完好保存大片古羌族建筑群,因而有“中华建筑化石”之称。专家还考证,中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少数民族的建筑原型,基本都来源于羌族建筑,因此在中国建筑史上,羌族建筑享有相当高的地位。
羌族建筑在空间布局上,一般是以碉楼为中心而展开的灵活多变的形式。由于防御性和安全性因素,历史上的碉楼是羌族人用来保护生存环境的军事防御设施。现如今,碉楼已经升华为羌族建筑的一个典型文化特征。在茂县,无论是县城还是羌寨,随处可见傲然挺立且形态各异的碉楼。
改革开放前,居于高海拔的羌族建筑鲜为外界所知。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随着九寨沟风景区的开发,这些代表中国少数民族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才日益被外界发觉和关注。可是,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又几乎将其毁于一旦。实事求是地说,为了抢救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政府的确花了不少人力和物力用于系统规划、维修和保护。请看图证。
羌寨通常由多至几百户组成,且建在依山傍水的河谷或半山腰地带,这主要是出于生活和耕牧方便且具安全性的考虑。这个叫“坪头羌寨”的羌寨,是“5.12”地震后完全从废墟上重建的,地处茂县凤仪镇,屹立于岷江岸边,海拔1688米,全村500余户,人口约2000人,95%是羌族。
村寨里羌族民居文化特色非常显著,建筑气势宏大,到处是白石镶墙、小桥流水。除了建筑以外,羌族的舞蹈、神秘药方和饮食等风情文化特色,也很吸引游客。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每家每户都有一片田地,里面栽满了果木和菜蔬。眼下正是梨花盛开的时节,一栋栋羌族民居掩映在一片花海之中,整个寨子里飘满着沁人心脾的梨花香味。置身其中,仿佛世外桃源一般,让人如痴如醉。
登高望远,眼前呈现出一幅在中国很少见的画面。巍峨连绵的群山,托起一片碧蓝的天空。山脚下是奔流的岷江,江的对岸就是建设一新的茂县县城。
巴蜀被称作为“天府之国”,其地理优势是易于闭关自守,历史上向来是趁时作乱崛起者的窃踞称雄之地。如西汉末年的公孙述、三国时期的刘备、东晋的李特、南北朝的萧纪、五代时期的王建和孟知祥等等。“井洛天彭一掌中,漫夸天设剑为峰。”,至此也终于明白,为何中国历史上总是“天下未乱蜀先乱”的原因了。
羊头是羌寨的图腾。这是寨门。
羌寨的碉楼,被人称为“东方金字塔”,连民居也建成了碉楼的样式。
羌族人自古以来就擅长砌石、筑堰和打井,都江堰工程得以使用至今且闻名于世,主要应归功于羌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这里的民居,也都沿袭了传统的羌族建筑特色,用木条和石子垒砌而成,其精湛美幻不禁让人叹为观止!
用木条装饰的窗框,四角都刻有羊头的图腾标志。寨内分布着不少这种反映羌族人民生活情趣的雕塑
自从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一副精美的羌绣作品后,羌绣的知名度因此广传开来。据说羌绣目前已经产业化,成为当地经济的一大支柱。在这里发现,家家户户的外墙上都镶有羌绣图案。看来羌族同胞已经将羌绣发扬光大,把此技艺“绣”到墙上了。
羌族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却从来没有文字,其文化都是靠口传耳授传承下来的。这面石墙上的简单图案,可能是后人凭想象追忆的类似象形文字。
寨子里有一个释比文化的长廊。据介绍,释比是羌族中最具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集成者,是羌族文化的传承者。由于没有文字,释比的传承是以师徒形式,其经典都是口传身授的。释比熟知本民族的社会历史和神话传说,不仅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而且能力非凡,主持羌族中所有的祭祀、治病和婚丧嫁娶等活动。因此,释比在羌族社会中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起着精神领袖的作用。不过,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通融,据说释比目前已濒临绝传的危机,中国相关文化部门正积极想方设法抢救。
从图上可知,这是政府着力打造的一个形象旅游新寨。虽然外形上依然保留了羌寨文化风格,但内在功能已经与羌族传统南辕北辙,完全转型为一个现代化的旅游胜地。寨内服务设施齐备,住宿均按星级标准建设,集休闲度假、特色观光、生态旅居和感受羌族文化为一体。据说旅游旺季时,这里人满为患。
寨子里类似这样的住户非常普遍,可见他们的灾后生活是富裕的。此情此景也让人很纠结,毕竟这一切都得益于这场地震,某种意义说,是以亲人的生命换来的。如果没有发生地震,没有被开发成旅游区,这里会和现在一样吗?
这是别墅级别的建筑,想必住户也非一般羌民。
放学归来的羌族学生儿童
(未完待续,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