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圣地(1)—一生必须要去一次的地方 [2020/08]
- 穿越圣地(2)--凯撒利亚 [2020/09]
- 这就是温哥华最差的社区吗?(组图) [2014/04]
- “逃离中国”(组图) [2013/12]
- 穿越圣地(3)--“上帝的葡萄园”(迦密山) [2020/09]
- 强烈谴责恐怖主义活动,为昆明遇难同胞默哀! [2014/03]
- 落基山脉之旅(6)--“皇冠上的宝珠” [2015/10]
- 受难节的意义 [2017/04]
- 成都之行(2)---人文篇 [2013/07]
- 远志明事件之我见 [2015/01]
- 我为什么要看《人民的名义》? [2017/04]
- 一个历史短浅的国度---育空地区(一) [2013/09]
- 世界上最令人难忘的图书馆(组图) [2014/01]
- 耶路撒冷到底属于谁?(一) [2018/01]
- 《甄嬛传》中有值得宣扬的价值观吗? [2013/06]
- 自由经济市场是导致雾霾的罪魁祸首吗? [2015/03]
- 圣地亚哥一日游 [2017/04]
- 如何看待动物的生命?(组图) [2013/07]
- 成都之行(3)---都江堰 [2013/07]
- 看了温哥华,能留还是留下吧! [2015/04]
- 东海有战事发生的可能吗? [2013/12]
- 谁是背后的黑手? [2015/01]
- 方舟子何罪之有? [2014/10]
- 国民党为什么失败? [2014/11]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李约瑟的难题可能有所误解,多数是以他宣扬中国科学文化而对其大加赞扬的。李约瑟博士早年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取得过巨大成就,后来半路出家,又成为一位长期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著名专家,这多少有点令本土生长的中国学者感到汗颜啊!李约瑟博士不仅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同时还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他的第二任太太鲁桂珍是中国人,当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时,她是李约翰的研究生,从此相识至相爱。在李约瑟的影响下,鲁桂珍后来也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并且共同工作了45年,直至去世。抗日战争时,李约瑟作为一名援助中国科学的访问学者,被当时的英国皇家科学院派往中国。在中国深入工作的期间,他被中国浩繁的古代科技深深吸引,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将余生都投入到对其的研究之中。经过多年大量艰苦的实地考察和研究,1954年,他开始与人合作并主编(鲁桂珍也是主笔之一), 陆续出版了七卷共34册《中国科学技术史》。
该书从世界科学史的高度,以客观公正的科学精神,肯定了中国文明在世界科学史中的应有地位,从而纠正了西方科学界传统上对中国科学文化的低估和误解,甚至包括以任鸿隽、冯友兰为代表的中国人,自认“中国向来无科学”的错误论断。所以,书一问世便引起当时世界科学界很大轰动,被认为是欧洲人的最高学 术研究,是二十世纪重大学术成果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研究中国科技史中,最完备、最深刻、最具特色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巨作。当然,此书也遭到西方科技界某些权威人士的反对。 他们认为中国15世纪以前只是在某些应用技术方面领先西方,技术不能代表科学。一般来说,科学应该由概念、定律、定理、公式以及原理等要素,而这些中国都没有。尽管如此,李约瑟认为这都不能推翻他的结论,更否定不了中国科技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
奠定了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是李约瑟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贡献之一,但最大的功绩,却是他在该书序言中提出的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就是后来人们一直讨论不断的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为了便于分辨,我将这些问题加以序号列出。
1,自从耶稣会传教士17世纪初叶来到北京后,中国的科学就已经逐步融化在现代科学的大熔炉之中,但是,中国人在以后的各个时期里都有什么贡献呢?
2,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末,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 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3,中国在理论和几何学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又为什么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
4,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但16世纪后,当欧洲诞生了现代科技后,中国文明为什么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
5,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
6,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并与现代科学产生的自然观那么相似?
李约瑟写出这个序言发表后,自己也一直都在苦苦探索。在后面陆续出版的34册书里,他从科学方法的角度给出了一些答案,尽管以现在的眼光看上去不太系统或不够深刻,当时连他自己也不尽满意,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思考线索。书中大部分采用的是中西对比方式,并插入大量图标(多为考古资料)、漫画来加以说明,使其结论更加翔实可信。
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人的哲学思辨能力与古希腊不相上下。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几乎都是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同时代的人,有的甚至更早,如 《吕氏春秋》记载,他们不仅先后提出了较为先进的科学思想,并且在运用逻辑思维方面,也取得了与希腊人同等的辉煌。最重要的,他们与古希腊先哲们一样,都 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尤其是老子、墨子。遗憾的是,中国后代帝王罢黜了百家,唯留下最不中用的儒家。
数学是包括自然、社会、人文等学科在内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法国数学家霍纳于1819年建立了解高次方 程的霍纳法,而中国宋代时期的秦九韶,已于1247年就提出来了,其方法与霍纳法几乎一致,却早了霍纳572年。
中国历来就是农业大国,但可耕种土地面积只有12亿亩,仅占欧洲大陆的1/8,却养活着比欧洲多的多的人口。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力一直是居世界领先水平的。欧洲过去的农业发展长期以来处于停滞状况,很多时候都靠进口,直到17世纪西方来华传教士把中国的农业技术带回了欧洲。中国的农作物栽种,有文字记载的就有3000~5000年的历史,如以考古资料推测,却有7000~8000年的历史。可想而知,与之相对应的古代水利工程一定非常发达。如至今都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四川都江堰工程,就是一个鲜活的佐证。再如一直令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四大发明,李约瑟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断,他说,如果没有火药、 印刷术和指南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中国自古就有“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的自然观特点。西方人曾经为是谁在1615年左右最先发现太阳黑子而争论不休,而中国早在公元前18年就已经发现了太阳黑子;公元前 1400年至公元1600年间,中国有90项超新星记录,其中1054超新星是近代射电天文学家感兴趣的蟹状星云的残迹,而西方过去对此闻所未闻;中国早在公元前1361年就有日食记录,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1600年间有581项彗星记载,公元前467年记到哈雷慧星;1380年前,欧洲人还无法制造 出一小块铸铁,而中国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已经有一定规模的生产铸铁的工业。到了公元一世纪,中国人已是铸铁大师,而欧洲人却相对落后了1500年。经过考 古资料对比,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的钢铁冶炼技术长期领先于西方世界。等等等等,因篇幅限制,在此就不一一列出了。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以及最初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才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在15世纪以前,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可惜的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仅局限在少数人的天才里,并没有形成知识来普及。由于缺乏理论和几何学,也没有人将这些发明创造理性地归纳成方法论和工具论保存下来。所以天才过去了,这些成果也就过去了,连我们中国人在内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原来有过这么辉煌的科技历史。究其原因,正如李约瑟博士在第二册中所述,可能与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严重阻碍科学思想进步的因素有关。这个因素应该指的是传统儒家思想意识形态的长期垄断,以至于中国后来没有出现像亚里士多德那样的哲学家和欧几里德那样的数学家。
关于这些问题的观点有很多。有人认为,是中国的官僚政治,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国长期停滞在封建阶段。中国的官本位思想,有着非常长的历史,几乎是与中国文化相伴而生的。科举制度的出现,更给这种思想提供了强大的激励机制。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一直较低,他们的职业不被人们所尊重,而且生活状况窘迫。鉴于这个现实,加上没有其它动力来激发人们对科研的兴趣,社会上从事科技行业的人越来越少,以致中国的科技生产力长期处于非常低下的水平。李约瑟也认为,中国的官僚制度对科研包括商业,确实都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也有人认为是中国的大一统体制,使国家长期处于保守状态,从而丧失竞争力。如果像欧洲那样分裂成多个小国,激发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从而联动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觉得,李约瑟认为这些都不是科技落后的主要理由。还有人认为,中国人口多,又是农业大国,这种人口结构特色,注定了中国只能长期维持农业发展的状态。另外还有人说,中国近300年来的科技落后,原因在于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
其实早在16世纪,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就曾对中国的科技停滞状况发出过疑问,并尝试从中国的社会习俗,特别是科举制度方面来探寻原因。科举制度自隋炀帝开设,至清光绪1905年最后一次进士考试,前后历经1300多年。考试内容基本都是儒家的经典知识,几乎没有自然科学的内容。很显然,这已经在先决上扼杀了人们对大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试想,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制度下选拔的人才,怎么可能寄希望产生现代科学?即便中榜的是人才,但其知识也都会在官场的权谋过程中消耗殆尽,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从事科研。当然,科举制度的出现,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改革举措,相较于以往的权贵世袭以及举荐等,不失为一个公 正和公平的良策。但是,说到底这毕竟是属于一种精英教育,而国家现代化的首要条件,是破除文盲,启迪民智的普及教育。囿于其内容和形式的长期束缚,科举制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包括周边一些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等。这种影响直接反映在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以及人文思想等方面,直至今日。狠多人将今天中共的独裁和腐败归罪于“马列”,如果平心静气地仔细对比分析,不难看出,中共的所作所行,除了因时被动改革的积极一面,其负面基本都是沿袭了历史上封建传统的老一套。中国近代思想家顾准经过科学考察,早已得出结论,他说,中国文化既不可能产生民主,也不可能产生科学(见《陈寅恪与顾准的交集》fangbin著)。
等等这些,固然都是不可否认的主客观原因,但依然不能完全解答李约瑟的这些问题,因为欧洲的科技水平长期落后于中国,只是在16世纪后突然发展,并且以几何级速超过了中国。原因何在?这才是李约瑟难题的中心所在!
声明:因本人学识所限,这样的题材是我力不能逮的,好在我是“项庄舞剑”,意不在此。所以,这里只是抛砖引玉,欢迎各位有识之士讨论赐教。
相关阅读:
注:相关资讯参考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