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月八日中国记者节 [2014/11]
- 抗议“杀光中国人”是为了制止仇恨 [2013/11]
- 战争狂人东条英机最后的闹剧 [2013/07]
- 活捉东条英机的美国大兵 [2013/07]
- 中国需要民间智库 ,作者被凤凰网屏蔽 [2014/11]
- 华媒评美国6岁儿童说“杀光中国人”:电视台越线 [2013/10]
- 习主席,您赞成网络这样封人吗? [2014/11]
- 败倒在日本女间谍前的中国高官 [2013/07]
- 各国领导人如何获得资讯?作者被屏蔽了! [2014/11]
- 日本对华间谍战揭秘 [2013/07]
- 依法治国,和谐社会,中国梦 [2014/11]
- 司马南谈封杀方舟子 [2014/11]
- 日本‘侵略有理’? [2013/07]
- 谁制造了这次封杀事件? [2014/11]
- 雾霾里做鬼也幸福? [2014/11]
- ‘东条英机就这德性?搞错了吧?’ [2013/07]
- 习眼中的好记者,坏记者 [2014/11]
- 来看看,这日本教科书 算不算'艳照'? [2013/07]
- 转载:真实的周小平 [2014/11]
- 望中宣部副部长兼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先生不吝赐教 [2014/11]
- 问国家网信办任贤良 [2014/11]
钱江晚报 刘雪松评论员 (与方舟子同时被国内屏蔽)
从字面来说,“伪娘”不是娘,是扮装后的反串。如果早年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如今在舞台上人气窜红的李玉刚,算是“伪娘”中的精品形象的话,那么,前几天温州市瓯海职专运动会开幕式上婚纱男穿的伪新娘,被人称为“伪娘”,老师和学生,都用不着动怒。
“伪娘”后来带有贬义的意味,是相对于“直男”和“女汉纸”而言的。这种略带不屑的称谓,既有着传统审美意义上对性别差异的欣赏习惯,又有着对男女性格特征相互区别的认同。媒体和舆论对于瓯海职专运动会上这一幕的讨论,显然不在这个概念的范畴。
武汉一群在校男学生,前不久创建了一个公开以“伪娘”命名的艺术团——“爱丽丝伪娘团”。进这个团的,都是清一色的男生。由男生反串女生登台表演。“伪娘”对团员的选拔要求是:腿要细长,脸要秀俏。“伪娘团”现在商演不断,据说每人的出场费达到了500元。人们愿意为作为艺术形象的“伪娘”掏腰包,却很少有人愿为生活中的“伪娘”喝彩,关键不在旁观者的口味,而在“伪娘”本身的功能。
“爱丽丝伪娘团”照片如下:
瓯海职专运动会开幕式上的“伪娘”功能是什么?仅从开幕式表演来看,显然属于艺术。但很可惜,这个艺术的功能背后的功能,却被老师生活化了。老师说这些化妆专业的学生,是“为了体现化妆的挑战性,故意男化女妆,女化男妆”。
我不知道这个“挑战性”的伟大意义在哪里。是生活中有很多女人长得像男人,构成了他们的学生未来就业的市场“利好”?还是通过展示“连男人都能整出女人样”的技能,表现学生具有能把女人化妆成女神的本领?
瓯海职专运动会开幕式上的“伪娘”功能,在这位老师口中,成了化妆专业学以致用的市场判断。这个市场判断的准确率究竟有多高,校园之外的旁观者心里有数。而这个“得到了专业老师指导”的节目,据说还设计了一个情景剧,“里面有抢亲的环节”。指导老师大概觉得被化妆了的“伪娘”,形象已经生动到了惊艳的地步,不弄个抢亲的场面,已经不足以体现美丽是如何“动人”了吧?
这时候再拿同一个“伪娘”的概念,与梅大师、与李玉刚、与武汉校园的“爱丽丝伪娘团”并论,我觉得挺对不起梅大师们的。
反串是一门艺术。但是,不是所有的反串,都有艺术的效果。这与演技优劣关系不大,却与反串所展示的功能有关。艺术之外的反串,不叫反串,叫娱乐。纯粹为了搞笑而已。
有些搞笑,表演者自己笑得直不起腰,但别人会纯粹当成看笑话。这时候你一定要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扯,别人就觉得你更没幽默感了。
艺术与低俗,只在少跨或者多跨的那一步之间。诲人与毁人,有时候也只在一步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