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学生南宫柳云的私信对话

作者:达世奇  于 2016-2-18 17:0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杂文|通用分类:原创文学

关键词:大学生, 南宫

                                                                与大学生南宫柳云的私信对话

                                                                      ————达世奇

      (编者按:该文发表后受到专业人士称赞,对艺术教育,艺术成长,艺术市场都有实际的剖析。要了解今日中国的艺术状况,耐心细读该文,可以深入理解.)

(一)主题与理念                                                               

南宫柳云:

能请问下您在上海艺术区工作过么?上海哪里有艺术家的聚集地呢?不用太出名的地方,因为房租也贵

达世奇:

我在澳大利亚26年,没有在上海工作过。

南宫柳云:

嗯,因为看到您的艺术论文作品发表在《上海艺术家》杂志上,以为您在上海工作过……

达世奇:

我是上海《艺术家杂志》的特约作者,曾在2013年连载艺术论文。但是文章是在悉尼写成,网上发稿到上海。

南宫柳云:

我有一件雕塑作品,展示给您看。您觉得这件作品有机会参加艺术机构的展览么?它够不够格?

材料是珠光纸,照片有些色差,描述的是一个科幻场景。

 

(南宫柳云的雕塑作品)

达世奇:

作品挺精致。与艺术机构接触,最好有一批作品。用一个系列作品来说明你的创作理念和技朽,更能全面展示你的艺术才华和理念。这件作品有两个审美趋势:1,如果是雕塑作品格调高些。2,如果是工艺美术作品就较商业化。所以第一印象它在两可之间。

南宫流云

谢谢指点~想再请教个问题,从长远来看,我是想往艺术方面发展的,假如以后,我有几个不同风格理念的系列作品,那它们是否能放在一起办个展?我知道个展是有主题的,所以不知道不同风格思想的作品是否能放一起,比如一些是雕塑、一些是装置。当然,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东西,只是有些东西想先了解下。

达世奇:

个人创作通常理念应该一致。因为表现主题内容可以多种多样,会有多样化。如果理念不同,要自查为什么。是否受它人影响,东觉得有道理,西也觉得有道理,里面其实有抄袭成分。不同主题放一个展览一定可以,只要展区有视觉的划分,要有标题或提示。雕塑与装置是一回事,装置是大型的雕塑。

南宫柳云:

或许我不能很好的区分理念主题。打个比方:一组用石头做的雕塑,表达物质对人的侵蚀。一组用不锈钢做的雕塑,表达生命的顽强和张力。一组木头做的雕塑,表达城市人们心理疾病问题。这三组作品的工艺结构形态也都不一样,那么,这三组作品是理念不同、还是主题不同?如果是主题不同,那它们会有共同的理念么?或是该怎么描述理念。

达世奇:

应该是不同主题。作品要看具体才能说。三个作品内容不同,表面看并不矛盾,不能说理念的矛盾。只能说,有没有想过总体表达什么?这就是理念。理念要有进一步的层次,不是一个表面的标题。物质对人的侵蚀,是否表现人类的脆弱?那么生命的顽强张力说明什么?只能说,你的理念没有真正找到。只是随即的一时发挥,没有进入深的层次统一思考。三种不同材料,是否协助了作品更强化表达了理念?要看作品才能说。

主题是故事的大致内容,理念是故事的内在哲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主题是大屠杀和战争,他画别的多是人物肖像为主题。但理念都是立体主义:  事物具有多面性,艺术家观察和表现是多视角。

其实中国大多数艺术家处于这种创作状态,因为美院或社会上没有真正意义的创作课程。都是随意闪念的之作,或者借鉴抄袭模仿之作,也因为此,他们不易在世界舞台上被评价。

南宫柳云:

打个比方:将物质转化为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多种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发明更多的雕塑语言。这种说法算不算的是一种理念,对应的作品比如用各种材质、组合构造去创作的不同系列作品,各自的主题风格也不同。

达世奇:

应该是不同主题用了不同材料。等于画油画和画水彩的不同,油画厚重感,水彩潇洒爽快,并不是到理念高度。只是艺术种类的不同。如果材料种类被发展或转移就另当别论,比如用米粒雕塑,沙土,玻璃球等等。材料非普通就体现特殊理念。木头,石头,铁石是雕塑人人常用的,所以没达到理念高度。

南宫柳云:

谢谢讲解。我个人向往的是一种非传统的装置雕塑作品,有创新。之前确实没想过理念问题,只是想以后能创造出新的不一样的东西,以及要有思想主题,你说的理念问题让我很受用,我以后会多多学习思考的。谢谢~

达世奇:

祝进步

(二)艺术与生存

南宫柳云:

我有一个困惑,我今年刚毕业,虽然有艺术理想,但目前能力不足,更无法靠艺术养活自己,所以我先选择了在一家小公司上班。但你知道、喜欢艺术的人是不想做公司的员工的,但其实也有很多艺术家无法靠艺术养活自己。我很矛盾,要不要去一些小的艺术聚集地,和有艺术理想的人生活在一起,这样在某方面有利于自己发展,但这样生活来源又不稳定,甚至还没想好如何养活自己。有时也想先赚钱,后艺术。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您能结合自己或看到的周围的例子,给我指指路么?比如可否找一些和艺术相关性大的工作,或是其它

达世奇:

这是所有艺术学子面临的共同问题,除非家庭富有无需考虑经济收入。许多学子走不同的道路,在中国多是一边工作一边业余时间创作。关键是创作如何更早成熟脱颖而出,跨入职业艺术家行列。能否在业余时间坚持提高,是看你对艺术的热爱程度,能否刻苦钻研和有坚忍的意志。最后放弃的话也是你的艺术缘分仅此而已。我出国的时候中国还很穷,所有中国人月收入不超过一百元。我也经历生活与艺术的问题,只是我在吃苦的条件下研究艺术创作,较早被艺术市场认可,较早成为职业画家。

南宫柳云:

我主要是父母不支持,倒是喜欢我去社会历练做个职场高人,所以也不会给我什么帮助。这个问题还是自己慢慢解决吧,不管未来怎样我还是会走下去的。还有一个问题是,我看一些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可能会在几年后才参加群展之类,可是群展一般都是有主题的,而艺术家的创作一般也不是为了某个群展的主题而进行相关创作的吧?比如一个五人联展,做的都是各自风格的东西,那是怎么在一个展览主题下展出的呢?是这个展览主题取的比较笼统归纳性的么?

达世奇:

其实我不太喜欢群展。由于国内创作没有专业深度,包括美术学院教学,只是一味在技术表现层面上下功夫,所以造成中国艺术家普遍作品无主题深度。所谓群展,也谈不上主题。国外有艺术比赛展,有肖像,风景,主题绘画,民间艺术风俗画等等之分,也有综合展。艺术家在大范围里创作不同主题,表现不同观念。也有专题展,比如环保,作品主题比较划一。我认为主要是自己的艺术探索,不用去考虑展览。作品成熟的话应该有了一批创作,好的话各画廊都欢迎。群展只是求曝光率,让人记住有你。但是你究竟怎样,还是看个人画展。

澳洲有个中国雕塑家,做了十几年的清洁工,期间业余时间创作雕塑。最后创作了一个作品参展成功,去了美国发展,之后再也不做清洁工了。

(三)艺术创作与艺术设计

达世奇:

你是哪个美院毕业的?

南宫柳云:

嗯、确实应该以自身作品探索为根本,去创作好的作品。其实我不是艺术生,是理科生,机电专业,或许会让人感觉外行,但我真的蛮喜欢当代艺术~

有时真的感觉自己像是局外人,非专业出身,甚至一些有关艺术类的奖学金赞助之类的也是针对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但是,非专业出生的艺术家也是有一部分的吧,何况,主要是看作品,就像你说的,有些院校的师生虽有技法,但缺少深度。亦或是缺少创新和探索。我知道现在自己有诸多不足,但不希望专业是限制。

达世奇

理科生能执着艺术很不简单了,应该保持可贵的精神追求。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创作有实际体验的作品,暂时不需要考虑画展。手上先要有一批自己看的过的作品。然后才出去敲画廊的门。

南宫柳云:

嗯嗯,总之非常感谢您的指点~

请教个关于设计和艺术的问题,我现在工作是设计师,我有个懂点艺术和设计的同事说,学好了设计,规范化设计,再从某个分支发展艺术创作,他的意思是只有设计做好了或是更规范化了,对以后艺术创作才有帮助。我也常常想艺术和设计的区别,觉得设计是为他人,而艺术为自己,不应该有很多条条框框,但确实也应该服从一定规则。我的疑惑是,规范化设计是否对艺术有帮助,还是太规范化反而会限制艺术的自由发展。

达世奇:

应该好好设计。能有好的设计构思,一定会有好的艺术创作。中国概念的艺术已被沦为技能,当然是指各种各样的技能。许多像是新的画面,其实也是别处抄来的,只是外面资料广泛不易察觉。同样,设计好的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特别是今天摄影在视觉艺术中比例增大。问题是设计的要求是什么?就像艺术的要求是什么一样。能高出好的设计,而且数量多,点子多,吸引人,你会觉得做不做艺术家无所谓。

我搞艺术创作就是设计,为我一个感动的想法,故事,观念设计一个视觉外衣。道理是一样的。

南宫柳云:

嗯,设计和艺术有交融和互补的地方,但设计是乙方,艺术是甲方,设计在自由中寻找限制,艺术在限制中寻找自由,另外,设计的作品要有很直观的说明性,让人很清楚的知道它传达的意思,而艺术如果太直观说明性很强,就不能给观众产生各种感觉和思考。还有就是设计中有很多标准的限制,比如色彩协调,比例等,但艺术中是否可以带有自我情感因素,做些自由的调整,比如一个画家为了传达某种情感,在颜色上的运用不一定使画面很调和,亦是强烈、刺激?我明白好设计对艺术很重要,就是怕设计中的一些限制和标准带到艺术中,反而不利于自由和创新,但也许我的顾虑是多余的...我会好好学设计,但艺术还是我最喜欢的,因为我更喜欢实体的,特别的,不可复制的东西。设计带有数字化的幻想,而艺术可以走进现实,空间化展现。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描述当代艺术结构多样,形态异常,技术混合,以及分散的元素,当代艺术总在探索新的艺术领域,重建已有的形式那么,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理念,特定的一种主题,来探索新的创作形式。还是也有一些艺术家,是在探索创作新形式中,再赋予它情感,思想?一般来说,是像您所说的,设计故事,观念,来创作一种视觉外衣。但如果在探索中,经过各种试验,失败,有了一种新的发现,如利用一种新材料形成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或是新工艺等,那么,是否要在这种新的基础上,再赋予它新的思想故事呢?

还要有,关于艺术的思想,观念表达上,太详尽是否是一种限制?因为限定了思想,旁人或许很难再有自己新的体会,去发掘一些其它的东西。就像好的艺术品是琢磨不透的,作者并没有把它的全部给解说出来,亦是观众还可以看到一些作者意图外的东西?是否也有一些这种情况,一件很普通的作品,材料形态都很普通,却被赋予了很高的哲学内涵,似乎和作品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联系,这是一种炒作么?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不是等于:好的创意构思+优良的制作工艺技巧+深刻的思想内涵


网上有没有什么文章资料,方便让我了解一下您的创作故事呢?比如你的理念,思想,想法之类。


 达世奇:

看到你能思考,很好。其实问题也是中国普遍存在的,主要是艺术史知识不足。包括当代的艺术发展知识。世界上现在有了什么,100年间每一步怎样演化?西方现代艺术史只能写到前一个时期,艺术家永远走在艺术史家的前面,而西方艺术教育就直接拿最新成就更新他们的教育。这些在中国得到全面当代艺术知识比较难了,除非你在国外,原版买材料书,或者入学校学。中国自己的专家都不清楚,怎么能教学生搞清?而且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分家,前者几乎被理论文科包揽,后者被认为是只要画得好,其它不需要。国外艺术课很重要的是,展示任何一幅画,甚至没有作者的名字,从没见过,却要说出它风格的来龙去脉,发展了什么?没有当代艺术史知识,自己估计乱想,肯定是外行。这种要求是针对艺术实践者的。

当你解决了艺术史知识,包括当代艺术史,什么是身份艺术,对象艺术,时空艺术,概念艺术等等,了解了以后,你会发现大量抄袭和表面的模仿者,误解别人作品去发展,一知半解者。所以解开的关键是知识。当你了解了全部,不用讨论了,你就知道怎样做了。

 

达世奇作品:《紫罗兰的浪漫》

我的一个作品被抄袭,有的人看出来了,有的看不出。不是一个艺术的深入实践者,一般是看不出的,因为艺术抄袭不是一五一十的复制,抄袭者会改变部分。如果有人自称创造了相对论(可以换个名称),爱因斯坦会马上知道是抄袭。如果一个普通人不懂得里面的内容,如何能判断是否抄袭? 所以艺术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是合二为一,是一门专业学科,要认真学习。

 

南宫柳云:

我确实需要学习,谢谢您的指导。

达世奇:

你说的设计与艺术的关系想法也会改变。任何艺术形式都在一个限制之内。建筑艺术也是设计,但又是伟大的艺术作品。音乐唱歌与器乐演奏也有规范限制,也是艺术。设计有限制规范,如果能在有限范围里搞出创意和好的视觉,也是艺术,没有两样。达利也搞设计,为电影设计背景,也是名作。同样,要对当代设计史,也就是世界上已经有了什么样式的设计,了解吃透,你就明白该干什么了。

为什么要从自我故事出发?因为世界上太多样式的艺术和设计了,抄袭者太多,多到抄袭了你都不知从哪里来的。艺术创作从自我故事出发,设计当然要以产品本身出发。如果没有系统建立一个新的哲学和视觉系统,没有这种胸怀和眼光,对世界上千万种艺术形式了解不够,那么,从自我故事出发,就可以简单地避开抄袭。因为你的故事是特别的,老老实实讲你的故事,不断深入修改推进表达的意图,你的创作会有别于其他人。有一点我说明,我所说的一切,是以一个最高艺术标准,一个想成为大师杰作的目标,不是眼下能不能卖出去。

雷诺阿以前是做陶瓷的,这是他的故事。所以他在运用印象主义时,特别喜欢描绘女人皮肤如瓷器般的闪烁娇嫩。当然100年前一切简单,越朝后发展越复杂,要求越高,因为历史延长了,知识也在延长。

我的创作在这种阶段,熟知艺术史,已建立自己的哲学系统,视觉思维系统,这是从根子上出发创作前所未有的作品,但都是我的真诚思想和故事。我教导的学生,还没到建立新哲学的水准,可以老老实实的讲自己的故事。说来话长,恐怕要我来中国授课,亲自辅导才行。网上片语最后变成对我的抄袭。现在我已看到一些作品对我的表面部分模仿,这是中国惯说的借鉴。

以后可以看看你的实际作品来讨论,希望你在思考艺术问题时,千万别离开作品的实际案例。

学习艺术史,设计史,搜集所能找到的原版或翻译,查资料,是要吃苦,卧薪藏胆,绝大部分中国艺术家作不到。当你能做得比别人更多,你一定比别人更成功。

南宫柳云:

谢谢您一下子给我讲解了那么多,很受启发,也看的出您的艺术素养、学识很高~很荣幸能认识您。

() 艺术史的学习

南宫柳云:

大学时期有阅读一些国外翻译过来的讲解当代艺术的书籍,但也许是我不够深入、涉猎不全面、思考不够以及没有巩固吸收,对艺术的认识确实有很多欠缺,我会听从您的建议多去了解西方艺术史知识。
自己一直以来都有收集一些西方的当代艺术作品,一些富有新意的作品很容易在网络流通,也尝试过给它们拆解、归类。同样也发现了很多处理形式、原理结构有很多类似、雷同的地方。不过相对来说,我觉得国外艺术确实比国内发展好很多,形式也更多样化,国内抄袭就多了,创新的作品少很多。

您说的一个新的哲学和视觉系统,我很受用也很认同,这应该也是好艺术应该达到的标准。另外,我也觉得为市场去创作,去迎合市场的作品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艺术家应该努力追求、以达到更高更极致的艺术境界。

我现在可以说在这个方向走了三年(大二起到现在,今年毕业的)但先前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刚开始一年半,做了很多各种形式小作品,其实就是一种尝试、练习,参照了别人的形式,只做了些设计上的修改。后一年半,只做了一件作品,因为它耗时很久,就是之前给你看过的纸雕塑《异次域》主题简单说就是未来时空的一个异域场景。这些都很不成熟,那时候也没仔细想过哲学、故事问题。

以前看到的一些作品,都是几句话就概括了主题思想,比如尝试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异样混搭,矛盾与冲突”“试图通过科学的概念,创造一种松散与严谨的结合体我以为一组作品,一个主题观念、就够了。对于一些艺术家的有关自我故事描述,也没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现在明白了艺术家也要有一套自己的艺术语言和理论。

自己现在还有诸多不足,目前也有一些时间空间资金上的限制,但我还年轻,也很热爱艺术,之前也相对花了很多精力在上面,会继续走的。但接下来要补的东西还很多,工作设计上的、艺术上的。我也有准备之后的创作,会更用心对待,但可能要比较久才做好一系列吧,到时候再向您请教。

最后,还是很感谢您的指点,您并没有因为我个人能力身份的因素而否定或不信任,却给了很多引导,是我贵人。

达世奇:

通过你可以了解中国年轻学子状况,也推断教师的状况。各有收获。祝你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

南宫柳云:

有没有当代艺术史的书推荐?我找了一些要么不详细,要么写的不好,我之前看过的一些书也概括不全。书太多了,不知哪些是经典。

《西方当代美术》目录

这是西方现代艺术史,外国人写的,我觉得很好,图文详尽

达世奇:

其实都可以看,有些翻译名词不同,意思一样。但是读艺术史的目的是了解为什么这些人可被历史记载?这要你自己悟出道理,书上没写。还有,没一个流派要吃透它的内容,形式风格。宏观这些年代发展,要会贯穿它们,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后来又发展了,这些艺术家做了什么,使他们

又被历史记载?这在书中不会告诉你。要自己领悟。书告诉你加减乘除,你要贯通思考应用。这些书只写到当代某个阶段,写不下去了,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懂后来发生的。艺术史在社会基本有了共识和结论后,这些人才编录。新的艺术家出现了,符合艺术史发展规律,马上被艺术教育应用,还轮不到写艺术史的份。所以你先读这些,结合自己实践,要尝试。可以模仿学技术,各种技术,但不是示人的作品。手上技术多了,自然会有灵感时,创造出自己的技术。画自己切身感受,当然不是指看到别人画的感受,而是自然生活中的感受。

南宫柳云:

老师,我好像明白了,当初我就是被当代艺术的创新吸引的,但那时只看到视觉外衣的创新,表面形式的创新。还没有看到内在观念、语言的创新。当初我也有阅读过一些艺术史的艺术运动,创新形式,但理解不够深入。他们被铭记就是因为进行新的艺术领域的探索,比如刚开始的大地艺术和那个滴画的行动派(貌似这样),就是因为这是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先前没有被实践过,所以载入艺术史。当然我知道要做好还得行动,磨练,积累。

还有一个疑问,我常看到有些展览写着某些大师十几年来重要作品的梳理,回顾展之类。那些大艺术家的作品应该很热门也卖掉很多才对,为什么展览中还有艺术家那么全面作品梳理,虽然我知道很多大艺术家会办很多巡展,知名度也会提升,但给我的感觉是好像办办展览,不需要卖什么作品,就能生活一样。但或许是高价卖少量作品?

我现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或许只是纸上谈兵,但未来这还是我的大方向,到时候我会多多实践,目前工作经验少,在工作中花的时间较多了

达世奇:

中国自称或被称的大师很多,真正有开创意义的,实际没有。从西方美术史概念,齐白石等等都不算。因为没有真正创造新视觉,只是技术熟练带出自己特点。这当然有美学传统错位的缘故。你可以从八大,任伯年,吴昌硕的画中看到一样的东西。

中国没有真正欣赏画买画的市场,只有投机买卖。没有人只是为了欣赏,花较贵的钱买画,而不考虑作品的升值问题。画展只是曝光率。现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收藏投机不敢贸然下手,特别是泡沫破裂后,对活着的艺术家谁有升值潜力大家没数,全在自吹大师,然后相互抵消影响力。收藏投机者也知道画家画廊都在忽悠,所以基本转向古董和过世画家,有以往拍卖纪录的画家。

南宫柳云:

嗯,我个人看的比较多的还是西方的当代艺术作品,很少关注国内的绘画市场,国内绘画的太多了,前人很多方面已达到极致,说开创很难,很多个性也相似。能有新语言写进艺术史的大师几十几百年也难出一个吧。我也认为那些传统画作以西方艺术规则看算不上当代艺术吧。

老师您在国外发展,受西方艺术思想影响较多,在我看来比国内很多自称大师的人优秀多了,在视觉理念创作上也更有新意,学习了,谢谢!

达世奇:

谢谢。其实是中国还未悟出艺术创作的真谛。几乎全是从别人的艺术品中寻找题材,技巧和感觉。而不是从生活体验出发。比如写日记,你会去抄别人的日记吗?肯定是记录自己的生活。艺术创作也应该一样。两条腿走路:1,创作自己生活感受。2,学艺术史,推翻和避开所有已经被历史记载的艺术形式外衣,将自己的生活感受用自己新做的外衣表达出来,这就是世界名作的要求。

 

南宫柳云:

达老师您教会了我很多,句句精华,更多的接近这个圈子的本质。虽然我现在还达不到艺术,甚至目前也不是圈子里的一员,但真的很喜欢当代艺术,也希望未来能把你的教导融入到实践中,静下心来认真去创作。还是忍不住再赞一下老师,有些艺术家造诣不高但比较高傲,也很少会对晚辈一些实质的指点,甚至看不起吧。但老师您艺术觉悟高,道德品质也好。再次感谢。

(五) 艺术作品的文字解释

达世奇:

我打算把我们的对话在网上公开发表,让更多热爱艺术的年轻人阅读,还有你的雕塑作品,你同意吗?

南宫柳云:

可以呀。我也打算近期公开这件作品。两年前开始做的,花了一年半,那时还没有考虑一些较深层次的观念故事问题吧,所以可能工艺性较强,对它的简单介绍是“异域空间的科学幻想”作品名称为《异次域》。

您说我有没有可能再给它加上一个贴切的故事,主题。之前我是这么写的:“以幻想艺术的形式,展示了未来时间维度上的异域场景。对产于现工业时代下的某些现实情景进行扩大化。是基于一种幻想的真实,以超现实因素,对未来进行拓展。给人以厚重和奇异的感觉,同时带有亲缘感和陌生化效果。传达未来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但感觉有些生硬。虽然创作初衷并没有从实际生活体验出发,但也希望它能有个更好的主题变得完整些,能接近艺术一点点。以后的创作我会多多考虑这个问题。

达世奇:

应该实事求是,任何添加的理念,不符合作品,别人要么看了一头雾水,要么感觉是忽悠。如果有鲜明强烈理念,那么别的作品呢?国外艺术教育要求学生记录所有过程,第一设想,第二试想,怎样演变,参考了谁的作品,都要写清楚。如果看了别人的作品,模仿借鉴的,就必须承认,不然有一天别人提出相似作品,有违我艺术评论的原则和要求。这件作品没有之前的演化,突然冒出来,会是对别人作品的借鉴改动。要展现你的艺术创作史来证实这件作品为何会变成这样?这是西方艺术教育扎实的地方。学生就是学生,什么事都要有脚踏实地的努力过程。

南宫柳云:

老师您说得对。那段描述是我做完后不久写的,那时认识浅,我承认大多描述牵强。所以我修改主题描述也是想从自己实际缘由出发,说明我为什么这么做,虽然它确实没有什么较深的思想内涵。我看到一些表面普通,形式模仿的作品却忽悠出“深刻的内涵”,也觉得蛮扯的。这也是我放下进来准备实施的创作计划,准备好好步步理论功课,熟悉艺术史哲学史,艺术哲学等等的原因。我不是科班出身,但比大部分艺术生更爱艺术。我会听老师的话,认真研究,努力达到艺术水准。再次谢谢老师的批评指点。

达世奇:

这很好,不去考虑别人在做什么,坚持自己的钻研。一个作品也可能从朦胧的感觉中创作出来,然后追索内涵理念,也是可以的。但是要让观众信服,就像冯梦龙写聊斋,读给老乡听,是否听懂了。对自己作品的解释,目的就是让观众看懂。如果更看不懂,那就是文字与作品不符,是强加上去的。当然有的是视觉知识的问题。如果一幅画有四个裸体女人打麻将,把它说成是四个国家间的立场与态度,连我都看不出画面上有那种含义,这种文字解释不是忽悠是什么?

 

(南宫柳云的雕塑作品)

(六) 结论

达世奇

现在,我们已经聊到了这个程度,我可以较具体的评论你的这个作品。

这件作品用一个玻璃罩子盖着,通常艺术品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创作的组成部分,这个罩子明显有工艺品展示的特点。好像里面是珠宝首饰,因此它看上去不是独立创作的,有批量制作感,所以作品感观有强烈工艺美术特点。

里面的雕塑很精致,虽然仔细看细节是多种内容的拼接,但是表皮颜色象木雕,整体紧凑的精致细节,是中国传统玉雕,木雕,牙雕的美学继承。现代的科技感不强。等于在中国传统复杂精细雕刻的传统上,简单把细节故事换成当代工业科技部件的元素。但整体感觉被较强传统雕刻笼罩,所以我称是工艺美术与艺术雕刻两者之间,其实更接近工艺美术。

你的心很细,有技巧和耐力,这对雕刻很重要,作为工艺品不失是件好作品。工艺品的特点就是“技”多于“艺”。所谓艺,就是开创使人意外惊喜的美感,就是让人没有想到,你竟然这样想,这样做了,包括构思巧妙的意外。所谓“技”,容易理解了,前人创造了一种共识美,后人试图重现,谁达到了,备受大家推崇。甚至“技”到别人难以做到,这在中国已经风行了许久。

中国艺术从中国画到西洋绘画其实深受这种“玩技”传统的思想影响,因此与西方艺术观念错开,实际上走了一条颇为“工艺美术”性的绘画之路。

撇开民族主义的狭隘,要谈“艺”的创作,读艺术史是为了解别人有什么,自己知道如何避开,建立自己的艺术哲学观,开创前所未有的新视觉。然后创作自己的“技”,这个技“是前人没有过的。翻开艺术史,被记录的大师都是这样做的。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0 08:4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