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论语》 八泰伯11泰观说【二】

作者:老寒腿7979  于 2025-9-23 07:5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新解论语|通用分类:热点杂谈

关键词:论语, 孔子

新解《论语》 八泰伯11泰观说【二】2019-03-12 21点场
视频讲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XQ_MMjvcyw&list=PLIIlVXhpt_DxGO7gZ5tiDmP3g6yntHig0&index=102



相关文案:

主话题:(十一)、泰观说【二】

解析:《论语》第八篇:泰伯之——

        (十一)、泰观说【二】——子曰:“如(依照;及,比得上;到,往;超过)有(对于)周公(周公:周礼创始人,儒学奠基人)之才(才能)之美(美好;令人满意;圆满),使(导致,致使)骄(骄傲)且(并且)吝(吝啬),其(他,指效仿者)余(剩下,剩余;指额外之眼光,对事物表象以外或内向深度之思考)不足(足以)观(对事物认知或看法)也已(太,过)。”

 

 

        即先生讲:人们对于周公之效仿,往往因其才能过高及功德圆满而生望尘莫及之心;周公一生,德能贤品远远大于所处地位,可谓功高盖主;而功高盖主及能大于位,对于私权而言,难免落得嫌隙和猜忌;骄横狂妄之名加之,越俎代庖之病垢之;而对其仁爱公心之评价,人们却显得很吝啬,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事物之表象、形式、格局等犹如商品之外包装,会严重影响人们对其认知和看法,由表及里之惯性思维会束缚人眼光和思路;事实上,现实客观事物,其外表与内涵、形式与实质,或许不太协调;对于德能不配位之情况,居于高位者必将自我粉饰、攫取功名以欺骗公众;而另一方面,公众对于贤高过位者,则不是以从下看上之眼光,其观察审视之方位和角度自然把贤者定位于下,既在下,则和于众、从于众,与大众同等层面于方位;即相对于君王而言,臣与民属于同等之下位。

        那么由此,问题来了;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子先烂,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是以能高于常及德越于位者遭受排斥与打压之原因也。

        文献笔墨之吝啬,避而讳之,点而止之;一方面出于嫉恨之诽谤,而另一方面涉于猜忌之嫌隙;对于大贤才杰之撰考,现实局限造成了历史局限;其对于当时效法者来说会一叶障目、私欲恶愤蒙心,从而形成对人物及事物认知方面不足以突破其有关高度、深度及广度之局限。

 

        对先贤伟人之撰考,不可要求太过。

        对德能贤品之传承,要突破和创新。

 

                                                                                                                                            

——(完)


评论 (0 个评论)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9-23 07:5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