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豪嫁娶不妨学学演员濮存昕 [2014/05]
- 人性化的高考举措多多益善 [2014/05]
- 不要误读中纪委的“重点查处 [2014/05]
- 好战的普京把俄罗斯带向何方? [2014/03]
- 什么是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 [2014/03]
- 宋祖英为何绕着弯子主动认错? [2014/03]
- 俄军占领下的公投有何意义? [2014/03]
- 希拉里真敢把普京比作希特勒? [2014/03]
- 迷奸女下属,环保局长咋成了“黄抱局长 [2014/05]
- 公共安全预算今年为何大幅缩水? [2014/03]
- 高校招录抽查,制度并非万能 [2014/05]
- 俄罗斯真不在乎欧美联合制裁? [2014/03]
- 省部级干部违反八项规定岂能隐姓埋名? [2014/05]
- 父女结婚背后隐藏多少辛酸? [2014/03]
- 你懂的”究竟有多少人懂? [2014/03]
- 告别《新闻联播》,致敬李瑞英张宏民 [2014/05]
- 中国人有幽默吗? [2014/05]
- 官员群体形象,为何城管最差? [2014/05]
- 医院假条网上热卖或为卖家耍花招 [2014/05]
高校招生录取结果抽查,教育部年年都在搞,今年与往年不同的是,抽查工作被提高到“制度”的高度。然而,制度能保证高校招生录取结果经得起检验吗?我看不必,因为制度并非万能。
如果制度能够万能,显然是对往年高招抽查的全盘否定,这既不客观,也不科学。事实上,制度很多时候非但不能万能,甚至根本不起作用,只是纸老虎和稻草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领导干部不能贪腐的制度还少吗?但苍蝇和老虎总是非常猖獗,而且层出不穷。
抽查高校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0%,这既不能对所有高校形成威慑力,也不能完全打消公众的种种顾虑。一者,抽查10%,说明还有90%不会抽查,姑且不说90%中会存在一些甚至很多问题,单说抽查的10%中都可能存在漏网之鱼。二者,“原则上”就是一个弊端,很多事情就是坏在了“原则上”,与其抽查10%的高校,不如抽查甚至解剖几所几十所高校,对这些高校招生录取的所有环节和细节动真碰硬,我就不相信这些高校还敢堂而皇之地作弊造假。三者,通过重点解剖麻雀,然后举一反三,随机抽查另外一些高校,或许效果会比“原则上”更好。
再说,抽查的制度也是人在执行。一方面,人可能都会有失误;另一方面,如果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抽查者,抽查者会不会与高校结成利益上的联盟呢?
此外,高校招生录取已经形成很多潜规则,要让所有潜规则在瞬间销声匿迹,不发挥任何作用,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比如,高校校长要对某个考生做点人情,在当前的语境下,这还不是小菜一碟吗?
高校招录抽查,制度并非万能。要让高校招生录取结果经得起公众拷问和实践检验,唯有将高校整个招录过程和所有细节都做到公开透明,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在此基础上,加上抽查制度保驾护航,高校招生录取结果才能让公众口服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