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书简之救救孩子

作者:越吃越蒙山人  于 2014-1-19 23:1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同学书简|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4评论

一直想说动16岁的女儿别老只听Lady Gaga那种流行一时的歌曲,也应接触一下古典音乐,因为那样会对她以后心绪的纯净和思维的深远带来帮助。可每次谈论这事时, 她都会向我一憋嘴,哼一声跑走。昨天女儿终于跑来问我那首法国作曲家谱写的管弦乐轮奏的名曲叫什么,我知道她是在问拉葳尔(Ravel)的那首著名的Bolero 前段时间有朋友来访, 在这首曲子为背景音乐的氛围下,我们聊了不少有关卡拉扬指挥过的著名曲目, 当时小女也坐在一旁静听。看来潜移默化还是有效果的。拉葳尔的这首Bolero ,我第一次接触好像是来自卡拉扬的一盘CD,当时虽觉得挺新颖却也没太在意。后来在人大会堂边上的国家大剧院听到陈佐煌演绎的这首曲目,现场效果很好, 印象很深。去年读Michael Connelly 的新作《The fifth witness》时,看到里面主人公在咖啡馆聊天时也提到这首曲目,就又专门找来卡拉扬的经典作品CD反复听了几遍,很满足。拉葳尔虽身在古典作曲家之列,但写这首Bolero已是20世纪接近30年代的事了,我觉得这个作品明显在摆脱以前古典音乐既有的正统套路,形式上追求创新表现,因此容易被年轻人接受。


其实除了音乐修养,我更希望女儿能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 我不知道这在现今的中国是属于落伍呢还是另类,肯定不能算为奢侈,因为按时尚达人们的标准,从头到脚裹在爱马仕里才是那种级别。好像现今在国内年青点的群体中,应该没有多少人会真正意识读书其实是一种美德或素养。而在世界其他文明国度,尽管网络技术同样的发达普及,对读书痴迷的人还是随处可见。好在本人虽是理工出身,但多少年来翻看杂书的习性未改,到了加国就更是如鸟入林了。刚才提到的美国流行作家Michael Connelly就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悬念小说大都构思巧妙,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令人拍案叫绝。John Grisham也在我喜欢的作家名单之列(学小明的表达方式), 他的20多部作品我差不多都看过,本本精彩。 他写的东西时不时地让人感到有一种轻幽默,有好几部作品被翻拍成电影,但效果都不如原作。《达芬奇密码》的作者Dan Brown当然也是我所敬佩的作家,除了刚出版的《Inferno》,他的其他五部长篇我都读过。Brown是那种知识很渊博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人,他在宗教和科学方面的知识沉积和触类旁通使其作品真的不同凡响。我最喜欢他的《Angels and Demons》,后来看了Tom Hanks 演的同名电影,却没能感受到文字中充斥的那种贯穿时空的智慧,感觉比起原作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还有一名作家叫Nelson Demille,他的书我看的不多,但觉得他的文笔好玩,语气非常幽默。有点象是王朔的耍贫嘴式的调侃,当然二者的气质和学问肯定不是在一个层次上的。


九十年代初,第一次途经美国面对太平洋的门户旧金山国际机场时,看到出口大厅墙上有一巨大的繁体中文条幅,上书:博闻广见能益智。二十多年过后,到了理应知天命的年纪,回首总结这些年的修炼心得,还是觉得条幅的说法的确是人生哲言。读书能让人拓宽视野,明辨是非,不断提升个人的文明素养。现在,虽然不敢说就一定能洞察以后人生的走向,但对自己能不为违背基本文明理念的假象所惑有足够的自信了。这对我这种凡夫俗子已实属不易了。国内那么多高官精英其实也未必能有多少人真正达到不惑的境界,要不我天朝神州大地怎么会王林李一之类的大师总是层出不穷,而且前往膜拜大师的队伍总是呼亲唤友人头攒动呢。那天在微信上聊天时,隐居华盛顿的子同和玩世不恭的洪生都对时下国人整体文明素质的低下流露出焦虑与无奈,子同甚至用还在吃人血馒头来比喻其中的蒙昧与愚钝。开始时我觉得这话似乎有些偏激,但看到网上网下愤青们扭曲的爱憎意识流露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暴戾喧嚣,让人诧异无知者无畏的同时,也认为诗人不无道理了。但更让人担心的是,当局者处于种种原因不愿或不能对这种挾民族尊严之情去绑架大众意识的现象施予正当的引导或疏解,这就可能导致中国被孤立于世界文明之外,越来越多的外人对中国、 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产生无名的反感和抵触,而由此招致的影响甚至灾难则会最终降至整个民族的头上。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以前的大清帝国,若论GDP应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家,可是科技的空白,文化的落后使得几艘炮舰就攻破了一个上亿人口国家的大门。 几十年后,号称刀枪不入的义和团,迷信巫术神功,以为人畜的排泄物甚至女人的经血等所谓污秽之物能化西人洋枪火炮之威利于无形,连当时至高无上的老佛爷慈禧太后对此也深信不疑,最终使得北京的万园之园毁于非命,直到现在,当我想用画笔表述我对圆明园的叹息之情时,我都弄不清要对着那些遗迹吐露出的应是哀怨愤蛮,还是凭吊后的警醒。面对现今充斥朝野的未经文明开化的种种偏执,80年前先贤激愤的呼声常在我耳边弱弱地响起:救救孩子!


2013,8月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5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1 回复 越湖 2014-1-19 23:39
“……看来潜移默化还是有效果的“
肯定有。有些时候不一定马上奏效,但仔细观察,还是会发现其影响的。
谢谢分享。
2 回复 fanlaifuqu 2014-1-19 23:44
是大声疾呼的时候了!
3 回复 白露为霜 2014-1-19 23:46
‘我最喜欢他的《Angels and Demons》,’

电影的确比原作差很多。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4 14:3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