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的烙印(二) [2017/08]
- 方舟子和这个一点也不可爱的民族 (2014年10月31日) [2016/10]
- 文化的烙印(一) [2017/08]
- 八珍酱肉包子 [2014/06]
- 精神法宝 [2014/02]
- 回京过节之涮羊肉火锅 [2014/02]
- 同学书简之请你赐教 [2014/02]
- 文化的烙印(三) [2017/09]
- 笔墨伺候 (有不雅文字,读者慎入) [2014/04]
- 天生一个仙人洞 [2014/03]
- 挥师再下首尔 [2017/05]
- 独眼石人与转基因食品 [2014/01]
- 水至清则无鱼 [2014/04]
- 返京散记:五道营的黑猫 [2014/10]
- 与老外谈谈中国当代艺术 [2014/07]
- 思维简单是一种解脱 [2014/05]
- 美丽的女人有时可能也会很凶残 [2014/05]
- 返京散记:卧佛寺听蝉(二) [2014/09]
- 从无知走向虔诚 [2017/08]
- 返京散记: 卧佛寺听蝉(一) [2014/09]
- 分歧不会消失 [2017/06]
- 仲夏夜古堡音乐会 [2014/07]
- 闲聊弗洛伊德一家子 (上篇 梦的解析) [2017/09]
那天微台上大家又激情四溢地说起了八达岭植树的事,我听的兴起,把前段时间画的一幅《暮色长城》贴了上去,引来老沈发出贴子,一句简单的问话却让我一时拿不准应如何回复。主要是当时不确定老沈问的主题是什么。随后晔回文中的几句话让我对老沈原话的理解有了旁证,这才决定对神大师的问题给一正式答覆。但对晔问的画中是否有忧郁之情,我踌躇再三还是不知怎么回答为好。因为我如果说‘是’,肯定让大伙觉得这小子没事又在那犯矫情,至于吗?多大点事呀还郁闷了,别憋出个好歹来。但如果我说‘不是’呢,就显得没深度了,辜负了子同先前替莎翁传话,要我注意在画中注入‘sweet sorrow' 的期望。这还不算,主要还违背了愤怒出诗人落泊成画家的艺术定律。呵呵,想当个八面玲珑的人真难啊。
好吧,先回答老沈提的照片和画的相关特点问题。是的,海鹏那张西藏传来的照片上的云的确是我喜欢的类型。在国内生活的日子里,每天昏昏沉沉混迹于浮华的市井之间,真像子同诗中说的,一低头再抬头的功夫,已发现三四十年前曾让我寄予无限向往和幻想的湛蓝天空,连同飘浮其间的那些奇妙的云朵几乎都已流逝在记忆的边缘。来到加国后,生活的朴素和自然的安详让我又能凝神留意这些变幻万千的流云了,平静中我似乎能感触到那种在纯净中奔腾的气势,这让我觉得我们之间有一种久违的心心相印。当我将意识中心仪的故城景致用画笔召唤出来时,我追求的是一种唯心的美感和意境表现,于是,我要用云去营造一种氛围,赋予一种气质。这就象一位身着正装的演讲者,出门前为自己选择的领带,既要体现内涵又要表明立场。
年青时在恋爱季节写过的诗中有这样一句话:你的头发在寒风中飞舞,像是一簇要挣脱而去的希望。那是我在描述对行将走远的恋人的惜别之情。我有时把云看作山峦的发冠,因此当我在画中刻意地渲染被风卷起浮云时,应是在留恋远方故城中我钟情的画中景物,同时也是在寄托内心中某些莫名的期望:我希望黄金周万头攒动的人流不要挤坏颐和园的长廊;我希望浓重持久的雾霾不要污毁北海的白塔;我希望游人不再乱扔垃圾去污染长城脚下的山林;我希望中国的一切都能走上现代文明的轨道;我希望。。。。当然尽管我知道将希望寄托在浮云之上,是一种幼稚的心理在追求童话般的幻想,但年过半百的人还有这样一份处子之心也还真没准不是坏事,起码在很多时候它让我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欢快的梦境,这就是我津津乐道的yy吧。
在北京过四十岁生日时,友人送来著名书法家笔录杜甫《望岳》立轴。那时我将手书作品挂在书房墙上,时常洋洋自得地把玩吟诵。在这幅暮色长城收尾时,房间中回荡着舒曼的A小调作品54号协奏曲的旋律,曲调浪漫且深沉。我站在远处端详画面,突然想起杜甫那诗的最后几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默念几遍之后心中不禁暗自生笑,这世间哪有什么绝顶啊,不过都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罢了。有可能的是知道了天地的浩瀚后,就要畏惧自身的渺小了。倒是我们这些身居异邦心系东土的执着之辈,还往往寄期盼于梦呓,观国事至决眦。。。不过还是希望荡胸撞怀的都是杞人生出的愁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