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官民对待台湾选举的变态矛盾心理 [2016/01]
- 中国国内恐袭和法国巴黎恐袭是两回事 [2015/12]
- 金三又让爱面子的中国政府难堪 [2015/12]
- 全球的股票市场都对中国的股票市场免疫 [2015/07]
- 从油价的调控看中国政府的无赖行为 [2016/02]
- 别忘了“兵不厌诈” [2016/01]
- 一个微博撕下一张虚伪的皮 [2016/02]
- 党送上的年夜大餐不合百姓的胃口 [2016/02]
- 西安医学院之耻 [2015/12]
- 仼人为贤与为亲 [2017/07]
- 中国真的强大了 [2017/07]
- 怎么称呼让人感觉更好 [2017/04]
- 少年时代的读书小经历 [2015/12]
- 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到底有没有被外国“高估” [2016/01]
- 文明与多伦多渐行渐远了 [2015/12]
她说,早上乘公交车出行,车上的乘客不少。待她上车站定后,一位看着像中学生的男孩子,站起来给她让座,还热情地说,婆婆,您坐!
这位女同学虽然感激地坐下了,但是心里却并不是那么舒坦!
因为她感觉被人叫"婆婆",是不是有些被"老"了一一自己到今年九月才五十周岁呀!
所以,她对那位男孩子是又喜欢又不满:这孩子有礼貌,但是又不够礼节!
孩子这么称呼人,也是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从小被教育,而且又教育我们的后代在称呼人时,都以让人感觉"亲"为出发点的,不管认识不认识。于是,人们通常根据他人的外相的判断,称之为爷爷、奶奶、伯伯、婆婆、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等等。
这样的被人称呼,在感情上是亲近些,尤其是用在同辈,或者是用在相熟的人之间。
但是,不相识的人之间,被人"亲切"的称呼有时反而会让人感觉不适。
大概是心理上的作用,从四十几岁起,俺就开始意识到被人"升级"到叔叔或者伯伯行列了,其实并不是太喜欢被小孩子这么称呼的。有一次在街上被一个想问路的年轻留学生开口就叫"老大爷"时,俺心里是相当的不满的:你什么眼神?我的面相有那么老吗?俺实在不快!
思己及人,我不知道曾经因为热情地称呼他人,多少次引起人家地不快!
怎么避免尴尬的事情发生呢?我觉得对不相熟的人, 还是用英语里的方式,称呼“先生” 或“夫人”更恰当一些。如果觉得不便,干脆只用“您”也行。
所以,在开头的那一幕,如果那位孩子说,夫人,您坐!是不是更文明些?我的那位女同学心里会更好些是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