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国宴的对比 [2015/09]
- 泽东确实把我们害惨了 [2015/04]
- 到底谁是流氓? [2015/05]
- 党永远“跟”你在一起 [2015/03]
- 澳洲悉尼的北京烤鸭餐馆: 瓷器 [2017/09]
- 70年前 日军在北平投降仪式 [2015/08]
- 回国看了看 [2019/05]
- 现代女人的暴露癖 [2014/07]
- 萝卜白菜保平安-中秋快乐 [2015/09]
- 久违了,“红宝书” [2015/04]
- 最值得看看的北京胡同 [2015/01]
- 家乡的味道 [2014/09]
- 吃在北京的那些事 [2016/02]
- 我遇到的最抠的人 [2014/03]
- 我遇到的北京的哥 [2016/07]
- 王毅的手指 [2016/09]
- 我小时候的北京 [2014/07]
- 我见过的赌徒 [2014/12]
- 老家的玉渊潭公园 [2015/05]
- 北京的山山水水:十渡 [2015/02]
- 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 [2015/01]
- 北京胡同的名子来源于生活 [2015/04]
- 老电影的启蒙 [2017/01]
- 6, 70年代的男人女人和领袖.. [2016/12]
- 北京的圣诞之夜 [2014/12]
我们院里的粮店 1966~1976年
像这又破又简陋的粮店,有40多年的历史。整整的两代人靠它活着。
北京户口在50至80年代对一个中国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粮油关系。没有它,你家就是想在北京要饭的可能性都是零。现在的日子真是好多了,只要有点钱,就是从安徽,河南,山西来的人也可以想吃啥吃啥,假食品虽多,但饿不死你。
1968年后,大院里的孩子们开始承担起照顾弟妹和管理家务的责任。大人们都忙着 “国家大事”,家里的小事很少看到他们的身影。晚饭前,各家的“掌门人”就开始忙起来。指挥着弟弟妹妹买肉陷,切面,菜,油盐酱醋茶,到食堂打饭等等,整个大院都热闹起来 。 赶上夏天,一毛钱能买一大堆西红柿,黄瓜,茄子之类的季节性的菜。七,八岁至12岁左右的孩子们,哼着小曲儿,垫着小步,像一群快乐的小鸟,不停的串梭在去小铺和食堂的小路上,那真是一幅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又令人回味无穷的大院生活。
当年的粮店工作人员认认真真的注册并消毁收到的粮票。
粮票的重要性在当年可是性命悠关的大事。记得在1984年,我发小家里老来亲戚, 口粮一直很紧张,一次性资助他们几十斤都解诀不了问题。回忆起当年日子,我是即亲切又伤感。
当年由于大部分家庭孩子多,加上老家的穷亲戚不请自来,一到粮店就看到大院居民们捉襟见肘的日子。缺钱少粮永远是家家的大问题,人口多的家庭情况就更糟。 很多发小在20岁以前连根三分钱红果冰棍都没吃过。传说中的 “高干” 几乎家家如此贫困。 饥饿永远是我们童年的第一感觉。 在那个年代里,面黄饥瘦的孩子随处可见,他们的梦想就是能多吃一口雪白的“富强粉”馒头。
一遇国庆,春节等大日子,政府会下发少量的补助香油,花生油,粉丝,花生,瓜子,好米和人见人爱的 “富强粉”白面等等。好米尤为重要,按户口的人数发好米票,家家都会在最重要的日子用它,那好米不用拌菜吃也特别的香。节前我去粮店买好米,排队买粮食的人非常多,几乎全是衣衫破旧,小手紧紧攥着粮本和米面口袋的孩子们。他们身上沾的面比买的面还多。当我耐心的排队时,忽听到身后有人问我要不要好米票,我一楞! 好米!一年才吃两三次,为什么呀? 他讲;“好米不出数,我家粮食不够吃” 。现在回想起那一幕我都非常的难过,一个孩子多懂事呀。
每逢秋季,白薯下来了,一斤粗粮票可以买5斤。为了省出口粮和钱。孩子们都提前去粮店排队,好几百人转着圈排队,那场面终身难忘。有了白薯,它的做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蒸,烤,煮粥,合在面里做饼,蒸熟后切成片凉成干”,上学时当零食。看看孩子们的腮帮子和嘴角上沾的东西,就知道秋天来了。
每当回想起当年大院的生活,酸,甜,苦,乐都在其中了。1958年以后,粮食就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 再加 上无控制的生育,造成人口迅速的巨增。主要原因是怕打仗家里没人。结果敌人没来,却额外弄出3亿多张嘴来。 整个国家都缺乏务实,冷静,科学合理的管理是最主要的原因。
想当年,前苏联“共产主义日子”的标志是"土豆烧牛肉"。看来他们饿的够呛,但还是给全民留个吃的念想。中共比“老毛子”有“文化”,绝不拿红烧肉,酱肘子做为中国的奋斗目标,中共是永远绕着民生大事走。当年中国的粮食,肉类供应缺口巨大,全国民众在长达20多年里一直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的状态下,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粮食已经威胁到6亿人民的生存。让我无法理解的是建国初期 ,具有“梦幻”组合的第一代领导人,面对如此严重的民生大事居然在20多年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与今日的北朝鲜极为相似。
我以为老百姓的梦想就有安稳的基本生活条件,有人类生存可以接受的大自然生存环境 ,别的可万万不敢奢望。
2013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