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国宴的对比 [2015/09]
- 泽东确实把我们害惨了 [2015/04]
- 到底谁是流氓? [2015/05]
- 党永远“跟”你在一起 [2015/03]
- 澳洲悉尼的北京烤鸭餐馆: 瓷器 [2017/09]
- 70年前 日军在北平投降仪式 [2015/08]
- 回国看了看 [2019/05]
- 现代女人的暴露癖 [2014/07]
- 萝卜白菜保平安-中秋快乐 [2015/09]
- 久违了,“红宝书” [2015/04]
- 最值得看看的北京胡同 [2015/01]
- 家乡的味道 [2014/09]
- 吃在北京的那些事 [2016/02]
- 我遇到的最抠的人 [2014/03]
- 我遇到的北京的哥 [2016/07]
- 王毅的手指 [2016/09]
- 我小时候的北京 [2014/07]
- 我见过的赌徒 [2014/12]
- 老家的玉渊潭公园 [2015/05]
- 北京的山山水水:十渡 [2015/02]
- 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 [2015/01]
- 北京胡同的名子来源于生活 [2015/04]
- 老电影的启蒙 [2017/01]
- 6, 70年代的男人女人和领袖.. [2016/12]
- 北京的圣诞之夜 [2014/12]
民国四年(1915年)的《北京四郊详图》将该街分为三段:北段从今五四大街到今灯市口西街称“王府大街”,中段从今灯市口西街到今东安门大街称“八面槽”,南段从今灯市口西街到今东长安街称“王府井大街”。
民国四年(1915年)12月20日,袁世凯下令将王府井大街命名为“Morrison Street”,因为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乔治·莫里逊在该街西侧的100号(今271号,已拆毁)居住。乔治·莫里逊曾担任北洋政府的政治顾问,反对袁世凯称帝,1919年以北洋政府代表团顾问身份出席了巴黎和会。由此,西 方人士习惯称该街为莫里逊大街。王府井大街南口路西店铺的墙上钉有“Morrison Street”英文街名牌,该牌从1915年一直挂至1948年。
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南段称“王府井大街”,北段将八面槽并入,统称“王府大街”。文化大革命中,将两段合并,改称“人民路”。1975年,更名为“ 王府井大街”,沿用至今。
1955年9月竣工的王府井百货大楼
当时北京百货大楼对老百姓开放的只是一至三层。高高在上的四层就是神秘的“特供部”。北京市食品供应处34号供应部(简称“34号供应部”)成立于1955年12月,做为新中国组建的国有商业企业,它是因门牌而得号。
一般都是领导的秘书,家人,警卫等到该供应部来买东西。特供商品主要是老百姓买不到的食品。刚刚上台6年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 就已经把自己摆到了皇亲贵族的位置上。人民,只是“人民公仆”用来粉饰自己的擦嘴布。
后来 “供应处” 搬到王府井东华门大街上,门口只标示着 “三十四号供应部” 。 其实就是部级以上干部的生活物资特别供应处。
纺织品柜台:卖花布啦.! 新出品的人造棉...!扯一块做个小褂,裙子,布拉吉..,又舒服,又好看。我妈一到这就迈不动步,这里永远是女人的天下。一代代俩眼发直的女购物狂们就是这样大换班的。SHOPPING, WINDOW SHOPPING,没完没了。
要过节啦! 1963年 百货大楼的橱窗
当年,一有人结婚,送洗脸盆的最多。它的用途广泛:洗脸,洗头(没地方洗澡),洗澡,洗脚,洗衣服,和面,发面,洗菜,拌饺子馅..., 我还用它到饭馆买过生啤酒。等盆用旧了还可以合煤球等。
前几日,我在博客中讲了吃狗肉的小故事就与洗脸盆有关。1975年,我同事用他的洗脸盆做了一盆红烧狗肉,可素了好几年的我楞一口没吃,原因是他用洗脸,洗澡,洗屁股,洗脚 ,洗裤叉,洗臭球鞋的脸盆做红烧狗肉,尽管他用开水把脸盆猛烫了好几遍,又往肉汤里狂撒花椒,大料,五香粉, 葱姜蒜等,但我还是闻着有股综合的五香屎味。
70年代的王府井大街;哥们,姐们一起逛街啦! 穷欢乐的时代。
王府井大街的“东安市场”。在1966年8月,红卫兵强行将1903开业的“东安市场”改名为“东风市场”。好像改个名字就能“东风吹,战鼓擂....;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既然不怕美帝,天天穷喊什么?等天黑了,你丫闷头干他娘的就是啦。
东安市场的北门口有一家小店是卖奶油炸糕和杏仁豆腐的。热热的炸糕,沾白糖,香甜酥软,白瓷碗里,冰凉晶莹的杏仁豆腐才小半碗,上面点缀三两片菱形的山楂糕,红得俊俏。糖水里含一丝苦杏仁的微香,那味道是恬静的清凉,只能品出来,说不出来。我对该 店的印象很深,当年肯定会有很多朋友时不时的去那腐败一下了。
东来顺创始人是位名叫“丁德山”的回民,1903年,他在东安市场里摆摊出售羊肉杂碎和荞麦切糕,以后又增添了贴饼子和粥。由于生意日渐兴隆,便取“来自京东,一切顺利”的意思。1914年更名为东来顺羊肉馆。东来顺的羊肉刀工精湛,切出后铺在青花瓷盘里,盘上的花纹透过肉片隐约可见。
1958年,王府井大街东来顺饭庄
一入冬,北京人特别好涮锅子,一人一顿吃一两斤涮羊肉的人满大街都是,再加点白菜心,粉丝...,来瓶二锅头;哥们, 姐们,同学,发小们热热闹闹的就涮起来了。
王府井大街的馄饨侯饭馆
70年代,我跟哥们去王府井完全是穷逛,但在那吃饭是必须的。有钱就搓一顿东来顺的涮羊肉,差点也得弄个奶油炸糕垫垫肚子,如果哥几个兜里就剩下几毛钱了,我们就去“馄饨侯”弄个水饱,1毛钱一碗的鲜肉馄饨,再来几个小芝麻火烧,大家吃着侃着,就甭提多开心了。我非常怀念跟发小们穷欢乐的日子。
王府井大街 亨德利钟表店
72年, 我参加工作后经常去亨德利钟表店瞎转,那里卖的瑞士名表有;英格,梅花,浪琴,欧米茄等。可一个月收入42块钱的穷鬼老盯着200多元以上的东西,真是瞎耽误工夫。后来是亲戚送给我一块300多元的瑞士表做为参加工作的礼物。每当人多的时候,我都会用各种不同的姿势来展示那块名表,因看表动作的幅度过大过猛,老有一种要抽人大嘴巴的感觉。
王府井大街~ 中国照像馆
1937年江苏武进人吴建屏到上海滩闯世界,在当时的上海静安寺开了一家照相馆,取名中国照相馆。从1956年由上海迁京落户到王府井大街。
在照相馆照家庭合影是我们这代人的童年经历。我的结婚照和护照照片都是在这照的。
五十年代,北京正在大规模建设,但是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为支援北京建设,在周总理的亲自安排和过问下,从上海挑选了 “华新“ 、“紫罗兰”,“云裳”,“湘铭” 四家理发名店,组成“四联美发厅”,于1956年迁来北京,坐落在王府 井大街金鱼同33号。7月27日正 式开张营业。“四联” 迁京,引进了先进的理发设备和高超的理发技艺,其中从上海引 进的十把纯正的美国理发椅,在中国都是独有的。“四联” 独特的服务,创作出的发型美而不艳,秀丽清新,享有了很高的声誉。
50年代的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