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国宴的对比 [2015/09]
- 泽东确实把我们害惨了 [2015/04]
- 到底谁是流氓? [2015/05]
- 党永远“跟”你在一起 [2015/03]
- 澳洲悉尼的北京烤鸭餐馆: 瓷器 [2017/09]
- 70年前 日军在北平投降仪式 [2015/08]
- 回国看了看 [2019/05]
- 现代女人的暴露癖 [2014/07]
- 萝卜白菜保平安-中秋快乐 [2015/09]
- 久违了,“红宝书” [2015/04]
- 最值得看看的北京胡同 [2015/01]
- 家乡的味道 [2014/09]
- 吃在北京的那些事 [2016/02]
- 我遇到的最抠的人 [2014/03]
- 我遇到的北京的哥 [2016/07]
- 王毅的手指 [2016/09]
- 我小时候的北京 [2014/07]
- 我见过的赌徒 [2014/12]
- 老家的玉渊潭公园 [2015/05]
- 北京的山山水水:十渡 [2015/02]
- 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 [2015/01]
- 北京胡同的名子来源于生活 [2015/04]
- 老电影的启蒙 [2017/01]
- 6, 70年代的男人女人和领袖.. [2016/12]
- 北京的圣诞之夜 [2014/12]
西藏珍貴唐卡,更加生動活潑的描绘出上图之兽奸实况,足以证明藏傳佛教的男女双身法之洩慾工具- 明妃、佛母。
10 绿度母像。 清乾隆(1736-1795)
11 那若空行母像 清代(17-19世纪)
11 六臂马头金刚像 清朝 (17-19世纪)12 雍和宫的新年法会
13 雍和宫~新年法会
~~~~~~潭柘寺
寺院初名“嘉福寺”,唐代改称“龙泉寺”,金代御赐寺名为“大万寿寺”,在明代又先后恢复了“龙泉寺 ”和 “嘉福寺” 的旧称。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
2:潭柘寺上起金代,下止民国,时间跨越800多年,这些塔墓有木制的,有石制的,有藏式的也有汉式的。在众多的 塔墓中其外表形式不一,而内部结构则大同小异。潭柘寺规模宏大,寺里的僧人多时有四 、五千人,而最少时也有四、五百人,僧人内部管理严密,级别层次分的很清楚,不同地位的僧人死后,所享受的待遇也不同。主持死后可以从正门抬出,大和尚死后要从侧门抬出,下层和尚死后就必须从后门抬出了。大和尚是一人一墓,而塔墓也要根据主人生前的地位高低,在塔的层数,塔的大小,塔的材料等等多方面有着严格的区分, 而下层和尚死后则只能合葬在万人塔中了。 潭柘寺众多的塔墓为我国研究历代塔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
戒台寺
1
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581~600),是智周长老带领众僧建造的,原名慧聚寺,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辽代(1065~1074)法均和尚建造戒台。明代重修,由著名的古建筑家蒯祥设计,是寺内标志性建筑。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并可授佛门最高戒律--菩萨戒,故有“神州第一坛”的美誉。历史上的戒台寺在中国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朝廷都非常重视,特别是从明代以后,开坛受戒必须要持有皇帝的敕谕。明英宗赐名“万寿禅寺”,民间通称“戒坛寺”,俗称“戒台寺”。
3
~~~~~
大觉寺
大觉寺依山而建,坐西朝东,保持了辽代契丹族尊日东向、崇拜太阳的习俗。寺院占地面积为四万平方米。古建筑群落遵循中轴对称的形式分为三路,中路是进行宗教活动的佛殿堂,建筑雄伟古朴,自东向西依次由山门殿、碑亭、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藏经楼、佛塔、龙王堂等组成。北路是僧居用房,包括方丈院、玉兰院和香积厨。南路是清代皇帝的行宫,有雍正皇帝赐名的“四宜堂”(南玉兰院)和乾隆皇帝题名的“憩云轩”两座庭院建筑。院落 自成一体,别具风格,雕梁画栋,古朴雅致。大觉寺的建筑布局严谨规整,为典型的传统汉式寺院布局,建筑虽依山就势逐级升高,却不使总体显露,成功的利用了自然地形,给人以层出不穷,引人入胜之感。
1
石经:全称《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14278块。始刻于隋大业,至明末而止,长达1000余年。是世界上石刻经版收藏量最大,历史最久远,保皴最完整的文化珍品,被誉为“世界之最,北京的敦煌”。
纸经:珍藏22000余卷,有明南藏、明北藏、单刻佛经和藏文经卷等,数量之多为我国各大寺院所罕见,有极其珍贵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
木经:77000多块,是世界上仅存的两部汉文木刻大藏经之一,集佛教传入中国1700年以来译著之大成,有极高的哲学、历史、艺术等价值。
塔群:保存唐辽时期的石、砖塔十余座,风格各异。尤其是北塔风格独特,集楼阁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于一体,是我国唯一一座钟鼓楼式塔。(下图)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
佛教中有四大天王分守四方,各护天下。四大天王在中国佛教中化身为四大金刚,除了担任佛教护法神的职责外,还成为风调雨顺的象征。
卧佛寺的这口古钟,是乾隆元年(1736年)怡亲王诚造八卦铜钟。高1.31米,口径0.88米。它是北京佛寺内保存最完美的一口古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