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钱的小小菊花展 [2020/12]
- 老钱:关于Roof/屋顶 [2024/03]
- 老钱:列宾的画展-莫斯科行5 [2020/12]
- 老钱:到底谁杀害的中国人多? [2021/12]
- 老钱:关于DeepState/深层政府 [2021/02]
- 老钱:美国华人草根MAGA的华丽亮相 [2018/09]
- 老钱:这完全是人祸,这就是屠杀! [2023/08]
- 老钱ZT刘丽明:一部烂尾大剧 [2021/02]
- 老钱:糊涂的华左朋友们应该醒醒了 [2021/03]
- 老钱:命运攸关的幽门螺旋杆菌 [2018/05]
- 老钱:日本印象(一) [2015/04]
- 老钱:钟南山是那家子英雄? [2020/03]
- 老钱:5593页深的沼泽/Swamp [2021/01]
- 老钱:献给“白左”们 - 剥饶毅 [2016/11]
- 老钱:日本印象(二) [2015/04]
- 老钱:山在呼,海在啸 [2021/01]
- 老钱: Kathy Zhu, 真正的勇士! [2018/02]
- 老钱:穆斯林极端主义的新战略? [2018/11]
- 老钱:我们是史无前例的77级! [2017/12]
- 老钱:说说CAA [2017/11]
- 老钱:为Trump竞选纲领再加一条---Law & Order [2020/09]
- 老钱:是可忍,孰不可忍! [2022/08]
- 老钱:为什么有这么多糊涂的海外华人? [2023/06]
- 老钱:华人应该怎样自我定位? [2023/07]
老钱:关于《李政道和秦惠䇹》的前言
“不怕不识人,就怕人比人”。
10/24/25
杨振宁去世了。中文世界谈的沸沸扬扬。
我本不想多话。我只是一介布衣/nobody,人微言轻, who cares。
但是,今天看到了微信里,一位叫“莉莉白大王”的作者写的《李政道和秦惠䇹》,触动了我。所以也来说两句。我Google了,也用AI寻找了。找不到原文。所以,我将之copy在下(见附件1)。加上我的几句 “前言” 。我就代为广而传播。

(秦惠箸-李政道结婚43周年)
虽然,我没有找到“莉莉白大王”的信息,但是,立刻找出了一系列的相关文章,随手掂来,列几个Link如下。
。。。 。。。

(李政道画竹记念秦惠箸)
老话说的好“不怕不识人,就怕人比人”。
与李政道相比,杨振宁,客气一点说,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就是一个变色龙,为了个人私利,不惜出卖灵魂,献媚极权暴君的卑鄙小人!到了晚年了,在民主社会没有创新,失去了学术价值了,没有谁再来恭维,还天天来捧臭脚了。本来这就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很正常。该退休了养老了。只有苟苟营里还有管“老革命”直到进棺材的腐朽特权制度。所以,他们可以互相利用,“焕发青春”,正好叫“臭气相投”。
本来,82/28,还是92/29,虽然有点有碍观瞻,但是愿嫁愿娶,是一男一女之间的个人协定,生活自由。毋用他人置喙。可是,对于镰刀党来说,这一直有一个“光荣传统”,婚姻也是一个工具,也是一种武器,都可以由组织来指派的。只要是于D之大业的有益。我以为,82/28就是“组织安排”的。正是可以用来利用某类人的欲望来引诱他卖身投靠。他也得到了在民主社会里不可能得到一切。他说82/28是“上帝给他的最后的礼物”,其实是“D给他的礼物”。互相利用,卑鄙的交易罢了。
李政道的弟子问他为什么不回国,他说,“不愿给祖国添麻烦” 。
这真叫“不怕不识人,就怕人比人”。。李政道说的“麻烦”,正是杨振宁的“所好”。
杨振宁,在科学上是有巨大贡献,杰出的作为。可是在人品上,真是不敢恭维。
关于他和李政道在学术上的谁的贡献为主的争执,不用我说;有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临终前的道歉,就足以澄清一切迷雾了。
1972年夏,李政道专程前往上海医院探望年逾八旬的杨武之。李政道握住杨武之枯瘦的手问安,杨武之突然睁眼,死死抓住不放,泪流满面。杨武之忍痛、颤抖着说: “政道,对不起……我很清楚振宁和你1962年破裂的经过,振宁对你不起……请你原谅他……” 。因杨武之声音微弱,其夫人,杨振宁母亲罗孟华在一旁复述确认。
有人写了《李政道传》,也有人写了《杨振宁传》。杨振宁对于李政道的说法,凡有分歧之处,无不一一分辨。唯有对其父母的道歉,未至一词。更无道歉。
众所周知,杨振宁曾经是反G的。可是,为了换取退休后,在正常的社会里得不到的荣华富贵,杨振宁对所有的D魔头,甚至包括江青,无一不是歌功颂德。AI如此说:“杨振宁1971年回国受mzd接见,1976年在美国组织纽约悼念毛大会——他的立场早有迹可循” 。
对WG,对8x8大屠杀,无一不是涂脂抹粉,直至赞扬。
对方励之,对魏京生,无一不是竭尽攻击诋毁之能事。(见林培瑞的《方励之: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当诺贝尔和平奖要颁发给魏京生时,他以曾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身份,公然给颁奖委员会写信反对。
当尚在大陆的他的前辈和同辈物理学家,联名写信呼吁D放开“言论管制”,要求“宽松”的时候,他公然驳斥。(见许良英回忆录《六四事件亲历记》和海外华人物理学家访谈。杨振宁1995年用英文写给美国物理学家的信,(见附件2)。其中直接指名道姓地攻击“宽容呼吁书”签名者(包括老友王淦昌)。
他写道:“我认为这封信(宽容呼吁书)是错误的……王淦昌先生签名是‘不恰当的’” 。
杨振宁此举,连老一辈科学家都不放过,只为向北京表忠心。也是为了衷心表达,感谢“D给他的礼物,82/28”。
有点民族主义情结倒也算了。
无疑的,李政道也有很强的民族主义情结。可是,他只做实事,埋头做物理。他没有良知?心中无数?他的导师索星北被迫害致死,那也是诺贝尔奖级别的大师!李政道,不该说的话,一句不说。
“不怕不识人,就怕人比人”。
所以,AI也会调侃地说:“历史会记住:杨振宁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却在道德面前,守住了自己的‘个人对称性’”。
其实应该是“个人的不对称性”。杨振宁七十年代之前是明确“反G”的。为了利益交换,为了报答“D给他的礼物,82/28”,只能不顾“个人的对称性”了。
所以,杨振宁也很坦率,很直白,很自豪地说,
“我很幸运地在每一个选择的关头作了对自己人生最有利的选择。”
以上的所以引用,都可以Google到,或者问AI得到。
附件1
关于李政道和秦惠䇹
莉莉白大王
莉莉白大王2025/10/1 1451
因为杨振宁和翁帆这档子事,难免会去关注一下他的伙伴对头冤家李政道,结果被李政道夫人秦惠䇹感动。
秦惠䇹女士年轻时能去美国生活留学,出身当然非富即贵,她的家庭来自江苏无锡的名门望族,父亲是国画家和古董收藏家秦以钧。
秦以钧毕业于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也就是交通大学的前身。1926年,秦将北京的房产捐给母校,并用此项资金援建交大工业馆,现为交大徐汇校区的工程馆,
秦惠䇹在美国读书期间,陪女伴去芝加哥过圣诞,替兄弟来接妹妹的李政道,对她一见钟情,苦苦追求,最终赢得佳人芳心。秦女士婚后按照那会社会的惯性,放弃学业回归了家庭。
1972年李政道夫妇回国访问后,李政道忧心国内科研基础之差,痛心国内与世界科研的差距,不仅亲自给国内青年学者补课,还多方奔走筹谋,最终在1979年提出“中美联合招考研究生”(CUSPEA)计划。
这个项目是李政道利用自身在美国学界的声望和影响力,促成美国数十所顶级高校招考中国优秀大学生攻读物理学学位。通过这个考试的中国留学生, 学费生活费都由校方奖学金提供,或者李政道帮忙筹措。
这个项目实施了十余年,每年输送约一百余名留学生赴美。李政道曾估算,CUSPEA的工作每年占用了他约1/3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学生们能顺利在美学习生活,也为了减轻李政道的负担,秦惠䇹主动包揽下计划实施期间的繁杂事务,呕心沥血,全力以赴。
夫妻俩的家成了海外接待站。无论留学生或者中国学者是找上门来,还是打电话求助,或是写信咨询,秦惠箬都会认真对待、处理。
秦惠䇹亲自负责与美国大学联系、给中国学生复信、提供指导与建议,乃至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每年仅投寄邮件就近千封,从书写信件、贴邮票到投寄等,她都亲自动手。这些信件把附近的邮筒全部塞满,遭到了邮政局的诉苦后,李政道夫妇不得不跑去更远社区的邮筒投递。
CUSPEA十余年里一共送出去900余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成为了学界商界精英,比如豆瓣网创始人阿北就是通过这个项目赴美留学。CUSPEA的成功,也直接促成了生物和化学领域的跟进,仿照这一模式开展了 CUSBEA和CUSCHEA项目。
而最让人敬佩的是,一手促成并落实了这个大项目的李政道夫妇,他们却只办事不拉帮结派不出风头。李政道很少主动和这些学生保持联系,他的帮助是一种纯粹的师长责任感和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秦惠箸也一直关怀着中国大学生科研教育,她的女性身份让她尤其关注女大学生的科研成长。1996年秦发现自己罹患肺癌后,病中和丈夫建议,在她去世后把私人积蓄捐赠出来,建立奖学金,支持中国青年学子,尤其是女孩子,尽早接触科研,而且接受资助的学生中必须有一半以上是女生。
秦女士去世之后,为了实现她的遗愿,李政道亲自谋划“秦惠箸李政道基金”方案,1998年回到中国落地实现,迄今已有数千名学生受益。为了表达对妻子的尊敬和爱,李政道在“箬政基金”是把秦女士名字排在了首位。李政道和妻子感情深刻,秦女士1996年去世后,很多人为李政道拉媒,都被他一一拒绝。李政道余生二十八年独身,暮年住在旧金山儿孙附近,日常除了重读自己年轻时候的论文和解物理题以作消遣,就是去金门大桥附近海边散步,他于2024年去世,和妻子合葬于苏州。

(秦惠箸-李政道基金签字仪式)
附件2
杨振宁给美国物理协会的信
Letter from C. N. Yang to [APS Contact], dated 1995
Dear [Recipient],
I have read the "Plea for Tolerance" letter circulated among physicists. I believe this letter is misguided and inappropriate. It interferes with China's internal affairs and could harm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in our homeland.
In particular, Mr. Wang Ganchang's signature is regrettable and ill-advised. As a senior scientist who contributed immensely to China's nuclear program, his endorsement of such a document does not serve the long-term interests of Chinese physics or the nation.
We must prioritiz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for scientific advancement. I urge you to reconsider supporting or distributing this plea.
Sincerely, C. N. Yang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全文到此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