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结篇:棉花的大学碎片系列(六):我考研的那些日子 [2014/04]
- 九爷(四五)三爷爷,媳妇和房子 [2015/01]
- 九爷(二三)可怜孩子和勤快孩子 [2015/01]
- 棉花的大学碎片系列(一):大学的小学同学 [2014/03]
- 棉花的大学碎片系列(前言):大学之前(之一) [2014/03]
- 九爷(六和后记)心中有图和圣地 [2015/01]
- 九爷 [2015/12]
- 棉花的大学碎片系列(四):我们当年一起唱过的歌 [2014/03]
- 棉花的大学碎片系列(前言):大学之前(二) [2014/03]
- 棉花的大学碎片系列(五):我的学生干事生涯 [2014/04]
- 棉花的大学碎片系列(三):我的旧六舍 [2014/03]
- 棉花的大学碎片系列(二):同班七年的大学同学 [2014/03]
- 棉花的大学碎片系列(三):我的旧六舍 [2014/03]
棉花的大学碎片系列(前言):大学之前(二)
北关西的老村长是一个本家大伯,木匠出身,不识字,但,用个现在流行的词,就是情商特高,据老人们说,他当上村长是因为他给当时公社的主要领导一人免费打了套家具。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上半期是村子的鼎盛时期。村长尤其重视教育,首先在八十年代初就盖了五幢二层砖瓦小楼,作为村办小学和联中的教室,这在当年那是相当牛的。然后合并了北关东小学,(当然了,有北关西村,就有北关东村哈),村里的小学和中学就有了今天的名字,北关小学和北关联中。说来奇怪,当时县城里还木有公办小学和初中,(实验小学和机关联中那是在棉花上大学以后的事了)因为就在城里,所以当时机关上的孩子也争着上北关的学校,没过几年,北关小学和初中就成了县里最好的学校。村长大伯也利用学校结交县里各个部门和发展了各层关系。村里的孩子上学全部免费,这时棉花就以村里的孩子身份享受着义务教育。
棉花家到小学和初中的直线距离不超过50米,走路用不了五分钟。出了学校大门,穿过马路,过了城关公社政府和黄金公司,路左边是十六中,是普通高中。再往前走,右边就是一中了。一中是县里唯一的重点高中,要想上大学,那上一中是必须的。全县进行统一的初升高考试,一年招大概三百个孩子,然后每年有不到二百个会考上大学,也就是说,在当年,全县一年也只有这么多孩子上大学,这竞争那是相当残酷的。(棉花没考上一中,是老爸走后门送进的,俺们那叫编外生,这个可以再单独挖个坑)
棉花就在这不到一里地的路上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棉花和老婆也给娃儿们也创造了同样的上学条件,初中和高中离家走路五分钟,而且都是最好的公立学校,高中最新的排名是全美前五了。写到这,棉花也弱弱的得意一下哈。
那有客官会问,这些陈艺麻烂古子跟大学有啥子关系吗?棉花,你娃别紧倒怱悠,赶紧上酸菜哈。(唉,摆龙门阵就是要先扯远再拉近塞)有关系,还真的有关系!你们有木有想到棉花会有一个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一个学校,而且也是从北关西村出来的兄弟?
想知详情,请听下回分解。 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 mso-para-margin-top:0in; mso-para-margin-right:0in;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in; line-height:115%;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