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测十九大的政治局常委名单(最新2017年7月) [2015/02]
- 传说华山景点杀游客 以赚取捞尸费 [2021/07]
- 孙政才落马,可能是抓出温家宝的先期准备 [2017/07]
- 习近平阉割周强,胡春华入常可能变为零 [2017/09]
- 习近平反腐就是要打破垂帘听政 [2015/01]
- 令完成绝密曝光将毁中共现体制并引发大灾难 [2015/08]
- 推特流传中共政变 可能性有多大? [2018/07]
- 20大常委新方案 江曾习团派一个不能少 [2022/05]
- 习近平“禅让”李克强 似乎不是空穴来风 [2022/05]
- 李克强凸显成熟理智 [2018/07]
- 王岐山做江派新掌门,成为中共权力巨兽 [2018/03]
- 江泽民露面为挺习近平 说明习处境不妙 [2017/12]
- 习近平将被迫做第二个胡锦涛 [2015/06]
- 习近平口误 因为没有令计划这样的贴心大秘 [2016/09]
- 习大为何不动用国家力量,出手相救被捕中国教授? [2015/05]
- 面对波澜壮阔的民主大潮,王岐山胆怯了? [2017/10]
- 蔡英文当选将为习近平开创宏伟大业搭建舞台 [2016/01]
- 驾车美南两千里 从Arizona到Georgia [2016/02]
- 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 赞dwqdaniel网友 [2014/12]
- 七律 新韵 ---- 和老叶子任飘零 《步韵和法道济【七律】竹怨》 [2015/03]
- 瘦笔无言,衔一缕青丝入眠 [2015/05]
- 少年夫妻老来伴 [2015/04]
(ZT 来源:零钱袋财经资讯 )
最近房价暴涨,有人欢喜、有人恐慌,也有人质疑,难道政府就打算这么一直下去吗?其实政府也不是傻子,大把大把的流动资金投向房产,实业怎么办,没有实业,就业怎么办,没有就业,这么多人无事可干也是很危险的。实业是一定要救的,但是有个先来后到,先帮地方政府过了难关,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再帮人民币顺利走出去,扶好人民币国际化这一步,既然大家都知道房地产市场是国家放水放出来的,难道关掉这个水很难吗?为什么还不关,这不是还没装满吗?
不用怀疑上层的智商,从数月前权威人士的隔空喊话,到如今官媒不咸不淡的敲打,都说明上层精英很清楚这种缺乏基本面支撑的非理性的上涨所蕴藏的风险,但他们仍然选择支持泡沫。
原因无它,两害相权取其轻,对于上层来说,眼下最大的风险不是房地产泡沫破裂,毕竟房地产泡沫破裂最大的受害者只是高位抢房入市的少部分人。最大的风险是国民的帐户上有太多可以动用的人民币,而国内的经济低迷加货币超发,如果不能营造出一种人民币资产在国内能够保值增值的氛围,国民会都想着换汇避险或者外逃,这种情况一旦发生,除非紧急外汇管制,否则三万多亿的外储几天就会被这些年超发的人民币换光,而外汇管制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是绝对不能承受的风险。
让房价上涨,吸引资本进入,不要换汇外流,其实就是在保汇率。保汇率是目的,支持房价上涨只是手段,当民众感觉只有买房能赚钱,其他干什么都不靠谱,资金必然如洪水一般涌进楼市,一浪接一浪推高房价。当民众把多年的存款和未来的收入都绑定到了那堆钢筋水泥上,也不会有大量的资金来威胁外汇安全了,这也直接降低了外汇贬值的压力。因为海外的人民币总量没有多少,对付这点资金量央行得心应手,但国民手里的人民币如果都跟央行成了对手盘,那周行长就算是三头六臂也玩不起。
锁定的方法无非就是改变上涨趋势,让房价下跌。央行盯着大数据,等存款搬家搬得差不多的时候,收紧货币政策。让房价急跌一波或者先缓跌数月之后再急跌一波,在购买力本来就已经透支的市场高位上,为数不多的尚有财力接盘的买家甚至刚需,马上会选择观望,买盘一夜之间就将消失殆尽,只要房子卖不出去,投资客无法套现,资金就成功锁定了。今年疯抢着入市的买家们,如果是囤房想着两年之后出手套现,大概率会失望,这里面的大部分资金,可能都将成为炮灰,不会有套现的机会,其实经不起推敲。
有3成首付在,有每个月准时的还贷在,银行相信你不会选择断供。这也是为什么不论房价怎么涨,银行都敢借钱给你的原因。断供之后的麻烦,会远远超过你接受买房亏损的麻烦,在欠款还清之前你基本上可以说告别银行服务了,不能有银行卡,不能网上支付,甚至不能有资产,在这个社会我无法想像要怎么生活。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只要不到走投无路的地步,都不会主动选择断供的,这一轮大涨,已经帮助政府消化或者延缓了大量的地方不良债务,本身卖地财政就是无法持续的,房子以高价大量转移到了居民手上,以此为基点征收房产税正是最佳时机。而且房价上涨导致民怨沸腾,正好借房价下跌招揽一下失去的民心,这局棋环环相扣,步步精心。
加入SDR的期限越来越近了,留给人民币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还不买房,国家都要哭了!
粉丝意见:
老曾阿牛:高!实在是高!让房产套住超发的货币而不引发通胀,还稳住了汇率,最后再把房产价格打下去相当于回收超发的货币,还顺应了沸腾的民心!这样的策略谁出的?太厉害了。
否极泰董宝珍:最近研究了银行业各类贷款的坏账率,发现个人贷款是贷款中坏账率较低的,个人房地产贷款在个人贷款中坏账率最低,把房地产企业的库存转到老百姓手里救了房地产商,保护了银行坑了谁?人生是美好的也是残酷的!人生在世到处是坑,只有理性的人能避免无所不在的坑!
链家马红:这手法跟温州帮操盘手法好像啊,拉高,把追涨的散户死死套在上影线上。这一轮上涨,老百姓30年来的定期存款整一步一步变为某些人/企业的活期存款。现在老百姓的定期存款还有多少呢,央妈知道。
前言:本文高屋建瓯,用通俗形象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政府通过提供充足贷款,超高房价,吸引资金进入楼市。减轻人民币贬值压力,然后有计划有预谋地通过降低房价,套牢资金,血洗民间资产的可怕场景,令人不寒而栗。根据测算,中国民间储蓄已超20万亿美元。2015年周小川尝试用股市调出这笔巨款,但功败垂成,此次运作,可能比任何一次劫财行动都要彻底。
最近房价暴涨,有人欢喜、有人恐慌,也有人质疑,难道政府就打算这么一直下去吗?其实政府也不是傻子,大把大把的流动资金投向房产,实业怎么办,没有实业,就业怎么办,没有就业,这么多人无事可干也是很危险的。实业是一定要救的,但是有个先来后到,先帮地方政府过了难关,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再帮人民币顺利走出去,扶好人民币国际化这一步,既然大家都知道房地产市场是国家放水放出来的,难道关掉这个水很难吗?为什么还不关,这不是还没装满吗?
不用怀疑上层的智商,从数月前权威人士的隔空喊话,到如今官媒不咸不淡的敲打,都说明上层精英很清楚这种缺乏基本面支撑的非理性的上涨所蕴藏的风险,但他们仍然选择支持泡沫。
原因无它,两害相权取其轻,对于上层来说,眼下最大的风险不是房地产泡沫破裂,毕竟房地产泡沫破裂最大的受害者只是高位抢房入市的少部分人。最大的风险是国民的帐户上有太多可以动用的人民币,而国内的经济低迷加货币超发,如果不能营造出一种人民币资产在国内能够保值增值的氛围,国民会都想着换汇避险或者外逃,这种情况一旦发生,除非紧急外汇管制,否则三万多亿的外储几天就会被这些年超发的人民币换光,而外汇管制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是绝对不能承受的风险。
让房价上涨,吸引资本进入,不要换汇外流,其实就是在保汇率。保汇率是目的,支持房价上涨只是手段,当民众感觉只有买房能赚钱,其他干什么都不靠谱,资金必然如洪水一般涌进楼市,一浪接一浪推高房价。当民众把多年的存款和未来的收入都绑定到了那堆钢筋水泥上,也不会有大量的资金来威胁外汇安全了,这也直接降低了外汇贬值的压力。因为海外的人民币总量没有多少,对付这点资金量央行得心应手,但国民手里的人民币如果都跟央行成了对手盘,那周行长就算是三头六臂也玩不起。
锁定的方法无非就是改变上涨趋势,让房价下跌。央行盯着大数据,等存款搬家搬得差不多的时候,收紧货币政策。让房价急跌一波或者先缓跌数月之后再急跌一波,在购买力本来就已经透支的市场高位上,为数不多的尚有财力接盘的买家甚至刚需,马上会选择观望,买盘一夜之间就将消失殆尽,只要房子卖不出去,投资客无法套现,资金就成功锁定了。今年疯抢着入市的买家们,如果是囤房想着两年之后出手套现,大概率会失望,这里面的大部分资金,可能都将成为炮灰,不会有套现的机会,其实经不起推敲。
有3成首付在,有每个月准时的还贷在,银行相信你不会选择断供。这也是为什么不论房价怎么涨,银行都敢借钱给你的原因。断供之后的麻烦,会远远超过你接受买房亏损的麻烦,在欠款还清之前你基本上可以说告别银行服务了,不能有银行卡,不能网上支付,甚至不能有资产,在这个社会我无法想像要怎么生活。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只要不到走投无路的地步,都不会主动选择断供的,这一轮大涨,已经帮助政府消化或者延缓了大量的地方不良债务,本身卖地财政就是无法持续的,房子以高价大量转移到了居民手上,以此为基点征收房产税正是最佳时机。而且房价上涨导致民怨沸腾,正好借房价下跌招揽一下失去的民心,这局棋环环相扣,步步精心。
加入SDR的期限越来越近了,留给人民币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还不买房,国家都要哭了!
粉丝意见:
老曾阿牛:高!实在是高!让房产套住超发的货币而不引发通胀,还稳住了汇率,最后再把房产价格打下去相当于回收超发的货币,还顺应了沸腾的民心!这样的策略谁出的?太厉害了。
否极泰董宝珍:最近研究了银行业各类贷款的坏账率,发现个人贷款是贷款中坏账率较低的,个人房地产贷款在个人贷款中坏账率最低,把房地产企业的库存转到老百姓手里救了房地产商,保护了银行坑了谁?人生是美好的也是残酷的!人生在世到处是坑,只有理性的人能避免无所不在的坑!
链家马红:这手法跟温州帮操盘手法好像啊,拉高,把追涨的散户死死套在上影线上。这一轮上涨,老百姓30年来的定期存款整一步一步变为某些人/企业的活期存款。现在老百姓的定期存款还有多少呢,央妈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