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言碎语漫谈王沪宁 [2018/07]
- 孙政才做错了什么? [2017/07]
- 中美会不会在台海“硬对抗”? [2021/03]
- 薄熙来在重庆(1)打黑的由来 [2017/08]
- 中南海野蛮外交导致“一个中国”开始崩盘 [2020/01]
- 金融反腐:红二代与红色贵族的决战 [2017/06]
- 误国误民的中共智库 [2018/07]
- 徐才厚的倒掉意味着,习近平要打仗! [2014/06]
- 中共为什么突然向海外华人宣战? [2020/04]
- 再来闲说王沪宁:是幕府不是帝师 [2018/08]
- 两岸最大的风险是台湾低估了习近平的行动力 [2017/08]
- 习近平为什么要让中国经济“死给你看”? [2020/01]
- 中国股灾:谁在和李克强过不去? [2015/07]
- 中美贸易战:中国已经无法止损 [2020/01]
- 坏事变好事,中南海成功完成反“颜色革命”压力测试 [2020/03]
- 闲谈余茂春:只不过混口饭吃,不算是大汉奸 [2020/08]
- 军国主义才是中共当前的首要风险 [2020/04]
- 六十年一甲子:中共正在重排当年中苏破裂的剧本? [2018/07]
- 中美南海冲突的方式和结局 [2015/05]
- 台湾是美国对付中共的杀手锏 [2020/08]
- 挺川普和反川普的华人都没有弄清楚状况 [2020/11]
- 中美关系恶化的后果是台独趁机得逞 [2020/05]
- 立陶宛逼中共在台湾问题上摊牌 [2021/08]
- 俄乌之战后的台海局势走向 [2022/03]
- 1977-1978:我的高考 [2017/06]
往事杂忆
一、读毛主席的书
“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是雷锋写在笔记本上用来自勉的话。全国人民响应领袖号召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运动以后,“读毛主席的书”相应也就成为全国性的运动。1964年,解放军总政编印《毛主席语录》,把雷锋的这四句话挑出来提供给主持军委工作的林彪,请他据此为《毛主席语录》题词,林彪用毛笔照抄之后,被印在《毛主席语录》的扉页上。随着“红宝书”的广泛流传,林彪的题词广为人知,被误认为是林彪语录,而真正的原创者反而被忘记了。但在当时,林彪不解释,谁也不敢提这事,过后就更没人提及了。
所以,“读毛主席的书”虽然在“文革”中成为一种仪式般的存在,但其实并非始于“文革”,最多只是为“文革”完成了某种铺垫——树立思想权威和精神偶像。
“文革”之初,文化领域砸烂一个旧世界之后,尚未来得及建立一个新世界,全国人民基本上无书可读。教育家们在任何环境下都不忘文化的传承,为了让“复课闹革命”的学生们还能够读书识字,他们的折衷,就是“读毛主席的书”,用毛主席著作当教材。
我当时生活在常住人口不到千人的一个偏僻的煤矿,距最近乡场也有五公里之遥,完全就是被书本遗忘的角落。“文革”开始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正处于学习热情爆表的阶段,书荒是心头之痛,阴差阳错碰上轰轰烈烈的“读毛主席的书”、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运动,军宣队从大山外面用箩筐给我们挑来了毛主席的书,我终于有书可读,如获至宝。我不但通过读毛主席的书识了字,还借机跨入了文史知识的大门,所以我对“读毛主席的书”一直很有感情。
1、老三篇(老五篇)
读毛主席的书,入门必是“老三篇”。
“老三篇”指的是毛泽东的三篇短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
毛泽东的文章很多,系统阐述其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的著作也不少,为什么会将这三篇短文作为代表来全民诵读?这是因为林彪的推动。
林彪这个人对理论没什么兴趣,曾经被毛主席批评“不学马列,不读书,不看报,不看文件”,但是他却推动了“读毛主席的书”这场自军队而始的政治运动。他发起的运动,当然要由他推荐篇目,恰好,由于历史上党内干部文化水平低,各级党校在培训干部时比较注意选择通俗易懂的读物,“老三篇”篇幅短小精干,语言生动活泼,内容又有人物、有故事、有精神,适合作为党校短训班的和文化夜校的政治启蒙教材和文化课本,因此被广泛采用。干部轮训、战士识字,翻来覆去这三篇文章,于是有了“老三篇”的说法。细想起来,其起源多少含有调侃的味道,所以尽管这三篇短文捆绑为一个培训套餐由来已久,但“老三篇”这个说法还是一直上不了台面,在公开场合无人敢提。
林彪历来以语言朴实,善于总结“三字经”著称,是他率先把“老三篇”正式提升为官方说法。“文革”前夕的1966年3月,人民出版社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文章合并为单行本出版,出版社按惯例请林彪写几句话做出版说明,林彪写的是“老三篇,不但战士要学,干部也要学。老三篇,最容易读,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要把老三篇作为座右铭来学,哪一级都要学,学了就要用,搞好思想革命化。”末尾一句“搞好思想革命化”来的突兀,编辑见了这个“出版说明”目瞪口呆,但是也只好照用,于是“老三篇”正式定型正名,注册为官方政治术语。当时著名的作曲家李劫夫还为林彪这一段语录谱了曲,全民传唱。我至今还能完整唱出全曲,可惜五音不全,就不献丑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老三篇”能够成为“毛著”的快餐标配,是有一定道理的。屁民不一定需要高深系统的理论知识,“三观”达标就好。《为人民服务》中的张思德,普通战士,安于平凡岗位,兢兢业业;《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业内专家,技术精良,一丝不苟;《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不畏艰难,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三篇文章,三个人物,三种精神,照学照做,不需要懂太多。林彪是讲究“立竿见影、活学活用”的,“老三篇”刚好合他的胃口。
“老三篇”是我今生通读的第一套成套著作,而且用功颇深,因为当时基本上没有文化生活,所以没事就背“老三篇”玩儿。特别是《为人民服务》,由于这是当年唯一被整篇谱曲的“语录歌”,连背带唱,读得滚瓜烂熟,直至现在仍然倒背如流。《纪念白求恩》使我知道败血症的凶险,是我第一次接触自然科学知识;而《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的注释,是我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知道先秦还有诸子。特别是《为人民服务》注释里面提到的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的追踪阅读,使我读到了“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这样振聋发聩的文字,明白了所谓文人在中国的地位,这也是我后来最终放弃文科的重要原因。
“老三篇”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腾,也为时代留下了烙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老三篇”已经成为一条俗语,用来指代一成不变的程序和套路。比如“他做菜无非就是鱼香肉丝、家常豆腐、炒土豆丝「老三篇」”。
后来随着“读毛主席的书”进一步深入,在毛泽东的暗示下,人民出版社在“老三篇”的基础上增加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反对自由主义》这两篇两文章,合并为单行本出版,时称“老五篇”。《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是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的讲话,虽然题目讲的是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内容却主要是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党指挥枪”这一重大原则的确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文官领军,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这篇文章入选“老五篇”,是为当时推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提供理论基础的。《反对自由主义》里面的自由主义,并不是现在作为政治哲学和经济理论流派的自由主义,而是指的违背党的纪律、宗旨、理想的自由散漫的作风。“老五篇”流行,我已经进初中了,“军管”时期,军宣队最喜欢让我们背《反对自由主义》,以整顿纪律,所以我对《反对自由主义》中列举的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烂熟于胸。后来“三讲”学原著,《反对自由主义》又列入篇目,我张口就来,秀了一把少年时代的记忆,很让同僚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