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言碎语漫谈王沪宁 [2018/07]
- 孙政才做错了什么? [2017/07]
- 中美会不会在台海“硬对抗”? [2021/03]
- 薄熙来在重庆(1)打黑的由来 [2017/08]
- 中南海野蛮外交导致“一个中国”开始崩盘 [2020/01]
- 金融反腐:红二代与红色贵族的决战 [2017/06]
- 误国误民的中共智库 [2018/07]
- 徐才厚的倒掉意味着,习近平要打仗! [2014/06]
- 中共为什么突然向海外华人宣战? [2020/04]
- 再来闲说王沪宁:是幕府不是帝师 [2018/08]
- 两岸最大的风险是台湾低估了习近平的行动力 [2017/08]
- 习近平为什么要让中国经济“死给你看”? [2020/01]
- 中国股灾:谁在和李克强过不去? [2015/07]
- 中美贸易战:中国已经无法止损 [2020/01]
- 坏事变好事,中南海成功完成反“颜色革命”压力测试 [2020/03]
- 闲谈余茂春:只不过混口饭吃,不算是大汉奸 [2020/08]
- 军国主义才是中共当前的首要风险 [2020/04]
- 六十年一甲子:中共正在重排当年中苏破裂的剧本? [2018/07]
- 中美南海冲突的方式和结局 [2015/05]
- 台湾是美国对付中共的杀手锏 [2020/08]
- 挺川普和反川普的华人都没有弄清楚状况 [2020/11]
- 中美关系恶化的后果是台独趁机得逞 [2020/05]
- 立陶宛逼中共在台湾问题上摊牌 [2021/08]
- 俄乌之战后的台海局势走向 [2022/03]
- 1977-1978:我的高考 [2017/06]
毛泽东著作选读
读毛主席的书,当然首先要有书。在“读毛主席的书”成为一项全民运动的年月,中国经济实际上还没有完全从“三年困难时期”恢复过来,经济还比较困难,各项物资也还匮乏,当时虽然《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已经出齐,但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人手一套《毛选》,别说印刷能力,就是纸张也难以保证。而且,《毛选》一至四卷收录的是毛泽东解放前的著作,建国以后的著作还来不及编辑,毛泽东对自己的著作是很珍惜的,经常要根据当前的形势作必要修订,以保证著作中的观点一直正确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仓促编辑出版他建国以后的著作显然又不合适。怎么办呢?到底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为满足广大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迫切需要,中国青年出版社及时组织编辑了《毛泽东著作选读》,作为毛主席著作的普及读本,对象主要是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青年知识分子,在社会上流传不广,所以很多人并无印象,但是这是我最早得到的真正可以称为“毛主席的书”的文集,也是我最早通读的毛泽东文集。
《毛泽东著作选读》分甲种本和乙种本。乙种本篇幅较小,主要读者对象是中学生和青年工人;甲种本块头更大,主要对象是大学生、青年干部和教师。我当时拿到的是1965年的第二版乙种本,书是32开,黄色封面,棕色竖排“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宋体书名,书前插页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红色黑体小字和铜版纸的棕色毛主席标准像,完全的领袖著作范式。
一如《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著作选读》仍然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篇。当时年幼无知,以为这是毛主席的第一篇著作,后来才知道,毛泽东认为,阶级分析方法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他是以这篇文章作为自己真正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以前的文章,包括豪情万丈的“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都只不过是当年做键盘侠时的吐槽文字,自己定义为无政府主义,当然这话后来成为“文革”中红二代红卫兵的口头禅,他老人家嘴上不说,心里肯定是很不以为然的。
《毛泽东著作选读》收录了一些1949年以后的著作,一些重要文章如《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官方正版就收录在《毛泽东著作选读》,所以这本书是《毛泽东选集》的重要补充。尤其重要的是,“文革”的许多理论都只有到《毛泽东著作选读》里面找依据,所以这本书不完全如编者所说是提供给青年的普及读物,某种程度上也是理论界极其权威的引文版本来源。毛泽东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所写的按语,是通过收入《毛泽东著作选读》才被明确为毛主席著作的,其中的名篇如《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生命线》、《谁说鸡毛不能上天》、《介绍一个合作社》等等,是体现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的重要著作,金句迭出,很多“文革”中被广泛引用的语录都出自这些文章。
我那个时候已经有了考据癖,通过《毛泽东著作选读》的注释我知道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这套书,于是千方百计去找来阅读,偶然从一篇文章的按语中读到“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而这篇文章因为没有收入《毛泽东著作选读》,明确作为毛主席语录最早出现在《人民日报》,所以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我当时就根据《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反驳这个说法,让接替“军宣队”的“工宣队”刮目相看。
前面说过,“读毛主席的书”并非始于“文革”,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文革”的先声,是在全民中间树立毛泽东个人权威和个人崇拜的一场运动。《毛泽东著作选读》因为其经济性和普及性,成为在青年中“读毛主席的书”的指定读本。本书一出版,中宣部、教育部就规定大学教材要选读甲种本的篇目,高、初中教材要选读乙种本的篇目,等到我进入初中,《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已经作为教材发放,在早读课“天天读”上天天阅读了。
作为《毛泽东选集》的重要补充,《毛泽东著作选读》在毛主席著作序列中有重要地位,所以改革开放后根据形势需要重新整理出版毛泽东著作的时候,也重新编选了《毛泽东著作选读》,和新版《毛泽东选集》配套出版。新版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不再分甲种本和乙种本,上下共两册,大32开,所收录的文章中有一些是本书首次公开发表,有一定的版本价值。“三讲”学原著的时候,单位各发了一套《毛选》和《选读》,我一直珍藏在办公室的书柜,因为检索、引用主要使用电子书了,所以很少去翻,退休的时候也没有带走,留给单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