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我婆婆 [2015/10]
- 汤姐一家 [2015/10]
- 一张超速罚单 [2014/08]
- 难取难舎 [2016/11]
- 攀登 [2015/10]
- 在美国体验“看病难” [2014/08]
- 到底是谁懒 (回国见闻) [2015/10]
- 面对痴呆症患者的困惑 [2015/04]
- 在英国牛津生活的日子里 (上) [2014/08]
- 我以真诚打动了她 [2015/04]
- 三家中国人 [2014/07]
- 怎样保持文章发表后的格式不变 [2015/04]
-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2015/04]
- 儿子失踪十二天 [2014/07]
- 一个行为怪异的痴呆病人 [2015/10]
- 和Betty 在一起的日子 [2014/07]
- 在美国做志愿者 [2014/08]
- 美国人是怎样对待疾病的 [2016/11]
- 音乐让我更热爱生活 [2015/10]
- 我的美国老板-----琼 (五) [2014/08]
- 我的同事们 [2014/07]
- 魅力诵学苑---光芒四射 [2018/08]
我们的高原生活
上
医院各科室的房子竣工之后,我们像蚂蚁搬家那样,逐渐搬进了的新区,青海幅员辽阔,我们医院的占地面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
青海乌兰风沙大,尽管各个门窗都安有双层玻璃,仍挡不住风沙的侵袭。每天走进宿舍,随手可在任何角落触摸到厚厚的一层沙尘。赶上风沙大的天气出门,能见度不到五米。真可谓: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
我们宿舍距手术室大约有不到200米,走上一个来回,膝盖以下便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尘土。部队发的大头鞋(里面是羊毛)的确功效无比,穿上它们,即保暖又防雨,还可以防止尘沙的侵袭,离开青海之后,我仍对它们“情有独钟”。
青海有2/3的风沙天气,面对风沙的袭击,行走在路上双眼难以睁开,只好半闭半睁地摸索地走路。
家里得知青海的风沙如此肆虐,母亲特地从遥远的内地给我寄来了几副风镜,我留了一副,其他几副送给了战友,其中一副送给了一名平时比较谈得来的男战友。没想到我刚刚开始配戴风镜,被班里的领导发现了,班长即刻找我“谈心”,“艰苦的环境对我们是一种考验,我们的战士都不怕风沙,你是干部,可不能搞特殊啊!听说你还送给了某某一副风镜,要注意影响啊!”“戴风镜也是搞特殊?一副风镜被看成是定情物?”我心里愤愤不平,侧头透过窗户,外面的天色已经渐暗,枯秃的树枝在寒风中剧烈的摇摆着,像疯狂舞动的双臂,诉说着无奈与不是。
从此,那风镜像是被进入误区的风筝,被迫剪断风筝线,抛向天空,远离人们的视野。我又和我的战友们一样,继续面对风沙的袭击,接受 “党的考验”。
青海乌兰的温差大,俗有:“早穿棉,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之说。
由于海拔高,乌兰的白天显得比内地的更长,晚上10点钟了,天依然那么亮,那种感觉仍像在白天一样….。
部队的文化生活可谓贫乏无极,医院虽大,由于刚刚竣工不久,没有礼堂,偶尔看一场电影,还得等到晚上天黑之后,部队电影队的人在我们的“露天电影院”为大家播放。常常是晚间十点有余,操场上仍聚集着等待开演的战友们。
即便是夏天,我们仍需裹上皮大衣,带上部队发给的小马扎,坐在那露天“电影院”等待着那盼望已久的一刻…….。
电影中印象最深的是朝鲜的“卖花姑娘”,战友们的情绪随着电影中故事情节的变化跌宕起伏。看到卖花姑娘因为生活所迫,在街头遭受凌辱的一幕,台下一片哭声…..。
看得最多的是“ 八个样板戏”,那是我们的政治教育课。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我们看了无数次,到后来我是强打精神坐在那里,望着屏幕上的吴琼花那高昂的斗志,心里想着的是“快快结束吧,这没完没了的政治教育。”电影散场,我们直奔宿舍,急切地进入被窝,去享受那瞬间带来的温暖…..。
有时,部队也常常传些趣事来调剂我们贫乏无味的生活。大家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团政委照着文书的手写材料给大家上政治课,他照稿念着“我们铁道兵是一支坚不可摧的队伍,…..同志们要克服艰难万苦,苦干加2 3 干(巧),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任务…”什么? 二十三干?即刻,人们明白了这23 的意思,大家会心地笑着。有时大家见面,还会关切地问下对方:“最近工作的怎样?苦干加23干了吗?”
这些近似笑话的故事没人去考究它的真实性,但对我们平庸无味的生活,却增添了一份乐趣。
在部队期间,我对学习那段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饶有兴趣。当年,所里派了小 W 和小 R 去部队机关学习我军的历史,回来之后,他们成了我们三大战役的讲解员。
那天我们全班人员聚集在手术室的办公室,小W 指着墙上的军事地图,绘声绘色的讲演着三大战役的每个过程。他好像是一个亲临战场的战士,把当年部队怎么进攻,怎么迂回,怎么取得最后胜利统统“摆话”给我们。我们聚精会神地听着、细心地揣摩着、无边地遐想着当年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情景…..无限崇拜者我党我军的英明决策。
我们的业余生活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女兵们常常是聚在一起边织毛衣边聊天,偶尔逛逛大草原。其实那一望无际的草原根本没有像书上描绘得那样富有诗意,令人向往,我们医院的周边是一片不毛之地。
青海的蚊子大而细长(约1公分),咬你一口,带给你的痛痒回味几天。为了躲避蚊子的骚扰,炎热的夏天,我们仍“全副武装”,把自己包的严严实实。即便这样,聪明的蚊子仍能以它们特有的本领获取它们的生存,它们趴在人们的衣裤上,透过衣服,吸取它们的营养,当你发现有一个蹶着屁股的蚊子在吸取你的鲜血,用手狠狠地向它拍去,一只鲜血四溅的蚊子留在你的掌心....。
男战友的业余时间则奔跑在医院的简易篮球场上,喜欢阅读的战友也没书可看。记得我们班的小W 不知从哪借到了一本苏联小说“青年近卫军”,那是一本描写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年轻人热血沸腾,如何参加革命的故事。如果按照现在的评论,那是本再健康不过的书。正当他如饥似渴的阅读着,被我们班的领导发现了,立即被叫去“单个教育”,说这本书的内容不健康…..从此以后,他手里换上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相信那时的他,对马列主义的精髓一定理解得很深、很透……。
我们女兵最大的兴趣是传抄名人名言,余茶饭后,读读念念。那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多少年过去了,我依然保存着当年抄写的名人录,并摆在我家的书架上,偶尔翻翻看看,仍感到意义非凡。
乌兰的阳光充足,日光暴热,当地的老百姓脸颊上有着深深的红晕,这种“红二团”是生活在高原人明显的标志。
那时的我们还年轻,对于这些皮肤上微妙的变化置若罔闻,多少年以后,我们的皮肤和那些没生活在高原的人的皮肤相比有着明显地不同,毕竟,我们受过更多的“阳光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