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的青春(十六)

作者:xihaixiayu  于 2014-7-19 15:4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原创文学|已有1评论

关键词:青春, 上海

                                    在上海进修学习的日子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你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回报 ,你会由衷地感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她不会让你的汗水付诸东流。

       伴随着运气,部队又派我去上海进修学习了,那时的我,感到上帝是多么的宠爱自己。

       去上海学习?   这对于我们这些长年生活在偏僻的高山上的人来说是那么得令人振奋。

      1976年,刚刚进入夏季的尾声,我和外科的一位主治军医Cheng离开了青海高原,坐火车去世界的东方明珠—上海。我们是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的附属医院—长征医院学习。Cheng 主治医是进修胸外手术,我是学习胸外手术的配合,部队各类外伤常见,胸外伤危及生命的可能性最大。

         长征医院坐落在南京路中段,高耸林立的高楼与狭窄的部队营区形成鲜明的对比,走进医院,高高的大楼毫无羞耻的阻挡着阳光对人间的照耀,只有在中午直射时,当你行走在医院的营区,你才能享受到短暂的阳光的温暖。

         医院的大门临街,门前熙熙攘攘……

        我被安置在医院的五人一室的集体宿舍,上下班很方便,安顿下来,我就去报到上班了。

         那是一座新建的医疗大楼,楼内明亮宽敞,设备先进。手术室设在高高的十几层楼上。护士长是上海人 30来岁,普通话里夹杂着上海味,为人温和,她的手下是一批年轻的护士。他们大部分年龄和我相仿,19701971年的兵,个个精明能干,紧张的环境把大家锤炼的走路一路小跑、说话噼里啪啦、话语咄咄逼人。那些医学院实习医生见了手术室的护士格外小心,他们随时都可能会被这些小护士因为无菌操作或其他操作没达到要求而被教训一顿。

        护士长派人带我稍微熟悉了一下环境,就让我“孤军作战”了  。进修生如同在校实习生,活常常是安排得最多的 ,当然,这如同“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实习生希望在更短的时间里,得到更多的实践。

       刚到上海的那些天,无暇顾及上海的繁华和喧闹,只要一有机会,就站在手术台上,说是学胸外手术配合,实际是参与各种不同类型的手术 。有时正准备下班了,又来了急诊手术,我就积极主动的要求继续工作,毕竟,我们肩负着部队交给的学习任务,多一份实践,就多一点经验。

       一次,一名泌尿科专家被长征医院请来做“肾上腺组织血管瘤手术”。那是一位年轻患者,手术的成败决定他的生死存亡。当护士长安排我第二天参与这项手术配合时,我紧张得要死,怕得要命。当天晚上,我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备战”,把手术过程尽最大努力的铭记在心里,第二天,我一大早就来到了手术室,胸有成竹地去迎接挑战。

       这位泌尿科专家走进手术室时戴着口罩,眼睛上架着一副眼镜,透过放大的老花镜,我看到他那双大眼睛既凶又严肃。

        手术开始进行的还顺利,我那紧张的神情得到了缓解。手术做到一半的时候,病人的肾脏血管渗血不止,病人的血压开始下降,这时,手术台下紧张有序地输血输液,并开始运用提升血压的药物。渐渐的,病人的生命体正恢复了正常范围,手术继续进行…….。

        专家那娴熟的技术和认真的态度令我深感敬佩,几个小时以后,“肾上腺血管瘤”成功切除,手术成功了!

        当我们走下手术台摘下口罩那一瞬间,我才发现,这专家的模样并不凶狠,严肃的表情中带点慈祥。他笑着对我说:“刚分来的护士吧!你今天表现不错。

    “谢谢,不过开始我很害怕您。” 我腼腆的回答。

    “是吗?”他哈哈大笑起来,那笑声响亮而爽朗。

       “原来人的性格在生活与工作中的区别居然那么大”   我心里思忖着。

       我脑海里浮现出了几年前在部队时见到的几批医疗队的专家,他们为支援基层部队建设由各大医院派到我们铁道兵师医院和我们一起工作。解放军三0

总院的骨外科主任卢世璧,如今已是享誉国内外的骨、创伤科学的领军人。济南军区八十八医院的骨科主任孙思明,上海二军大医疗队的张队长、何队

长,还有几位想不起名字的医疗队医生。他们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病人温暖亲切,面对眼前的这位专家,我肃然起敬。

 

 

       不管走到哪里,部队的清晨跑步必不可少(我们称早操)。凌晨,当东方天界刚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我们的队伍就踏着露珠出发了。一群年轻

的军人,队伍整齐有序,在指挥官的口令下,脚下像踩着鼓点,铿锵有力地跑在繁华的南京路上,那情景像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路上的行人不时地驻足观

望,作为其中的一员,那感觉像是三军仪仗队在天安门前升国旗表演,神气而自豪。

 

 

       工作了一段时间,环境熟悉了,才有了欣赏大上海的情趣。南京路,淮海路,外滩,以及大街小巷,都有过我的足迹。

       一天,手术室一位和我要好的朋友邀请我一起去一个上海朋友家。巨大的上海,却有着不少生活在里弄的居民,一座狭窄的小阁楼,住着好几户人

家,我们去的这家住在阁楼顶上,狭窄的楼梯只能以排队的形式往上爬行。一家五口人,拥挤在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房间的上边架着一张吊

床,吊床下用花布遮挡的地方放着马桶。他们并没有不开心的样子,我一直纳闷,他们怎么蜗居在这么狭窄的空间,但我却一时找不到答案…..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祖国的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年后再回上海,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老百姓也

都住进了新房,我见到的一位上海司机曾经自豪的宣称:“阿拉在上海有两套住所耶!”那兴奋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铁道兵部队来人了!我们医院的孙玲医生临时来沪学习,她在青海和我同住一宿舍,又是无话不谈的好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俨如一个

熟练的导游,带她逛南京路、淮海路,游上海滩、豫园,大尽地主之谊。我们还一起去了杭州,欣赏美丽的西湖风景,合影留念……

        学习结束要归队了,尽管是从繁华的都市回到空气稀薄的青海高原,但那里有与我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战友,我归心似箭…..

       为了让我的战友品尝上海的小吃,我走街串巷购买食品,还兴趣盎然的买了几袋夹有不同果桨的面包,没想到几天几夜的行程,到了乌兰,当我把旅行袋打开,不禁大失所望,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堆发了霉的面包。我沮丧的将发霉的面包连同我的苦心一同倒进垃圾桶……

      我又开始了那曾经的生活,如同以往一样,工作、学习、下部队……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3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0 回复 rongrongrong 2014-7-22 10:58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2 02:5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