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我婆婆 [2015/10]
- 汤姐一家 [2015/10]
- 一张超速罚单 [2014/08]
- 难取难舎 [2016/11]
- 攀登 [2015/10]
- 在美国体验“看病难” [2014/08]
- 到底是谁懒 (回国见闻) [2015/10]
- 面对痴呆症患者的困惑 [2015/04]
- 在英国牛津生活的日子里 (上) [2014/08]
- 我以真诚打动了她 [2015/04]
- 三家中国人 [2014/07]
- 怎样保持文章发表后的格式不变 [2015/04]
-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2015/04]
- 儿子失踪十二天 [2014/07]
- 一个行为怪异的痴呆病人 [2015/10]
- 和Betty 在一起的日子 [2014/07]
- 在美国做志愿者 [2014/08]
- 美国人是怎样对待疾病的 [2016/11]
- 音乐让我更热爱生活 [2015/10]
- 我的美国老板-----琼 (五) [2014/08]
- 我的同事们 [2014/07]
- 魅力诵学苑---光芒四射 [2018/08]
1991年的10月初,我带着两个儿子(老大5岁,老二4岁)踏上了去英国的路程,去看望在牛津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丈夫。记得我们刚一踏进海关,和远去送我们的亲人招手告别的一瞬间,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就像是一个断了线的风筝,不知会落到那里……。如果不是因为远方还有一位等待全家团聚的亲人,我真想立马打道回府。
我先生和他的朋友驱车从牛津赶来伦敦机场接我们,开车一个多小时到达牛津。
我们住的是离牛津市中心不远的海外留学生公寓,四层楼房的公寓里住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见的更多的是中国人。那时正值香港回归大陆之前,常常遇到香港来的年轻人,他们似乎对他们的未来有些担心,所以提前来到英国,希望能找到一个落脚之地。
一个香港年轻姑娘和我在公用厨房里经常见面,她是个性格开朗又很阳光的女孩,了解她的身世后,对她的变化深感惊奇。她曾经是个被家庭遗弃的女孩,在她情绪低落,对生活感到无限困惑又毫无希望的时候,她参加了教会,成了一名基督教徒,从此以后,她变成了另一个截然不同性格的人,对生活充满希望。那时的我,还没从无产阶级革命思想里解放出来,对眼前的现象似乎有些不解。
公寓的房东每过一段时间都安排一次以某国为主的party,这样一来,大家经常可以品尝到来自不同国家的美味佳肴。印象深的有法国,意大利的和印度的烹饪,印度饭的味道有点像我们蒙古人做的饭的味道(我们部队医院在青海时我下过医疗队,和蒙古人在一起吃过饭)当然,最受欢迎的当是中国的烹饪。
牛津是世界有名的大学城,学院在这个城市占据了很大的区域,学院里有很大的草坪,学生学习的地方特别的安静,走道里随处可见舒适的座椅,教学楼外观上像个城堡,每座楼都有上百年的历史。
牛津雨多,气候湿润,冬天稍冷,但夏天不热。(有点像西雅图的天气)出门时,最好带把雨伞。曾遇到过几次,出门时天气晴朗,刚走不了十分钟,眼看一团云过来,接着就是雨,再走不了多久,雨过天晴,一个小时,你会遇到几种不同的天气。街面行人稀少,我常常带着两个孩子逛街,又常常感到我们是为数不多的行人。我们走路30分钟就可以到市中心了,走到那里,你才感到这古老的城市是如此繁华。不过,开车的人并不方便,从停车场到市中心还得走上十来分钟。
孩子到牛津不久就上学前班了,大儿子还乖,尽管刚开始听不懂英语,但不闹着回家,上课时常常在一边自己玩,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老师就像阿姨一样带着孩子玩,同时再传授一些知识给孩子。老二可麻烦了,一进教室就开始哭,并不让我离开,老师只好要求家长陪着,这下可难为我了,因为听不懂英语,坐到那里非常难堪,只感到“度日如年”。几天尴尬的日子后,我终于对小儿子发火了。我把他带到一个没人的地方,严厉的教训他,不许再哭,不许再闹,也不可以让妈妈呆在学校陪着,必须进教室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要听老师的话。可没想到,打那以后,他再也不缠着我了,老师后来告诉我,他在班里表现很好,还成了班里的小明星,并参加了圣诞节庆祝表演,当了一名主角。
还有一件事,两个孩子至今记忆犹新,那就是他们每天吃饭前,老师都带他们一起向上帝祈祷。
西方的圣诞节是令人难忘的。刚到英国的第一个圣诞节,我们去教堂“看热闹”,教堂里座无虚席,这种场面在国内历来没见过。那些虔诚的基督教徒在认真聆听牧师的讲话,牧师在传授上帝的圣旨,尤其那管风琴声,那么悦耳动听,在那种隆重和壮观的场合,自己的情绪也被感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