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我婆婆 [2015/10]
- 汤姐一家 [2015/10]
- 一张超速罚单 [2014/08]
- 难取难舎 [2016/11]
- 攀登 [2015/10]
- 在美国体验“看病难” [2014/08]
- 到底是谁懒 (回国见闻) [2015/10]
- 面对痴呆症患者的困惑 [2015/04]
- 在英国牛津生活的日子里 (上) [2014/08]
- 我以真诚打动了她 [2015/04]
- 三家中国人 [2014/07]
- 怎样保持文章发表后的格式不变 [2015/04]
-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2015/04]
- 儿子失踪十二天 [2014/07]
- 一个行为怪异的痴呆病人 [2015/10]
- 和Betty 在一起的日子 [2014/07]
- 在美国做志愿者 [2014/08]
- 美国人是怎样对待疾病的 [2016/11]
- 音乐让我更热爱生活 [2015/10]
- 我的美国老板-----琼 (五) [2014/08]
- 我的同事们 [2014/07]
- 魅力诵学苑---光芒四射 [2018/08]
当把孩子们安顿下来之后,自己也有了学习英语和挣钱的欲望。
学英语的地方不难找到,有教堂办的,还有社区办的,大部分都是免费。当然,你如果想进大学,就得上可以挣学分又交费的学校。有的教会也免费教英语,并专门有人负责照顾孩子。
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参加了一个家庭英语学习班。教师是一个英国女士,她四十多岁的样子,说话温和,面目慈善。对我们这些年龄参差不齐,经历各有特点,英语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她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她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使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异乡人增强了生活的信心。
学习班是在一个移民到英国的广东人家里。广东女士个子高挑,不到四十的年纪,为人热情诚恳,精练又特别能干。每次我们到她家学习,她都会端茶送水,并做些小糕点供大家品尝。
她丈夫则是一个看上去比她大的多的矮个子男人,他是个中国餐馆的厨师,偶尔在他们家见到他,也很少言谈。他们的女儿当时已经六岁了,仍坐在儿童车里,是个智障儿童, 那样子就像三、四岁发育,需要喂饭,不高兴时她会吼上几声。他们的收入不高,每年都可得到政府的适当的补贴。和她交往了一段时期,才知道当初只图嫁给华侨,却不知道以后的情况那么不尽人意。我们非常同情她的境遇,但也深感无奈。
英语学习班共有六个女同胞,除了一个七十多岁的上海老太太外.其他的都属于陪读或探望亲友的亲属。
上海老人的女儿曾经是上海的一个歌唱家,后来嫁给了一个意大利商人,又随丈夫和两个孩子一同移居英国。老人家是个退休教师,来到牛津后和女儿一家住在一起。
在英国,老人的日子过得并不开心。女儿没有经济大权,女婿对老人也不尊重,老人曾想去做清洁工,在大家的劝说下,她终于放弃了这个念头。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提起家里不顺心的事,老人时常伤心落泪。我们这个学习班,像是一个温暖的家园,让老人感到无比的温馨。
在家庭英语学习班学习期间,我结识了一个杭州女士,她三十岁左右,丈夫是从国内来的访问学者,为了合家团聚,她放弃了服装设计师的工作,来到牛津,她的服装设计曾经在杭州获得头等奖。她有一个和我二儿子年龄相仿的男孩,她经常带儿子到我们家玩,小家伙一到我们家那个开心哪!三个小伙伴高兴地又蹦又跳,拿着玩具枪,你追我赶.....。
有一次,我们把三个孩子带上,一同去附近的一个语言学校上课,孩子放在教室旁边的一个房子,那里有玩具。当我们正在聚精会神地上课,有人喊我们过去,你猜怎么了?三个小子上桌子,爬凳子,玩得可开心了。国外的孩子没这么玩的,我们只好提前下课。只怪我们俩的学习心切,只要有上课的地方,我们都想去听。
中国人到国外,都不想错过挣钱的机会,但我们家却不是这样,我先生希望我在家带孩子,他好安心作科研。我是个职业女性,突然在家做起家庭妇女,我适应不了。出国之前我是一个有二十年军令的部队干部,工作环境舒适,生活待遇优厚。到了国外,我成了一位整天围着锅台转陪着孩子玩儿的全职太太,我不情愿并有一种失落感。看到大部分留学生的太太们都在打工,我也“蠢蠢欲动”,经过几次和丈夫“谈判”,他终于同意我每周三次每晚作两个小时的工,这下好了,我不仅仅挣了点英镑,还有了我的社会生活,心情也逐渐好起来。
我的工作是和另外五个国内来的女同胞为一个学院的学生供应晚餐,一共上两道盘子,第一道是正餐,第二道是甜食,在这之前把冰水摆上,学生来进餐之前,是我们“侃大山“的时候。有句俗话:三个婆娘一台戏,我们可是六个婆娘啊,六个人来自六个不同的地方,想想该多热闹吧!这每天短暂的开心的聚会,为我们的海外生活增添了无穷的色彩。
在牛津的这段日子,也是我先生事业上如鱼得水的时间。国外的工作环境优越,设备先进,为他的科学研究实验提供了条件,他热爱他的事业,工作不分昼夜,勇于钻研,在英国的近两年时间,其科研成果显著,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1992年的四月,他接受了美国凤凰城一家科学研究中心提供的工作机会,于同年四月下旬,我们一家四口一同前往美国。
值得一提的是,离开牛津之前,我们全家去了伦敦,巴黎游玩,所用的费用正是我在学院打工时挣的英镑。每每想起这些,我心中就有一种无比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