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与孝经

作者:尹胜  于 2015-3-27 08:3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文论|通用分类:热点杂谈|已有5评论


 

王道在我理解应是王权之道,在古时王虽也做大讲,但在《列子》之中已有大道之说,而王道初见于孟子,所以其大之意,并不成立。《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这里的阴阳之道其实就是大道,说的是我们观察宇宙万物的两极现象与规律:虚实,黑白、男女、长短、昼夜……我们原本所说的道就是规律或法则,而将王与道合并就成了王道,这确也同了天子的意思。汉语文化原本为天道信仰,王将天据为己有就成了天子,那道本是天道之大而广的自然法则,因为王权强悍故“道”为此也顺了王心,成了王道。《诗经》歌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按这种逻辑,天下之道莫非王道了。以王权代替了天权,所以王道也代替了大道,对于中国后来的法也没有了正义和终极意义的自然法,只因为我们仅有的是王法。所以,我看到现实社会谈依法治国或者大谈法律,我都不以为然予以耻笑,脱离了真理与正义的法律,那还是法律吗?或许是,但那仅是王法,而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宪法。

 

在以王这一绝对权力派生出来的文化,几乎都是为王而服务的,因为王就是真理,就是信仰的天,也就是说君主或领袖就是真理或是信仰本身。在这种以王权专制为信仰的背景下,于是才有了统治万民的种种文化的诞生。就说出世的道家吧,老子《道德经》其目的并非仅止于揭示天道自然之规律,把辩认宇宙真理做为自己的目标,而其终极目的依旧还是为了郅治,这其实还是王道之言,只是与儒家方法和思路不同罢了,所以没有获得王的青睐。这正是汉语文化的悲哀之处,其天道信仰举世无双,而在周朝却被王权取代,而到秦朝便被彻底废弃。没有了天道如希腊神话没有了宙斯,亦如基督教没有了耶稣一样。没有了天,我们就没有至高无上的信仰,没有了至高无上的信仰,也就丧失了无形广大的道。相信到这里,已经足以说明汉语文化为什么在先秦几乎主导和影响整个亚洲,而后就慢慢式微的原因了吧,到目前就剩下一堆旧书和一群愚蠢麻木的国人,别的几乎都是西方的文明。

 

汉语文化脱离天道信仰之后,进入信仰王道,围绕王道展开的便是诸子,诸子又以儒家之中庸最受王道宠幸,所以在汉代才能独尊而黜百家之言。儒家除了《论语》的理论纲领,统治臣民最有效的莫过于融汇了法家思想的三纲五常,后来又有汉代董仲舒提出“贵阳贱阴”的思想,形成了严苛的宗法思想:忠君、尊卑、贞洁、孝廉的宗法文化体系和道德观念。这些我在《写作动机与思想存在》、《文化与信仰,中国民主之路》诸文里都有提及。《论语·季氏》之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这里的大人就是王权,到底是什么样的叫圣人就没有定义了。此三畏在我看来,是极其可笑的。畏天命理所当然,但不尽然,天是我们的信仰,其不加害万物而善予万物,我们不仅仅要敬畏天,还要感恩天,爱戴天,拷问天,祭拜天…..为何单单只是畏惧?吓唬人耶!其实就是借天权而固王权罢了。固了王权而又怕王权,或许圣人言在此就被赋予了对天的解释权,能解释天意的就是圣人,可以与天齐,亦可与王齐。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这哪是哲理和道理?恰如一个利益集团的合约——王权和圣人合谋了天意,共蕵万民供养罢了。

 

这里不谈论语的诸多荒谬之处,就是谈《孝经》一例。《孝经》作者无可考,而秦汉的断代我倒是相信的。因为汉代社会制度就有推举孝廉的政策。在汉代文化知识被世族阶层所垄断的年代,推举孝廉不过是一个平息民怨的伎俩、法子,大体上就是一个区域,有听话和孝顺的孩子,便可以入仕,其实是为了塑造顺民的典型,这和雷锋、张海迪差不多,并非就是为了孝的本意,而是统治的一种手段。记得明代文人金圣叹对于孝廉的评注:“有意寻欢,无意得子”。看似讲了个黄段子,实则说的是客观事理。哪个男女上床作乐时会想:“这次我要弄个孩子出来?”孩子何时孕育,是男是女,身高相貌,智商才情,这都是父母做不了主的,那是谁做主呢?我们说是天意,天在做主。既然是天做主的,“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终也是自然的结果,父母恰似孩子的载体,孩子仅是父母性事的附属品而已,这仅是上天繁衍物种巧妙的设置与安排罢了。

 

我今天不谈《孝经》具体内容,只讲其产生和传承的逻辑。关于孝这一概念,既然在秦汉就有,那么一定是传承下来的。现实中我们的父母也要求孩子要孝顺,耳提面命,生怕孩子不记得。但孝的受益者是谁呢?当然孩子对自己好、对朋友好、对陌生人好都不是孝,只有对自己的长辈好,那才是孝。《说文解字》:“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也就是说,长辈们要孩子孝顺,其实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谋福利。如果没有上一代对下一代强调这个孝,那么这个中国的孝文化早就灭绝了。其实,这就是一代吃一代的文化,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勒索和强求。为了自己的年老无能有个保障,就以孝的名义强加给孩子以责任,美其名曰:孝顺。这是非常荒谬和无耻的。也许有人说,孝顺不一定是物质层面的,只是精神层面的。其实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上天自然给予的,其感情也是自然发生的,你也没见西方人不孝顺自己的父母吧?!如果要说文化,应该讲感恩与爱,感恩与爱是没有既定对象的,是由具体的个体生命由心自然生发的。我们对孩子好,让孩子懂得爱,那么孩子长大了也会爱我们,这就是很自然的感恩和爱。而汉语文化为什么要讲孝呢?而且还将孝入经,成为《孝经》,将孝入道成为孝道。这种从理论上的拔高其原因还是在于天道被王道的取代,孝只不过是王道拿常伦常情来愚弄百姓,从而巩固王道的统治罢了。

 

2015/3/26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7 回复 十路 2015-3-27 12:25
看看能否这样理解孝:因为古代家法比社会法更重要,孝包括了情感方面,与爱是相近的, 也包括了责任, 年轻一代有抚养老年人的责任,所以需要在家法中强调这个孝。 否则老年人无法自理生存,如同对婚姻的双方,对孩子都需要有 commitment,有约束,尽职尽责。能将情感与责任融在一起,变成自然的和主动的行为当然效果更佳, 无爱的责任,或者无行动的爱都不是最佳。 现在的孝已经与以往不同了,更注重的是两者的自然结合,责任方面基本靠社会法律。
2 回复 尹胜 2015-3-27 20:59
十路: 看看能否这样理解孝:因为古代家法比社会法更重要,孝包括了情感方面,与爱是相近的, 也包括了责任, 年轻一代有抚养老年人的责任,所以需要在家法中强调这个孝
我里面说了,我们的文化没有普世意义的爱与感恩,只是血缘后背对长辈的孝顺,并且在汉代就是法律之一,同时也是道德要求。按你的理解,没有史料支撑,我觉得这种认识还是有些牵强吧。
7 回复 十路 2015-3-27 21:21
尹胜: 我里面说了,我们的文化没有普世意义的爱与感恩,只是血缘后背对长辈的孝顺,并且在汉代就是法律之一,同时也是道德要求。按你的理解,没有史料支撑,我觉得这种
大概我的意思讲得不清楚。 不是说后来没有成为法律,是说开始以家法为根源,所以就有孝的要求,不光是情感,也有规矩,可能有些规矩过分了。 这本身是需要的,师尊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些都需要,但是狭隘了,如你所说,缺乏平等意义上的爱就容易让后人成为勉强,仅仅剩下责任的一面效果就不好。 但是反过来,只强调爱的教育是不够的,爱是付出,是包容,是尊重,爱是最高境界, 同时还需要强调责任的部分, 所以我个人认为“孝”的社会教育是对的。 内涵上应该更新,在教育年轻一代孝敬爱护老人的同时也需要教育长辈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让家长对孩子的爱更从尊重的角度努力。家长对孩子孝的教育也取决于方法。对老人的抚养问题是家庭和社会共同合作所承担的责任。
1 回复 人权是非 2015-4-13 23:27
孝可以理解为尊重.
顺就莫名其妙了,是对下一辈不信任的表现.
如果承认人类一代比一代强,那么应该相信 成年后孩子比自己强.再要他们顺从老一代的思想就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了.
5 回复 超越2010 2015-9-19 06:37
世间大恩都无法言谢,回报来自自然的爱心,而不是道德捆绑的孝心.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7 10:2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