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张雪忠对于文化和国民性批判的观点

作者:尹胜  于 2016-12-5 08:3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文论|通用分类:热点杂谈

关键词:知识分子, 国民性, 中国, 文章, 鲁迅


在微信朋友圈里,断断续续读到过一些张雪忠先生的文章,在目前言论空前收紧的氛围中,张雪忠先生敢于率真直言的勇气,我首先应该表达由衷的钦佩!还有他的批判意识保持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良知,还有他理性思辨的方式,都是我所非常欣赏的。然而,在对于某一些具体问题的见解上,我或许并不认同,甚至相左。我认为,原因就在于,概念的不明确,以及逻辑上的不完整。当然我的认识或许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在此提出来,与张雪忠先生商榷,一方面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二来或许还可以丰富读者的视野,假使有幸能够与先生达成共识,对彼此也可以算是一种促进。

今晚有幸读到”思辨突围”微信公众号推发的张雪忠先生的一篇关于《鲁迅、柏杨和龙应台的国民性批判错在哪里?》的谈话文章,张雪忠先生明确表示反对鲁迅、柏杨和龙应台关于国民性的批判,并且说这种批判是文学性的,而且是因为知识的不足与逻辑的错误所导致。当然,他说的很多观点也有我比较认同的,比如鲁迅、柏杨、龙应台,都是文学性的批判,而非哲学性的批判。这也是有史以来,整个中国语境之中所缺失的,少有理性而系统的思辨和理论能力。

整体来说,这篇文章之中,有三个比较大的方面,我觉得非常难以认同,同时也觉得实有必要提出来与先生商榷,同时供大家评判:

 

第一、 关于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的是,文化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它包括了哪些方面?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这是非常有必要去讨论的,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去划分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据我有限的知识,关于文化,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哲学家能赋予其一个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概念。也就是说,文化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难以被规定的一个概念。然而在我们日常语言的运用中,所谓的文化,往往包含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总和。比如西方文化,那是西方社会的总和,中国文化,这是中国社会的总和。这个总和就包括了宗教信仰、精神意志、思想思维、历史传统、科学知识。这是一个惯常的认知,也是被大部分人所经常运用的一个范畴,但是否准确呢,因为没有可以参照的定义,所以也难以判断。 

那么,如果我们把科学、哲学、解构学科下的所有知识体系独立开来,那么文学、美学、也就是艺术也不是文化范畴的,而是解构哲学下的子科目,应是知识范畴的。那么,这个文化也仅只剩下宗教和传统习俗了。而历史也不能算作文化类的,因为历史里包含社会以往的知识,比如政治、哲学、经济学和其他学科。所以这样分类显然是不合理的,在我看来还是惯常运用的社会总和的意思,才更加接近文化的概念。

文化首先是来源于信仰的,也就是说文化是信仰的表现形式,那么张雪忠先生所谓的知识来自哪里呢?在我看,知识恰恰也来自于文化,因为人家有那样的信仰,所以才有那样的思想观念,才有那样的社会体制,才会有那样的创造与发现。发现与创造恰恰就是知识体系的,如果按张雪忠先生所说,对文化的批判只是因为知识的不足和逻辑的错误,那我想追问的是,为什么西方会有那样的知识,会有那样的逻辑呢?这样的知识和逻辑到底是从哪里产生的呢?然而中国或者亚洲社会,为什么就没有这样的知识和这样的逻辑产生呢?我想,这个问题,同样是一个逻辑问题,张雪忠先生或许有他的理解,但是在这篇对话里里,却是无法说通的。

还有,张雪忠先生说自己也没有读过传统文化典籍,也就是说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了解,也谈不上有自己的系统认识,这就是问题的根本。批判传统文化,那是因为真正了解传统文化,至少,从人类现代文明的自由和平等这个普世价值的意义上来说,传统文化上是绝对不具备的,而且是反平等和反自由的。关于传统文化和思想,我看了一些邓晓芒先生的文章,我觉得在某些地方他说得比我透彻和系统。

 

第二、 关于国民性的问题

当然,我并不认可国民性这个说法,因为它并非是一个哲学性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文学性、具有修辞意义的表述。甚至,我也不认可素质论,因为素就是白色、素质就是像白色一样的纯洁和美好。这个词汇本身就是一种专制语境下的产物,为什么白色就是纯粹的?黑色难道就不纯粹吗?这是说不通道理的。然而在我的理解,鲁迅、柏杨和龙应台,他们所批判的国民性,其实是关涉于中国的人性和人格的批判。这个人性和人格问题,在西方很多的伦理学家和哲学家都有过大量的研究与论述,也是一个确切的哲学概念。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伦理学,专门探讨和研究人格与人性的,也没有心理学,所谓的知识体系均是来自于西方文化范畴的。中国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因为哲学的定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是一种涉及普遍事物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同时也是科学产生的母体。中国传统文化有系统科学吗?当然没有,那就说明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更没有神学的存在。

那么,人的人性和人格【国民性,或者素质】是由什么来塑造的呢?张雪忠先生认为仅是知识的缺乏和逻辑的错误。我举个例子,比如德蕾莎修女、诺贝尔、华盛顿、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还有很多收养中国智障儿童那些西方普通民众,这些人并不一定就有非常丰富的知识,有非常清晰的逻辑思维,然而,他们更多的是因为信仰,具备了道德,才成为社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然而这样的人怎么产生的呢?为什么就没在中国人之中产生呢?难道,张雪忠先生还以为中国人和西方人没有差别吗?就拿孔子和苏格拉底去做较理论性的比较,非常明显都不在同一个层面。

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制度又是人所创建的,这个社会是否健康,首先取决于细胞的健康。细胞的健康说的就是人性和人格的质量,人的人格和人性恰恰正是靠文化来塑造的,而文化又是直接来自于其对信仰的呈现或表现。这就是逻辑,我想,张雪忠先生,或许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逻辑。

 

第三、知识是理性思想的结果

在张雪忠先生的文章里,把鲁迅、柏杨和龙应台对中国人格人性问题批判归结于知识的缺乏,这在我看来是实在无法接受的。因为人性人格,包括了良知、善、包容、宽容、爱、平等、自由…….等等,这首先是道德的,而不是知识的。比方一个博士,甚至双博士,他也很可能作恶犯罪,甚至很残酷残忍,这就充分说明,知识并不能替代道德。也就是说,知识、道德都不是万能的,然而都是必须的。所以,就此,鲁迅、柏杨和龙应台对中国人性和文化的批判,除了道德意义上的批判,对人性人格的批判,同时也具备一部分知识性的批判。但他们仅仅只是限于社会和人性现象的批判,而没有能够揭示出现象产生的本质和根源,更没有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但他们对这种人性人格和文化的批判,恰恰是我们进入研究问题症结的基础,同时也才有可能在找到问题根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这一点上说,鲁迅、柏杨和龙应台的存在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也是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同时也是具有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里程碑意义的。

另则,张雪忠先生指出鲁迅、柏杨和龙应台,他们都是文艺性质的表达方式,那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作家,就是搞文学和艺术的,而并不具备哲学家或社会学家类似的,具有紧密联系理性哲学解构之下的其他子科目的特征。发现社会问题,往往敏锐的是艺术家和文学家,但分析社会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更为准确和深入的那则是哲学家,而根本去实现解决社会问题的则是政治家。所以,这是不能苛求的,每一个人都因为不同的天赋,所以就被上天赋予了不同的角色。

关于对张雪忠先生文章的几个问题,我就写到这里,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网友,如果有张雪忠先生微信的,烦请转发给他。总之,我也要非常感谢张雪忠先生,因为他的文章激发了我的思考,并且愿意积极的去做出回应。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张雪忠先生指出批评,如果欠缺尊重的地方,也请张雪忠先生予以原谅、海涵!


尹胜    2016930星期五


【真诚希望那些对我尹胜言论有不同意见的人,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来和我交流探讨,在我的帖子后面骂骂咧咧,冷嘲热讽,或发个豆腐块,意义何在?把你的所思所想,条理清晰的表达出来,有礼有节,我不但会认真回应,你不但显得有足够的教养,而且还可以展示你的学识。】


评论 (0 个评论)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5 20:0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