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改革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才能出世界级科研成果

作者:智园行方  于 2014-10-22 16:3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时论杂谈|通用分类:热点杂谈

     中国2013年公共财政科技支出超过5000亿元,而1978年仅为52亿多元,不到40年,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了近100倍,但中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平均为6.92次,而世界平均值为10.69次,与世界科技强国差距明显,真正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大师级科学家鲜有出现。

  科技投入增加迅速,但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不多,特别是世界级科研成果匮乏,其实是个老问题。而且,不仅仅是科技领域,人文社科领域也存在这个问题。客观而言,科技成果,包括人文社科的学术研究和国际接轨,本身就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也是时间和教育问题。凡事都有个过程,特别是科研,有时候需要时间和基础的积累。而中国改革开放,高等教育和科研恢复正常状态的时间只有30多年,要求中国立马出世界级成果和大师本身就不现实。  

  这么讲并非为中国科研界辩解,只是陈述一个因素。必须承认的是,中国科技投入,特别是财政科技投入如此之大,出不了好的科技成果确实是个问题。其实各国都会通过财政投入到科技研究领域,但投入的效率和方式有所不同,这就是科技体制的差异。而科技体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科研水平的提升。  

  欧美发达国家就不说了,近邻日本、韩国,从科学水平基础上说,若干年前和我们差不多。但这些年,他们的进步有目共睹。譬如日韩在电子信息产业等技术领域的进步,特别是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商业上的成功,实在是令我们汗颜。事实上,他们信息产业也是在政府的扶持,包括大量的财政投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不同的是,基础研究方面,他们的财政科研投入配置方式不是由官员来决定,而是更多靠同行评议;同时产业技术方面的研究,更是引入了市场手段,将创新的主体交给企业。  

  所谓学术的交给学术,市场的交给市场。相较而言,我们的科技投入,很大程度由各级官方机构来主导,行政化、官僚化严重影响了科技资源的分配。譬如最近被取消院士头衔的李宁,作为“学术带头人”,其更像一个科技界的官员,垄断和决定太多的学术资源,最终中饱私囊,但评上院士后却不再有像样的科研成果。  

  值得一说的是,以最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村修二为例。中村修二取得蓝色发光二极管(LED)研究成果的时候,只是在四国岛上的德岛市内一家名为“日亚化学”(NichiaChemicals)的小公司工作。这也提示我们,有必要改进现有的科技体制,即便是财政投入的科技研究资金,也应该通过市场手段,让小微科技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分一杯羹。  

  总而言之,必须改革目前行政化主导的科研体制,引入市场机制,让市场配置科技资源。不仅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还要通过合理的晋升和利益分配机制,激化他们的创造力,让财政科技投入效率更高。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18 08:1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