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以慈善名义做突破慈善的底线事屡禁不绝

作者:智园行方  于 2015-4-3 16:0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时论杂谈|通用分类:热点杂谈


近日,云南“慈善妈妈”王玉琼被举报借慈善名义敛财。报道称,王玉琼因“筹建敬老院”,从政府手中低价拿地60亩;声称壹基金向其捐助1500万,获14年出租车广告收益权。但敬老院至今未开工,有关投资一事目前被壹基金证实造假,王玉琼回应称自己也是被骗。

  当年的助手,今日的仇敌。逻辑上说,身边人倒戈,“杀伤力”不容小觑。也许正是在这个常理常情的基础上,云南“慈善妈妈”事件遭遇了更为汹涌的民意质疑。当事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涉及土地与财务等层面的举报,究竟是虚构的杜撰还是无欺的事实?

也许,有关“慈善妈妈”事件的真相,终究会在追问与求证中水落石出。委屈也好,不堪也罢,再次对民间慈善的规范与监管提出了拷问。因为做了善事,原则是可以稍稍突破的;因为表了善心,底线是可以悄悄降格的。这个想法,看似拒绝了慈善的“洁癖”,却也为包藏祸心的暗度陈仓,打开了“方便之门”。那么,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民间慈善需要锱铢必较吗?

这个问题其实对应着两重现实:一则,对慈善行为动辄追溯动机的诛心之论。你施粥,他说你这是大米吃不完了;你送钱,他说这是来得不干净的资本……捕风捉影,有罪推定。二则,对慈善行为无限宽容。认为只要掏出了真金白银,一切合情合理的追问都要闭嘴。账目不许查询,寻租不许质询……一个荒谬的诘责是:有本事你拿那么多钱来瞧瞧?这两种取向,无非是要告诉我们:慈善要么活在圣洁的真空中等人膜拜,要么低到尘埃下面无视“污垢丛生”。

为何以慈善名义做突破慈善的底线事屡禁不绝?反思之余更应看到体制的缺陷。一个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一个有缺陷的制度能使好人变坏。其实,真正的慈善,总是活在凡尘中,不太抽离、更不低贱,在公序良俗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厘清这个道理,民间慈善才能真正找到向前的路。因为活在人世间,所以有“七情六欲”,所以既能温暖怡人、也能光怪陆离。那么,呵护慈善的姿态,既不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亦不是丧失起码的底线,而应该立好规矩、守好立场,敬畏每份诚信善意,惩戒以善寻租之行。

  先弄懂慈善是什么,然后才有构建理性慈善机制的可能。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5 06:2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