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卡戴珊 – 美国文化的怪象 [2014/12]
- 缅怀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 — 兼忆陈夫人郑士宁女士 [2014/10]
- 旧金山海湾大桥上的“钉子户” [2014/11]
- 从以色列人移民德国谈起 [2014/11]
- 七律 —万圣节有感 [2014/10]
- 贝壳村百日感言 [2014/12]
- 诗人柳亚子 [2014/12]
- 诙谐幽默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 —— 约翰•斯坦贝克 (John Steinbeck) [2014/10]
- 从Pandora 改变语气看美国人的说话艺术 [2014/11]
- 七绝四首 —— 咏春夏秋冬 [2014/10]
- 《西江月》—贪官咏叹调 [2015/01]
- 中秋感怀 [2014/09]
- 《卜算子》- 新年 [2015/01]
- 七律 — 重阳节有感 [2014/10]
- 2014-09-08 [2014/09]
- 古体诗词 - 中华文化的古董 [2014/09]
在中国文学的宝库中, 古诗词一直是我的最爱。 我第一次接触古体诗词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家里有一本书,书名叫“毛主席诗词三十九首”,是红卫兵主沉浮战斗队编辑的。我想一定是我当红卫兵的哥哥姐姐们放在家里的。我立刻对这种语言简洁,读起来由朗朗上口的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虽然弃文从理,但对古诗词的兴趣依然不减。
毫无疑问,喜欢看诗词书画博客的朋友们大多是古体诗词的爱好者。也可以说是古代诗仙诗圣们的 fans. 茶余饭后,一本唐诗宋词在手,读起来朗朗上口,自得其乐。说古代旧体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网友们,包括我自己,会举双手赞成。但我这里要强调是,古体诗词更准确的讲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古董。
我们知道,作为古董,至少具有三个特征: 其一, 数量有限性。古董吗,数量不可能无限多。否则就不成为古董了。 其二,不可再生性。古董的数量是一定的,而且只会越来越少。如果说某类古董的数量今年比去年多了一倍,那么多出的部分一定不是古董,是赝品,或者说是复制品。其三, 易 毁性。一旦古董被损坏,就将永远消失了。我们是没有办法把它再变回来的。
我们称之为文化瑰宝的古体诗正是符合了上述三种特性。我们常说中国古诗词浩如烟海,数不胜数。然而在当今国民生产总值动辄以万亿计的时代,我们祖先留下的古诗词只能说少得可怜了。还有,古诗词的数量也是一首不会增加的。网友可能会问,难道论坛上网友写的那么多的古诗词不算数吗?这里我不无遗憾地说,尽管论坛上的诗词都非常好,但只能说是复制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诗词赖以产生的人文地理环境已不复存在。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而不是唐朝或宋朝。现代人的思想也与古代人迥异。诗词是一种精神产品。如果生产条件没有了,怎么会有产品呢。最后一点,也是本文所要强调的, 就是古诗词会丢失或毁掉。说到这里,也许有的朋友会说这简直是无稽之谈。所有的古诗词都已被印刷成册,丢了一本还有另一本。此外,Cloud 技术的发展, 使得古诗词存在云中了,更无从丢起了。其实我这里所说的丢失或毁掉,是指古诗词在人们心中丢失了,有一天人们不知道古诗词为何物的时候,就可以说古诗词作为古董,已经被毁掉了。事实上,所有古董的价值都存在于人们心中,在于人们对它的认同感。在于人们理解与欣赏古董所凝聚的历史内涵。一件汉代宫廷陶器,在不懂的人看来,只是一件普通的瓦罐,从观赏性,实用性,以及耐久性上,远不如花十块钱在ROSS 店买的好。但是对于懂行的人来说,二者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古诗词作为古董,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有人对我们这辈人说,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会说 absolutely; 我们的下辈可能会说Probably; 再下一辈可能说Maybe, 再下一辈可能说Not sure, 到某辈人时可能说 Who cares or Whatever. 到那时可以说古诗词作为古董已彻底丢失了。
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把中华瑰宝永远传下去呢?答案很简单,也就是网友们正在做的,那就是多写仿古诗词,抛砖引玉,以假引真,使我们的后代们始终保持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只有这样,古体诗词作为中华瑰宝,才能永远熠熠发光。
如果有人问,你认为古诗词的前景如何?我的回答是: Cautiously Optimistic. 有诗为证:
西江月- 逛诗词书画论坛有感
之一
休言李杜名篇,
网友亦非等闲。
电脑屏前敲飞健,
须臾古韵重见。
你细听“雨霖铃”,
我读得“声声慢”。
觅得佳句争相传,
恰如柳词再现。
之二
直抒胸中思绪,
一吐肺腑真言。
吟诗填词效先贤,
毁誉褒贬不管。
常酌句中平仄,
不时引经据点。
中华瑰宝永留传,
吾辈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