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卡戴珊 – 美国文化的怪象 [2014/12]
- 缅怀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 — 兼忆陈夫人郑士宁女士 [2014/10]
- 旧金山海湾大桥上的“钉子户” [2014/11]
- 从以色列人移民德国谈起 [2014/11]
- 七律 —万圣节有感 [2014/10]
- 贝壳村百日感言 [2014/12]
- 诗人柳亚子 [2014/12]
- 诙谐幽默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 —— 约翰•斯坦贝克 (John Steinbeck) [2014/10]
- 从Pandora 改变语气看美国人的说话艺术 [2014/11]
- 七绝四首 —— 咏春夏秋冬 [2014/10]
- 《西江月》—贪官咏叹调 [2015/01]
- 中秋感怀 [2014/09]
- 《卜算子》- 新年 [2015/01]
- 七律 — 重阳节有感 [2014/10]
- 2014-09-08 [2014/09]
- 古体诗词 - 中华文化的古董 [2014/09]
毋庸置疑,犹太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她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每个行业中都有很多杰出的犹太人。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1,300万犹太人,约占全世界人口的0.2%。但获得诺贝尔奖的犹太裔科学家却占20%。在我们所熟悉的有名的犹太人中,首当其冲的要数爱因斯坦了。另外在美国有名的犹太人中,也有很多是我们所熟悉的。象现任美国联储局主席Janet Yellen, 她的前任 Ben Bernanke, 以及再前任 Alan Greenspan, 前纽约市长,Bloomberg 金融服务公司的创始人 Michael Bloomberg,因演电影黑天鹅而获奥斯卡奖的女演员Natalie Portman 等。还有一位可能年龄稍大一点儿的朋友会非常熟悉的名字,那就是当年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做破冰之旅,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然而,就这样一个优秀的民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却屡遭迫害。从古代晚期到早期的中世纪和罗马帝国时期,犹太人就已遭受迫害了。自那时起,迫害犹太人的活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方法从驱逐到种族屠杀。这些国家包括西班牙,俄国,乌克兰,葡萄牙,英国,奥地利,立陶宛,波希米亚,摩拉维亚,法国和德国等70多个国家。这种种族迫害在纳粹德国时期达到高潮,即所谓的最终解决办法。期间6百万犹太人被杀。占当时犹太人口的三分之一强。据统计,从公元250 年到公元1948年的1,700年间,在上述这些国家发生驱逐犹太人的事件多达80次,平均每21年发生一次。有历史学家做过计算,犹太人在罗马帝国时期占当时人口的10%,按此推算,犹太人口应该有2 亿,而不是目前的1,300万。可见犹太民族受迫害之重。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电影《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和《钢琴家》(The Pianist)。这两部电影非常逼真地再现了二战期间,犹太人被屠杀的场景。其情景之惨烈,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是什么原因使得犹太人遭受如此之嫉恨呢?是犹太人经常干一些打家劫舍,深山剪径,挖绝后坟,踹寡妇门,无恶不做的勾当吗?当然不是。同很多人一样,这也是非常使我困惑的问题。为此,有历史学家给出6 种解释。但每一种解释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不足以令人信服。现简介如下:
其一,经济论。“我们恨犹太人是因为他们占有太多的财富和权力”。有人指出,在17 世纪到20世纪这一时期中,波兰和俄国非常穷,犹太人并不富有,但仍然被恨。仇富心理在很多人中或多或少存在,但不至于致其死地而后快。我们过去打土豪分田地也可以说是一种仇富心理的宣泄,但把土豪打倒了,田分了也就完了,并没有将土豪们及其家属全都杀掉。此论不足以成立。
其二,上帝的选民论。“我们恨犹太人是因为他们自傲地宣称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历史学家指出,在19世纪末,在德国的犹太人否定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并和当地人融合,但大屠杀恰恰从那里开始。
其三,替罪羊论。“我们很容易将犹太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从而把社会问题归因为犹太人的过错”。这种理论实际上是将原因与结果弄反了。你一定是先恨某人,然后才找机会把他做为替罪羊,而不是先把他当替罪羊再去恨他。
其四, 杀神论。“我们恨犹太人是因为他们杀了基督”。此论的依据是圣经上的记载。最广为人知的是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其中的犹大被指是出卖基督的叛徒。然而,圣经和其他历史书一样,是人写的。其中夹杂个人的偏见是不可避免的。况且,有很多不信基督教的人也一样恨犹太人。
其五, 另类人论。“我们恨犹太人是因为他们和我们不一样”。在18 世纪末,犹太人就试图同化。但纳粹时期迫害犹太人的理论是:“我们恨你们,并不是因为你们不同,而是因为你们试图想和我们一样,我们不能允许你们的劣种基因来影响我们的雅利安人的血统”。可见此理论也占不住脚。
其六,种族论。“我们恨犹太人是因为他们是劣等民族。这种解释更说不通。回头看本文第一段即知。
如上所述,没有一种解释是令人满意的。有些学者认为反犹太人主义(Anti-Semitism)完全是有驳常理的。一位早期的英国政治家Lioyd George 曾说过:“如果犹太人富有,他们便是窃贼的牺牲品。如果他们贫穷,他们便是被嘲笑的对象。如果他们赞成战争,那是因为他们希望非犹太人互相残杀而从中渔利。如果他们希望和平,那是他们本质上怯懦。如果他们定居于别的国家,他们就会受到迫害和驱逐。如果他们想返回自己的土地,他们又会被阻止而回不成”。总之,用我们的话说就是,犹太人是交了华盖运,总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直至如今,反犹情绪依然象谜一样困扰着很多人。
一天,在Yahoo 网站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一名以色列青年在Facebook 上发了一个启示,号召以色列人移民德国柏林。理由是德国柏林的生活成本比以色列低很多。并附上了一张在超市的购物发票。发票显示,以色列人最爱吃的巧克力布丁只有24 美分一个,而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市(Tel Aviv)却需88 美分。一时间在以色列人中引起轩然大波。有人佩服这位青年的勇气,说他是英雄。也有人骂他是犹太人的败类。这件事重新引起了人们对以色列人向德国移民的关注。
据德国媒体报道,近几年移民德国的以色列人达25,000人,而以色列报纸报道说只接近11,600人。数字尽管不同,趋势是无可争议的。这发生在希特勒大肆屠杀犹太人的仅仅70年之后,不能不令人感到震惊。
但震惊之余,又觉得这位以色列青年做得也没什么错,大屠杀后的70 年中,德国人一直在反思,自责,力争不重蹈历史的覆辙。这也是德国政府给每一个愿意来德国的以色列人大开绿灯的原因。加上生活成本低,工作机会多,同样的劳动付出,会得到比在以色列多的多的回报。为什么不呢?这么一想,也就见怪不怪了。但心里总觉得这位以色列青年什么地方做得有些不妥。
那么这不妥在什么地方呢?终于有一天意识到,这位青年伤害了广大以色列人的感情。
一名叫Nir ivenizki 的以色列青年对记者说,当他告诉他的祖母,说他要移民德国时,这位88 岁的坚韧的老人做的第一件事,是拿出当年她在二战时参加在波兰的反纳粹武装时所用的一把老式手枪。老祖母给他看了这把手枪,对他说:“做你想做的事,但我希望你想好”。Nir ivenizki 亲吻了他的老祖母,毅然决然地移民德国了。
毫无疑问,这位以色列青年深深地伤害了他老祖母的感情。为什么这些以色列青年为了便宜的巧克力布丁而不惜伤害广大以色列人的感情而移民德国呢?我以为这和犹太人凡事都追求最优化有关。即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感情被忽略了。追求最优化好像是扎根于犹太人的血液中了。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犹太人个个都是理财能手,富翁层出不穷的现象。所赚的钱虽然合法,但难免会有伤害别人感情的地方。但试想,连老祖母的感情尚且不顾,何况他人乎?当人们的感情受到伤害,而法律又管不到伤害者的时候,人们的心中便会产生嫉恨。嫉恨总是要有根据的,于是人们便找出种种根据,尽管这些根据往往只不过是谣言。但这无关紧要。于是怪圈产生了。由嫉恨而产生谣言,又由谣言而产生嫉恨,这个怪圈一直重复着以至无穷。这个怪圈重复的结果便是看起来是毫无理由的反犹太主义。
举个例子,我所居住的城市有一所大学,一位犹太裔教授在2007年买了一套新房子,不曾想房产泡沫来临,他的房子和其他广大人民群众的房子一样,市场价值迅速下跌,远低于房屋贷款。正当其他人无计可施,诅咒市场的时候,这位教授高瞻远瞩,率先把房子扔了。从而节省了一大笔钱。因为在房子潜水(under water)的情况下,放弃的越早,节省的越多。其实,就经济实力而言,这位教授完全可以付得起房贷,但他却选择了主动放弃。从法律上讲,这种做法无懈可击。但情理上似乎有些不妥。难免会引起一些正直人们的不屑和反感。
毛主席他老人家曾指出:“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所有的解释都讲不通的时候,换个视角来看问题,或许会给我们以新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