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 《了凡四训》 (7)

作者:清静一然  于 2015-7-16 02:0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关键词:了凡四训

      

袁了凡先生(1533-1606年),本名袁黄,字坤仪,浙江嘉善人(后也居于江苏吴江)。明末举人和进士,作过河北宝坻县知县,后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并任军前赞画(参谋长),和提督李如松入朝对日作战,后罢职归乡嘉善。朝廷追述其征讨日寇功绩,赠封为“尚宝司少卿”官衔。袁黄是明朝重要的思想家,他对文学、禅学、水利、医农、教育、军事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是一位全才,著书三十余部,其中几部收入《四库全书》。作者以其毕生学问和修养,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用自己亲身改造命运的经历,写给儿子这篇家书“戒子文”,改变了传统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观点。曾国藩将该书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胡适称它为研究中国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了凡接着说:譬如,以前喜欢发怒,就应该想到:人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碰到他人短处的地方,按照情理,也应该要原谅他的短处;若是有人不讲道理冒犯了我,那是错在他,与我有什么关系呢?本来就不值得自己发怒的!看到许多人为非作歹,这些人的父母、他的长辈不懂得仁义道德,没有好好的教导他,所以,他才犯过,才做一些违背法纪的事情。我们看到了、听到了,应当原谅他,不能够责怪他。这样,心才平和,心量才大。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凡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这个人绝不是英雄豪杰。圣贤人的学问,绝不会引发一个人自私自利。因此,一个人做事处处不能称心,我们要回过头来反省,我们自己确实道德没有修好,我们的真诚不够,所以,我们的感化达不到。应该都要反过来自我反省检讨。自己有没有对不起他人的地方。怎样修养自己的德行?别人毁谤我,反而成就我磨炼自己,欢欢喜喜地接受别人给我的教训、批评,一丝毫怨恨的心都不起,还有什么怨恨呢?听到别人恶意毁谤我,而能够不生气,尽管坏话说得很厉害,像火光薰天,也不过是空中烧火,虚空中本无物,而火终归要熄灭的。

 

    这一桩事情,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常遇到,我们自己一定要提高警觉,万万不可被境界所转,不然,我们的损失就大了。一次发脾气,不论时间长短,即使是一分钟这么短,我们的心理、生理上的伤害,需要三天的时间才能够恢复平静。诸位想想:如果每天都发一顿脾气,对你的健康损失太大了,这是非常不值得的。所以,如果我们听到别人毁谤自己还会发脾气,甚至极力为自己辩护,这是自寻烦恼。了凡先生在此举了一个比喻,就像春天的蚕吐丝,把自己束缚住一样;作茧自缚,自讨苦吃。所以,生气不但是无益处,并且还是有害的,实在没有这个必要。因此,我们要是希望自己一生生活得幸福美满,你就要记住,如何能在一生当中不发脾气,这是修养功夫到家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种种的过失,种种的恶行,总得要想想道理,把这个道理想通。你只要把道理搞通达、搞明白,过失自然就消失了。这是改过第二个方法,这个方法比前面的殊胜多了。再看了凡先生讲的第三个方法:从心上改过。人的过失太多了,有千万种那么多,都是从心上造出来的。过失不必说是你造作,起心动念就是过失,过失就已经形成。试问问:我们一天当中,从早到晚起了多少个妄念,多少个自私自利的念头,多少个损人利己的念头?这些过失都是你心里在起心动念。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只要自己不起心、不动念,那就叫禅定。所以,心不动,哪里来的过失?凡读书人,贪色、贪名、贪享受,或发脾气,像这样种种的过失,不必要一桩一桩去想,一桩一桩去改,那个多麻烦、多费事!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了。这话说得好!只要我们自己把握住、保持住,“一心为善”。怎样叫为善?念念都为了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利益国家,一心为善。绝不要想利益自己,诸位要知道,如果夹杂着一个念头利益自己,你的善就不纯,善里夹杂着不善,这个道理要懂。自己的心纯善,自己的行为当然纯善,要做到纯善,决定不能有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我们才能够成就。

 

   再看下文,下文从比喻上说:光天化日之下妖怪自然不能存在,这个道理是相同的。了凡先生做出结论:自古以来圣圣相传,这是真传。要知道过失全部是由心造的,因此,也应该从心上来改,这样改才能改得究竟,才能改得彻底。正好像斩除毒树一样,这树有毒,不是个好树,我们要把它连根拔除。从根上把它斩断,不必从枝枝叶叶上下手,寻枝摘叶多麻烦!

 

   因此,改过最上最高的方法,还是修心。修心,可使心立刻清净。因为犯过失,都是心里动念头。能修心,那么念头一动,立刻就觉察到;一觉察到,这个念头就息。第二个念头就是正念,这是最好的方法。假如你做不到,最上的做不到,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次是什么?明理。道理清楚了,道理明白了,自然把恶念、邪思离开了。这个也办不到,办不到,怎么样?那就只好在枝枝叶叶上下功夫,碰到犯过时,用勉强压住的方法,来禁止不犯。虽然是从心上改起,从起心动念处改起,也决定不能疏忽事相上的过失。如果执着在这些事相上,但是不明理,也不懂得从心上去改过,这样改法就很笨拙,不是个聪明办法。所以,改过要有三种心,有三种不同的功夫。

 

   但凡发愿改过,需要有帮助,明处要有真正好朋友,时时刻刻提醒你。暗处要有鬼神替你证明。所以,一定要时时刻刻提醒,昼夜都不能够间断。经过七天、十四天,乃至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如果真的能够锲而不舍,就有感应。我在从前,心里总是不开心,总是郁闷不乐,现在心胸开阔,常常欢喜;从前处事待人接物总觉得自己很糊涂,没有智慧。现在,经过这一段断恶改过,这一段修持之后,觉得自己现在有智慧,处事待人接物不迷惑了,很清楚、很明白;从前事务繁忙,自己感觉很累、很疲倦,提不起精神,处处有障碍。现在,经过这样修持之后,处理这些繁杂事情,觉得一切都很顺利,再烦的事、再忙的事,都感觉有头绪、有条理,轻而易举;冤家对头,在从前看到他,就讨厌他、恨他,总要骂他几句。现在,看到这些冤家对头,不但不会骂他,还跟他行礼,以善心、以礼节来对待。这都是好的吉兆,另外,在梦中,梦到吐出黑色的东西,这是邪念邪思积成的一种秽气,梦里吐了出来;或是梦到古时候的圣贤来提拔我,帮助我,教导我;或是作梦的时候飞了起来,在空中飞行,腾云驾雾;梦到了天宫。这都是非常好的胜事,这些殊胜之事预兆:自己以前的罪业消除了。但是,这些好的现象现前,也不能自以为了不得,自以为比别人高,更不能不再往前进了,这就可惜了。

 

  了凡先生说了上面这一大段之后,下面举古人改过的例子,勉励他的儿子:春秋时代,卫国的贤大夫蘧伯玉改过自新很有效果,在历史上留给后人作典范。这个人也是圣贤之人,二十岁,很年轻,他就知道改过自新、断恶修善的重要,就非常认真努力去做。虽然天天在改,认真努力在改,改了一年,到了二十一岁的时候,觉得过去这一年改得不彻底,改得不究竟。到了二十二岁,再回忆二十一岁时,还像在梦中一般。这样,年复一年,一年一年地逐步改过;到自己五十岁,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过去四十九年所做的,还是错了。古人对于改过的学问讲究就是像这个样的。

 

  我们身为凡夫,过失、恶业太多太多了。就像刺猬这个刺一样,聚集在一起。我们想想过去,常常好像没有觉察到自己有什么过错。这是什么原因?心太粗了。心眼昏聩,见不到自己的过失。但是,一个人的过失,恶业深重的时候,也有证据可以看出来。一定有不好的兆头。我们仔细观察周边那些人物,有时候能发现。这个人没有记性、糊涂、昏庸,跟他说什么事情,很快他就忘掉了;没有事情的时候,没有人招惹的时候,他自生烦恼;怕见正人君子,见到正人君子,自己好像很难为情;听到人家讲正经话不喜欢,很不乐意接受;我们以礼物送给人,他人接受之后不但不感激,还怨恨你;或晚上作恶梦;甚至精神提不起来,语无伦次。像这些都是不好的相。如果我们自己反省,像上面所举的例子,自己有个一条、两条,我们就要警觉到,过失、恶业一定相当严重了。要警觉到,赶快回头,立即奋发,要改过自新,千万不要耽误了自己。第二篇改过之法就到此。

 

   第三篇是积善之方。上一篇讲改过的种种方法,能够把今生的过失改掉,自然好命就不会变成坏命了;但是,还不能把坏命转变成好命。因为,这一生虽然没有犯过失、造罪孽,但前世有没有犯过失、造罪孽,却不知道。若是前世已经犯了,这一世虽然不再犯,但前世所犯的罪过,还是要受报应。那么要怎么样做才能使坏命转成好命呢?这不但要改过,还要积善、积德,才可以把前世所造的罪孽消去。善事积多了,自然能够转坏命成好命,下面就可以证明它的效验!

 

 文字一开端,了凡先生引用《易经》上的两句话,说:凡是过于憨厚、积善的人家,他的后代往往会发达。纵然没有大的发达,也能够保住平安过日子,不至于招惹一些凶灾。这两句话,可以用历史来作证,了凡先生举下面的例子说:从前,颜氏要将他的女儿许配给叔梁纥,就向上一代一代去述说叔梁纥的祖宗,都是积德的。这个人家是积善之家,预料他们家的子孙将来一定有兴旺的。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孔子的外公预料这家里将来一定会兴旺,就把他的女儿许配给叔梁纥,以后就生了孔子。他是怎么看的?他看到孔子的祖先代代都积善,所以,他们家里会出大圣人。这是一桩事情,讲积善的。第二桩,中国人讲孝道,首先要推尊大舜,这个人是尽孝的模范,他以真诚心、爱心奉侍父母兄弟。这是一般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他做到了。所以,孔子称赞他,称赞舜的孝,是不平凡的孝顺,孔子说:像舜这样的大孝,不但祖先要享受他的祭祀,并且他的世世代代子孙可以保住他的福德,不会败落。春秋时代的陈国,就是舜传下来的子孙,足以证明舜的后代兴发得相当长久。这是非常确实的说法啊!

 

  再以过去这些积善之家,你看看他后人的发达,了凡下面举了十个例:第一位杨荣,官做到少师,少师在古代是帝王的老师。帝王老师有太师、少师,大多数少师是太子的老师,皇帝的老师称太师。所以,老师的称呼有太师、太傅、太保。杨少师,建宁人,现在福建建瓯。他们的先祖,世世代代都是以摆渡船为生的,由此可知,生活也过得非常艰苦。遇到长期下雨,河水涨了,淹没了乡村民居,也淹死了很多人,溺死者顺流而下。当然,划船的人很,一般人划着船都去捞取货物,都去捞取财物,不顾淹在水里的人。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专门去救水里漂来的灾民,而财物一件都不捞,乡人都偷笑他们是傻瓜。他们不要财物,完全救人,这是积德。等到杨荣的父亲出生后,家道也渐渐的宽裕了。有一位神仙化作道士的模样,向杨荣的父亲说:你的祖父和父亲,都积了许多阴德,所以,子孙应该发达。有一块风水很好的墓地,可以把你的祖上葬在那地方。杨荣的父亲,就把他的祖父葬在道人指的这个处所,就是现在所说的“白兔坟”。后来,杨荣出世了,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官一直做到三公,少师是属于三公之一。皇帝对他非常感激,追封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与少师一样的官位。子孙贵盛,一直到了明朝的时候,他们家里头还是很多的贤人,代代都有贤人,祖宗之积德。

 

  第二位是现在的浙江宁波,古时候称为鄞县,有一位杨自惩先生。起初在县衙当文书,他心地仁厚,守法公平。当时,这个县官非常严厉方正,有一次偶然打了一个囚犯,这个囚犯被打得遍身流血,县官这个怒还没有消。杨自惩跪在地下帮这个囚犯求情。这个县官就说:本来没有什么不能宽容的,但是这个囚犯,不守法律,违背道理,不能不叫人生气啊!杨自惩一边叩头一边说:“上失其道”,这句话说得很好,很不容易说出来,从这个地方看,他的确是存心仁厚,不怕自己丢掉差事,他讲真话。现在朝廷本身有过失,政治一片黑暗,人民对朝廷信心丧失。百姓犯法,过在哪里?过在没有人教导他。谁负责教导?儒家教学讲,地方的官员,县市长、知县,古时候称“父母官”,你是这个地方人民的父母,你是人民的老师,你是人民的领导,儒家讲“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那个“之”是人民。地方上的首长,你的子弟为非作歹,是你没有把他教好。杨自惩说:你在审问案件,审出了实情,应该替他们伤心,可怜他们不明事理,他真的是做了很多坏事,应该要判重刑,你要怜悯他,不能因为审出了案情,就高兴了,既然欢喜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发火呢?县官也不错,听了杨自惩的话,不再发怒了。杨自惩家里贫寒。他能够帮助穷人,特别是这些囚犯,他有怜悯心,常常帮助他们。人家有一些送礼,来托人情的,他一概不接受,大公无私,凭良心办事,绝不受贿赂。有的时候,囚犯缺乏粮食的时候。他多方想方法来帮助他们,找一些能够行善的人家捐助,来帮这些囚犯,让他们能够吃饱。有一天。新来的囚犯,有几个人没有吃的。他自己家里米也不多,如果把家里的米给了囚犯,自己家里的人就没饭吃。想想囚犯非常可怜,就跟他太太商量,他太太问:“囚犯从哪里来?”,“从杭州来的,一路上忍著饥寒,脸色都很难看,面黄肌瘦。”于是,他把自己家的米分一半给了囚犯,自己家里煮稀饭吃。以后,杨自惩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官做到南北吏部侍郎。侍郎,就是现在的副部长。长孙是做到刑部侍郎,次孙作了四川按察使,也称钦差大臣。在当时都是很有名的贤德大臣。那时有两个名人楚亭、德政,这两个人也是杨自惩的后代。

 

   这是在县衙里一个小文书。由此可知,积功累德,不论我们自己现前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在社会上是什么样的地位,从事什么样的行业,都可以做。机会太多太多了,只要存心利益社会、利益人民,就是积功累德。做好事,不求果报,这个功德就更大;不求果报,必定有更殊胜的果报。积的善大,积的善多,自己本身就感受到果报。像了凡先生就是个例子,与了凡同时代的俞净意先生也是个例子,晚年就享受果报,果报一直绵延到他的子孙,代代不绝。

       

根据净空法师讲解增删选编            

 

               

                      

评论 (0 个评论)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24 07:3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