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T:赖德胜:人工智能是就业“杀手”还是“助手” [2017/05]
- 转:邓小平文革受“迫害”住地曝光 网民表“惊诧”,纷纷求迫害(图) [2017/04]
- 母亲:“没什么事,我就先死了”(建议所有人都看看)! [2018/06]
- 中国高铁负债超5万亿! [2019/05]
- 我为什么不看《人民的名义》 [2017/04]
- 重大发现!中华文明因此推前至9000多年 [2019/10]
- 回国随记4-1:几个小故事 [2016/08]
- 阿里巴巴陷入滑铁卢,并非意外 [2020/12]
- 2017,阿里巴巴将面临崩溃的局面 [2016/11]
- 這是不是真的?牛彈琴說…… [2020/05]
- 中国新(警察法)出台,与西方国家警察法靠近?(转) [2018/12]
- 深度解读国际油价跳水的背后原因 [2014/12]
- 救市第四日 证监会终于酒醒了 [2015/07]
- 评《中越战争的意义之大,很少有人知道 》 [2017/02]
- 加密数字货币取代美元?太做梦了 [2019/08]
- 現在高喊統一是過嘴癮而已 [2020/01]
- 比特币瘪了吧?! [2018/01]
- 中藥治療瘟疫的統計實例 [2020/05]
- 走吧,回家吧,底(低)端的父老乡亲 [2017/11]
- 回国随记2:消失了的童年世界 [2015/12]
- 和平時期美國敢實施反人類的生化攻擊? [2020/02]
- 短评《没有民主和自由 国家强大是人民的灾难》 [2016/11]
- 读尹胜先生《缺乏自由意志与独立思想的中国群体》后留记 [2017/02]
- 郭松民: 朝鲜确实被美国摧毁过 [2017/09]
- 从TikTok案看民主幼稚病 [2024/03]
本篇序言:
上一篇提到,庄子曰:“道在屎尿”,在此不得不多啰嗦几句,以免引起歧义误解。
世人皆厌恶屎尿,为不洁之物,予弃之而后快。殊不知此物道性具足,不差分毫,与人,与天地并无二致。其与它物皆道生生而生,具足道性,洁与不洁,皆人之喜好而定,非其自生,况其更属活人产物,行走坐卧无时无刻不內携之终生!欲一刻绝之不生,小命二刻皆休!你说重不重要?
当然,大谈这个似乎远离了书香哲邸,但亚圣庄子是要问者明白,道并不山高水远,晦涩朦胧,而是身边芝麻事,心内半闪念,无事无处不为道,无物无形离道生,哪关大小,美丑,善恶,香臭,男女,冷热,民主专制,长短,爱恨诸闲事?
本篇作为在下妄谈《道德经》,揣摩圣人之高义的结束篇,奢望涉猎一点“德”之真义,及如何实践圣人教诲的个人观感,不妥之处,敬请鞭伐,绝不敢有反诘仇怨之心。
正文
我们都知道,道德经是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也即上下两篇,但是从文化史和考古史上看,自秦朝时期的焚书之后之后,就存在着哪部在前哪部在后的纠结争论,基本上各有道理。以在下愚见,这种研究争论都是离本逐末的教条学术行为,与本本主义,评职称,显学问,发表考古成果不无助宜,但与老子以文会道友,阐幽发道的宗旨几无相干。
以我的浅见,《道》前《道》后,《德》前《德》后有那么重要吗?道与德其实是一,不是二。道是体,是本,德是用,是显。道不示形,以德通之;徳不孤立,依道育化。故文字前后并不构成异议,并不障碍德道的相得益彰,一以通之。
从根本义上讲,大圣老子以“道”字强以名道之本体,而以“德”强名“道”之变通显化之顺道之用,相得益彰,极变圆融。
德是什么?经上(第38章)讲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下德爲之而有以爲。‘’
经(第51章)又讲:
‘’道生之,德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玄德”即是“上德”。那么,道德经里对德的定义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ang)而不宰”,就是说,万物生于道,但道是恒定不变化的无为之体,不能生长万物,而生长育化万物的是道的‘’用‘’或者说“特性”-可以称名这个用为“德”,“德”与道一样,不是物质实体的可直观触摸的,同样很难直接用言语描述清楚,只能从其作用在万物之上的功用,来表现它,把握它,理解它。“道”生万物之始,‘’德‘’即生起‘’畜‘’养万物的作用。
‘’德‘’就是所以萬物赖之以生长,既生长而又含化,既育而又能够令之成熟,既成熟而又爱养、覆护万物的“自然本性”。且如此生之,生生不已,而不自认为因“我”的作用万物才能有生;如此普遍无余的作为功用,并使之成熟循环无穷尽,却不从来不自恃这是自己的功劳;事实上的万物之生养处,却从不自认为自己是掌握生杀予夺万物的主宰者。所以‘’玄德‘’(上德)就是这种生、育、化万物而一点也不私有的先天本有品行,她大爱无疆到无爱可爱的极致,无私到无私可私的境地。这种‘’德‘’是道的自然而然的作用,不是任何有意识的干涉,赋予而有,是为‘’上德‘’。
这里包含的社会意义是,越是上位者、有能力者、有大学问者,越应该无己、无私,因为他们具有引导社会价值和道德生活的能力,这是道德的体现。观察一个社会风气和制度,基本上只要观察这个社会的最上位者和突出的风云人物,所代表的道德水平,即可知其大概。
所以,以人类思想来理解,上德是道浑然天成的,不需要概念逻辑证明的品行功用,也可以说是自然而发,无主、无意识而发生。这就是我反对那个企图用《道德经》来证明《圣经》的原因。因为这的确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根本不能互证。
上德之人就是圣人,与道合德同,他的言行绝对利人而不私己,上德的(王)社会首领,是以天下众生的休养生息,幸福安康为唯一目标,他们所作所为是大公无私的,奉献而供养天下,却丝毫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认为自己有剥夺众生天然生活的权力 。这是出于天性的德象,而不出于思考抉择后的目的性。
‘’下德‘’就不一样了,下德已经是上德隐匿不显了,才出现的“德”象,为立“德”而行德,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德”是丧失了无为而无不为之真正的“德”之后,追求而生,名形存实质亡,已然不是正“德”。但仍然是德,建功业,显奋斗,为部分民众受益的事业,是为有德,显然不可能德披天下,故此德不是全德,是下德。
实际上,上下德之说还是针对人世间的现象。我在此系列的最初就先表明,老子为了说明“道”的含义,不得不用人间日常生活,特别是当时的社会生活百态,社会结构来比喻阐述,所以关于‘’上下贵贱‘’的说法,是按其时一般人的世俗理念而说,绝不是老子认为统治者贵而民贱,权上而布衣下。凡是把老子道德经,解释为为统治者的统治,提供服务,提供理论道德基础的说法,完全是误解、曲解经义。因为道家的道人,有按道德经修炼的方法,把上下,贵贱,王,臣,车等等一一对应身体内的脏器腑穴,行氣化精,导引经脉,修身养性,铅汞交融,得道升天的修炼法术,就像你去健身房健身一样的真实方法,这和专制,权术,民主有皮毛关系?何况他不是写给国王贵族的,是留书给志同道友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他要写还至于马上进入荒蛮之地再写吧? 为什么不在天子脚下就献殷勤? 所以,切不可以己之小度量测圣人之无量心,也不可以今日之阶级观、实用观,哲学观,批判观,学术观,权钱观,价值观,政治观,历史观,whatever来曲解道德经,道德经所说超越这些世俗的杂术杂说,是为劝诫。
如此,可观现实之德、道的显匿,所谓不道德者,利己而不利人者也;有道德者,能够也愿意利人者也;大道德者,利人而无私者也。岂关财富榜,知名度,学术地位事? 今之日,却有势利者,全力灭道秽德,恨不得世人把道、德忘的干干净净,得以名正言顺地豪取私利。所以各种离经叛道的说法主张横行于世,道德日日衰减,世风哪有不下之理?
老子《道德经》,是东方智慧的大成至圣之说,集中华文化精髓,其里程碑式的高度在中华本土文化中无与伦比,与同时代的《河图》、《洛书》、《易经》构成了宏伟无比的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的中华文明基础体系,后世任何学说典籍,都不可能与之比肩,都是细枝末叶。
正确理解把握《道德经》,是作为中华族人,特别是学人的时代责任,因为中华文化的根,现在已岌岌可危,近百年来的祸乱,造成严重的断代现象,特别是西方文明侵蚀东方文化的今日。
《道德经》失传、被彻底歪解的日子,就是中华文明走入坟墓之时。中华文明的灭绝,人类就会进入不可自抑的极端物质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快车道,其前途路人皆知。
学习 道德经在于识道正己,是内求天地根本之应的心法,得道之一分消息,便识得自然社会一分真实,长养一分德行,人人把己心归一分道心,天下便得十分清净,逍遥。天清地宁在于人心道行多寡,不在于飞天入地的能耐,不在于钞票哗啦哗啦。
道学是出世的学说,但也是入世的指导丛书。出世是因为它直接揭示宇宙万物的本源,似乎和荣华富贵毫无关联,也必须从此入手,才能明白道的真义,但绝不是说必须看破红尘,到终南山,武当隐世修炼,而是您必须有一颗不沾染世俗的心,于一切时,一切事超然洒脱,心不染浊身不离尘,安然就事,上位者不居其功和光同尘,下位者尽责顺道,各得其位,法天地上下自然循环之理,贵无永贵,权无万世,心行无为,身作德范,内道隐谧,外德横溢,如万万灯照万万处,各自光明,相互交融而不滞塞阻碍,相得益彰。世上人人如此,人间岂不是天堂!
此为殊途同归大道德,万途万法尽归宗之义。
请欣赏一位开悟得道 的上人解《道德经》的宗趣、开篇之作。
凡经文圣典,必有总旨,提纲契领。欲得其要诀宗门旨要,必有所放下,依实义求索,不可背斧执刀而来,上来杀刀砍斧,以圣典为朽木,恁大己而小天下也,不足取,所见非道,自作之车而已。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註】此章總言道之體用,及入道工夫也。老氏之學,盡在於此。其五千餘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所言道,乃真常之道。
可道之道,猶言也。意謂真常之道,本無相無名,不可言說。凡可言者,則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無名,今既強名曰道,是則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體也。
然無相無名之道,其體至虛,天地皆從此中變化而出,故為天地之始。斯則無相無名之道體,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萬物盡從天地陰陽造化而生成。此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為萬物之母。此二句,言道之用也。
此下二句,乃入道之工夫。常,猶尋常也。欲,猶要也。老子謂,我尋常日用安心於無,要以觀其道之妙處。我尋常日用安心於有,要以觀其道之徼處。徼,猶邊際也。意謂全虛無之道體,既全成了有名之萬物。是則物物皆道之全體所在,正謂一物一太極。是則只在日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見道之實際,所遇無往而非道之所在。故莊子曰,道在稊稗,道在屎尿。如此深觀,纔見道之妙處。此二觀字最要緊。此兩者同已下,乃釋疑顯妙。
老子因上說觀無觀有,恐學人把有無二字看做兩邊,故釋之曰,此兩者同。意謂我觀無,不是單單觀無。以觀虛無體中,而含有造化生物之妙。我觀有,不是單單觀有。以觀萬物象上,而全是虛無妙道之理。是則有無並觀,同是一體,故曰,此兩者同。恐人又疑兩者既同,如何又立有無之名,故釋之曰,出而異名。意謂虛無道體,既生出有形天地萬物。而有不能生有,必因無以生有。無不自無,因有以顯無。此乃有無相生,故二名不一,故曰,出而異名。至此恐人又疑既是有無對待,則不成一體,如何謂之妙道,故釋之曰,同謂之玄。斯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深觀至此,豈不妙哉。老子又恐學人工夫到此,不能滌除玄覽,故又遣之曰,玄之又玄。意謂雖是有無同觀,若不忘心忘跡,雖妙不妙。殊不知大道體中,不但絕有無之名,抑且離玄妙之跡,故曰,玄之又玄。工夫到此,忘懷泯物,無往而不妙,故曰,眾妙之門。斯乃造道之極也。似此一段工夫,豈可以區區文字者也之乎而盡之哉。此愚所謂須是靜工純熟,方見此中之妙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