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T:赖德胜:人工智能是就业“杀手”还是“助手” [2017/05]
- 转:邓小平文革受“迫害”住地曝光 网民表“惊诧”,纷纷求迫害(图) [2017/04]
- 母亲:“没什么事,我就先死了”(建议所有人都看看)! [2018/06]
- 中国高铁负债超5万亿! [2019/05]
- 我为什么不看《人民的名义》 [2017/04]
- 重大发现!中华文明因此推前至9000多年 [2019/10]
- 回国随记4-1:几个小故事 [2016/08]
- 阿里巴巴陷入滑铁卢,并非意外 [2020/12]
- 2017,阿里巴巴将面临崩溃的局面 [2016/11]
- 這是不是真的?牛彈琴說…… [2020/05]
- 中国新(警察法)出台,与西方国家警察法靠近?(转) [2018/12]
- 深度解读国际油价跳水的背后原因 [2014/12]
- 救市第四日 证监会终于酒醒了 [2015/07]
- 评《中越战争的意义之大,很少有人知道 》 [2017/02]
- 加密数字货币取代美元?太做梦了 [2019/08]
- 萨德实质性部署了,《观察者》又赢了! [2017/04]
- 現在高喊統一是過嘴癮而已 [2020/01]
- 比特币瘪了吧?! [2018/01]
- 中藥治療瘟疫的統計實例 [2020/05]
- 走吧,回家吧,底(低)端的父老乡亲 [2017/11]
- 回国随记2:消失了的童年世界 [2015/12]
- 和平時期美國敢實施反人類的生化攻擊? [2020/02]
- 短评《没有民主和自由 国家强大是人民的灾难》 [2016/11]
- 读尹胜先生《缺乏自由意志与独立思想的中国群体》后留记 [2017/02]
- 郭松民: 朝鲜确实被美国摧毁过 [2017/09]
- 从TikTok案看民主幼稚病 [2024/03]
但是,正如利益集团决定改革方向的理论不完全适应中国国情(林的观点)一样,政治集团决定改革走向的理论也不会是世界普遍的社会规律。
中国改革之路极大的受到政治领袖个人,和一部分具有决定力的政治家群体的影响。现实也证明了这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这在中国无关于喜不喜欢,这是中国文化社会的一种传统,自秦或更早的商周以来,到上世纪初的戊戌变法,从来没有多大变化,除非是被剧烈的社会朝代更替所暂时打断。所以这种现象绝不是当代所特有,而且可以预计,将来的中国仍然会延续这种传统,即使引入西方所谓的民主理念,政经分离,以及多重权力制衡的理念,其实质内涵也不会有本质的变化。这也就是理想化的泛民主主义者无法接受,试图改变,又一再被现实碰撞的晕头转向的根源所在,其主要问题在于,这种以政治为主导的社会管制和变革导化模式,作为社会治理结构基础的民意民情传统观念,在整体上是认同并被自觉接受的,数千年来难以改变,除非发生某种不可逆转的,突发性历史性的断流事件,走到上世纪日本式政治革命之路,但这种可能性近乎于零。
对于这个事实的评价,有许多不同的观点。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对其积极的和消极的意义两方面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其积极意义在于,这种以政治领袖和政治集团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及制度改革,便于集中社会资源,达成预期目标。有利于激进的、短期内迅速的达标,更有利于突破难点和困局。因为政治团体可以运用其绝对的权力,制定变革目的,也采取引导或强制的措施,驱使社会变革的走向。
而消极意义同样显著,第一,社会变革很难形成全面的革新,政治力量很难进行除了经济领域,社会治理方式等之外的政治理念和根本制度的变革。第二,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变革目标和路径的规划,与政治领袖个人,以及政治团体的意志关联度太大,变革的科学性,完整性,条理性,进程的稳定性,和结果受到较大的不确定性影响。
如果进一步深究,这种历史延续下来的社会管理模式,最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政治领袖的智慧,立场,和意志,以及政治团体的统一理想和实践精神。其中他们所持立场,即其理念和实践所代表的利益群体是根本所在。过去被认为是阶级立场,现在表述为代表性问题。
这其实是显而易见的首要问题,并不代表作者有个人的倾向性,竭力回避这个问题的人才往往是特意隐藏倾向性和目地的,因为政治权力是可以而且是必然要选择代表社会中某些利益群体的,选择代表资本的利益,必然广开资本利益渠道,选择基层民众的立场,必定会制定民众利益最大化的制度。这不可能被绕开。
在此之上,公开的研究往往回避一些重要的问题,比如政治集团内部,包括政治领袖与精英政治小团体,以及一般政治家群体之间的矛盾斗争,被扩大化而波及全社会,进而影响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变革的现象,这个在中国也是一种社会传统现象,有时候表现的相当强烈。
西方现代的经济理论,除了"主要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是对发达国家经济现象背后因果机制的总结"(林教授原话)外,其另外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基于西方的哲学观,把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标准化,理想化,特别是独立于政治的特点,而这种研究的方法,经实践证明,是具有重大缺陷的,以至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不断地被更新的学说更替,在实践中也是五花八门,修修补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经济政策比比皆是,有时为了促使某经济学说的实现,甚而采取政治的手段干预。许多西方经济理论在中国失去指导意义,即是有力的证据。
但是,林先生似乎对"主流学术界强调制度变革主要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博弈决定了制度变革的方向。(林语)"这种观点持有相当大的异议。他认为"这种分析框架要么忽略了政治家的影响,要么隐含地认为政治家是利益集团的代表。"
我不能说,林先生单纯的可爱,但是,他否定政治家是利益集团的代表之观点,的确值得商榷。正如上面分析所说,任何政治家都不可能脱离利益关系,都是特定利益群体的代表,毫无例外,否则,这个政治家因何而存在?任何超越个人和群体利益的政治家,在现在的地球上一个也不存在,只是代表多数还是少数,代表哪一阶层的利益的区别罢了。这种基本认识不需要隐含地认为。
西方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的确是有意回避政治家的影响,但是其强调制度变革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各利益集团的博弈事实上决定了制度变革的方向,大体上没错。国际上如此,在中国更是如此。
我不能肯定林先生是有意,还是无意地把中国的政治家群体,独立于利益团体之外,或者他有充分的理由支持他的观点,但是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超越阶层或者说阶级利益的超级政治家。当今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也是广大劳动大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这是写在党章里的,而广大人民群众就是一个基本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的利益是中国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利益,也是中国的前途所在。这是从广义利益集团的含义所说。
即使从狭义的,特指的利益集团概念出发,当代中国的政治家群体中,被驱逐出政治舞台的,还有继续隐藏与既得利益集团勾结的大有人在,他们所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博弈,决定了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变革的走向,如果说还有其它因素,就只能是代表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利益的另一个利益集团。这三种利益集团代表的博弈,最终决定了中国的未来走向。
如果说在改革伊始,政治家并无与既得利益集团结合的条件,走入歧途的话,那么随着经济改革进程中,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固化,部分政治人物丧失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初心,与既得利益集团苟合,攫取社会绝大多数政治经济利益,影响社会制度变革是有目共睹的,这才有了本届政府的铁腕清腐治贪举措行动。
关于政治家,领袖对社会制度变革影响的研究课题,并非创新,这正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课题之一。如果连理论和眼界高度如林先生的,都认为是一种理论方法创新的话,那只能说明政治经济学科在中国被边缘化到微不足道的地位,而政治经济学恰恰是研究制定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出发点。不夸大的讲,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大多数严重困难,都是放弃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去制定制度、目标、路径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