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太长了 (已有 2,900,664 人访问过博主空间)

https://www.backchina.com/u/347638

丹阳读经系列2:《反经》中的大智慧:透过假象看真实

作者:胡子太长了  于 2018-2-21 23:3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友情推送|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5评论

 丹阳时评

【导读】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为《孙子兵法》作注时,曾经讲道:“用兵以持重为贵,盖知彼知己,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此百战百胜之术也。”准确把握敌我双方的情况,是制胜的关键。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了。


“兵者,诡道也”,万不可被敌方的假象所迷惑,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与此同时,优秀的军事人员应当善于制造假象,引诱敌人按我方的战略意图行动。陆逊的“谋羽取荆”、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司马懿的“尸居余气”都因制造假象而获得巨大成功。



 

【反经原典】

 

夫两国治戎,交和而舍,不以冥冥决事,必先探于敌情。故孙子曰:“胜兵先胜而后战。”又曰:“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因形而作胜于众,用兵之要也。

 

若欲先知敌将,当令贱而勇者,将轻锐以当之。观敌之来,一起一坐,其政以理。其追北,佯为不及;其见利,佯为不知。如此者,将必有智,勿与轻战。若其众歡旗乱,其卒自止自行,其兵或纵或横。其追北恐不及,见利恐不得。如此者,将必无谋,虽众可获。

 

故曰: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敌远而挑人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凡军上气浑浑圆长,赤气在其中,或有气如赤杵在黑云中,皆下有伏兵。或两军相当,有赤气在军前后左右者,有伏兵,随气所在防之。或有云绞绞绵绵,此以车骑为伏兵。或云如布席之状,此以步卒为伏兵。或有云如山岳在外,为伏兵,不可不审察也);禽骇者,覆也;尘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远者,薪来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食肉,军无悬[水垂](音唾。一簟之食也。),不及其舍者,穷寇也;淳淳翕翕,徐言入人者,失其众也(此将失其众之意也);数赏者,害也;数罚者,困也;数顾者,失其群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近,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敌来新到,行阵未定,可击也。阵虽定,人马未食,可击也。涉长道,后行未息,可击也。行阪涉险,半隐半出,可击也。涉水半渡,可击也。险道狭路,可击也。旌旗乱动,可击也。阵数动移,可击也。人马数顾,可击也。凡见此者,击之而勿疑。


然兵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故匈奴示弱,汉祖有平城之围;石勒藏锋,王浚有幽州之陷。即其效也,可不慎哉!



 

【译文】


两国发生了战争,双方军队营垒相对峙,此时形势不明,不能随意做出判断,一定要先探清敌人的情况。所以孙子说:“取胜之兵,首先是在刺探军情方面取胜,而后才在战场与敌人交锋。”又说:“认真分析判断,以求明了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仔细观察,以求了解敌人活动的规律。”根据敌情变化灵活运用战法,可以少胜多,这是用兵打仗的要旨。


如果要先了解敌方将领的情况,最好是让军中地位不高而又十分勇敢的人,带领着轻便精锐的人马去观察敌情。观察敌军初来,如果一起一坐,治理得有条有理;如果敌军追逐败退者,假装赶不上;看见财利,假装不知道——这样的部队,它的将领一定非常精明,不可以轻视。如敌军喧哗,旌旗散乱,士卒行动随便,纵横坐卧,在追击败军时,惟恐赶不上,看见财利,惟恐得不到。这样的军队,它的将领一定属于无谋之辈,即使其军人数众多,与之交战,也是可以取胜的。


所以说,敌军近前却很安静,是有险峻的地形可依凭;敌军远道而来向我挑战,是企图引诱我军前行;树丛摇动得面积大,敌军来的多;草丛中多处设置障碍,是用来疑惑我军的[稠密的草丛中多处设置障碍,一定是敌军在逃离时担心我军追击,故作障碍,以使我军怀疑草丛中有伏兵];有鸟惊起,则有埋伏[凡是军队上空云气混浊,呈圆长形,赤气含在其中,或黑云中有赤色云气如木杆一样挺立,都是有伏兵的表示。或两军相对,有赤色云气在军阵前后左右游荡,有伏兵,要随云气的所在之处设防。或有云气交扭绵延,这是以车骑为伏兵的表示。或云气如卷席,这是以步卒为伏兵的表示。或有云气如山岳在外,也有伏兵,不能不察];禽鸟惊骇,是敌军大举来袭;尘土低而广的,是敌军步步来袭;尘士分散成条状,而且前后远连,这是敌军在运送粮草;尘土少却往来飘荡,是敌军在安营扎寨。


使者言辞谦卑却加紧战备,是要进攻[敌人要增加装备];言辞强硬而又做出进攻的样子,是要撤退;敌军没有事先约定就来求和,必有计谋;敌军呈半进半退之势,是引诱我向前;敌军倚着武器站立,是饥饿之旅;敌军找水争饮,是饥渴之旅;见到有利时机却不向前,是因为过度劳困;敌营有乌雀集聚,说明营中己空;敌人夜间有惊呼声,说明敌军心中恐惧;军营骚动,是将领没有威严;旌旗摇动,是敌军中起了混乱;军吏时常发怒,是过度疲倦之症候;敌人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肉,收拾起炊具不再返回营地,是准备决一死战的表示;敌军将领低声下气和士兵说话,是其将领不得人心的表现;再三奖赏士卒的,说明敌将已经黔驴技穷;再三重罚下属的,是敌军已陷于死地;再三环顾,还是进退不定,是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敌军借故派使者来谈判,言词委婉的,是想休兵息战。敌军盛怒前来,却久不接战,又不离去,必须谨慎观察其意图。


凡是以下情况,均可以毫不迟疑地攻击敌军:敌军刚刚来到,行阵还未来得及布列;行阵虽已布列,但人马还未来得及进食;长途跋涉,后到的部队还未休息;敌人行进于岗坡险阻之地;敌人处在半隐半显状态;敌人半部渡水;敌人正在险狭之路上行进;敌人旌旗乱动;敌阵频繁移动;敌军人马再三返顾。


然而,用兵打仗,其章法诡谲难测。能攻却要显出不攻的样子,要打却要显出不打的样子。匈奴故意示弱,汉高祖不了解真情,被围困在了平城;石勒故意藏起锋芒,王浚不知道实况,被攻陷在了幽州。这都是前年之鉴,不谨慎行吗?

 

【史海沉钩】


本章是《反经》中的第五十二章,全面细致的揭露了敌人在制造假象的过程中那些“抹之不去”的“痕迹”。只要我们细心留意这些端倪,竞争对手就会“褫其华衮,示人本相”。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赵蕤所罗列的这些“诈术”,虽然在今天的军事领域已经近乎绝迹,但在官场和商界却日渐频繁,且还被加了许多“变招”,让人眼花缭乱,实在是不得不防。


篇中结尾处说:“故匈奴示弱,汉祖有平城之围;石勒藏锋,王浚有幽州之陷。即其效也,可不慎哉!”的确是颠簸不破的至理。关于刘邦的“平城之围”,相信读者早就熟能成诵,可对石勒这个羯族皇帝如何能够成其大事,还不甚了然,故笔者以此人平灭王弥、王浚的故事为例,浅谈一二。




石勒如何设计歼灭“二王”

 

石勒是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由奴隶之身而晋级为帝的枭雄。其曾先后跟从汲桑、公师籓、刘渊等人角逐中原,趁晋廷内部“八王争权”之机不断做大。

 

永嘉五年,大晋王朝的实际决策者司马越病死,石勒趁机掳其大臣、宫人数千,接着,率军三万,进击成皋,图谋洛阳。洛阳攻下后,刘聪(石勒的少主)要论功行赏,敕封名爵,认为石勒出力不少,战功卓越,应当担任征东将军。石勒固辞不受,将功劳全部让给了自己的两个“老战友”——王弥、刘曜,自己出頧辕,驻扎在许昌。

 

石勒这么做的目的,是想让大家觉得他恭顺有礼、胸无大志,没料到王弥对他的猜忌不减反增。王弥写信给青州刺史曹嶷,希望其能与自己合兵一处,共同对付石勒。但他派出的使者手脚不利落,被敌军巡视的骑兵抓获。

 

王弥担心自己的阴谋泄露,赶紧遣使对石勒甘词厚礼,赞颂他说:“将军兵锋所指,攻无不克,且兼器量弘深,世所罕见!前些日子您攻破蒙城,连大名鼎鼎的苟晞都被您俘虏了!事后,您竟还能赦而不杀,将其收为己用,让人尤为佩服啊!我听说这个苟晞有些能耐,精通兵法,时人比之韩信、白起, 如果让他做您的左司马,我来给您做右司马,天下还有搞不定的事情吗?”


石勒闻言,担忧道:“王弥的位置不在我之下,然而却口出‘俯首称臣’之言,恐怕是想图谋我吧!”

 

谋士张宾道:“王弥两面三刀,应该及早铲除。他写此信给您,无非为了麻痹我们,以求拖延待时。我们应该在曹嶷来援之前动手,否则大事不妙!”

 

石勒应承道:“好,我们相机而动。”

 

不久后,王弥与刘瑞对峙,形势很危急,迫不得已,向石勒求助。石勒一来想坐观成败,以收渔利,二来正在跟军阀陈午较劲,所以没答应。张宾批评他见事不明,说:“您现在回师帮助王弥,他就疑心尽消了!以后还愁没机会灭掉他吗?”石勒于是回师攻击并斩杀了刘瑞。王弥大喜,以为石勒是真心推戴自己,不再怀疑石勒。

 

翌日,石勒谎称要请王弥喝酒聊天。长史张嵩劝王弥不要去赴这场“鸿门宴”,王弥不从,说:“我以后还有许多地方要利用他!”入席后,王弥开怀畅饮,喝得正高兴时,石勒突然手起刀落,将他的头颅砍了下来。

 

事后,刘聪虽然谴责石勒“专害公辅,有无君之心”,但又怕石勒有什么异动,于是给石勒加官,没有惩罚石勒。

 

房玄龄在写《晋书》的时候,对王弥评价说:弥多权略,凡有所掠,必豫图成败,举无遗策,弓马迅捷,膂力过人,青土号为‘飞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之人,居然在阴沟里翻了船。归根结底,还是昧于人心之“深险莫测”。

 

兵法曰:“夫两国治戎,交和而舍,不以冥冥决事,必先探于敌情。”说得不错,但知易行难!

 

乱世之中,饰貌厚以欺人,拖义行而成奸者,不可胜计。只消一次错信他人、判察失误,足以成千古之遗恨!

 

其实,王弥之于石勒,未必尽信,他何尝不知道,人家的最终目标就是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呢?所虑者,无非是认为双方在时下还有互相利用的空间罢了。思之至此,心念稍松。可只是这一“稍松”,就命染黄沙了!

 

韩非子曰:夫矢来有乡,则积铁以备一乡;矢来无乡,则为铁室以尽备之。备之则体不伤。故彼以尽备之不伤,此以尽敌之无奸也。”还是有些道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

 

可惜,即便有了王弥这个前车之鉴,王浚还是不长记性。

 

因晋怀帝被叛军所擒,而当时并州刺史刘琨被刘聪建立的汉赵威胁,士民多数都走到王浚势力下,令王浚渐见强盛。王浚于是乘机承制假立太子,备置百官,列署征镇,由自己自领尚书令,后又安插自己手下亲信出任各个职位。

 

时间一久,王浚自以为天下无敌,欲“反晋自称尊号”。刘亮、高集认为当今群雄并起,此行不符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要谛,恐怕会成为众矢之的,于是拼命阻谏。王浚听不进去,将二人杀死。此后,他更“矜豪日甚,不亲政事,所任皆苛刻小人”,其手下当中有两个叫“枣嵩、朱愿”的,特别不得人心,老百姓编撰民谣咒骂道:“府中赫赫朱丘伯,十囊五囊入枣郎。”

 

石勒想要借“吊民伐罪”之名图取他,张宾劝道:“夫谋人而使人觉其情,难以得志矣。”意思是让石勒先行韬光养晦、折节事之,如果过早暴露军事目的,那就会直接造成“两虎相争”的局面,虽然最后也能取胜,但损失不会太小。

 

石勒于是给王浚上了一封“劝进表”,言语十分肉麻:“勒本小胡,遭世饥乱,流高屯厄,窜命冀州,窃相保聚,以救性命。今晋祚沦夷,中原无主,为帝王者非公复谁?愿殿下应天顺人,早登皇祚,勒奉戴殿下如天地父母,殿下察勒微心,亦当视之为子也。

 

王浚十分高兴,问来使王子春说:“石勒这个人可信吗?”王子春笑道:“自古以来,我听说过有胡人担当辅弼的,还没听说过胡人里面能出皇帝!石勒把帝位让给您,不是他不想当,实在是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不配君临天下,而您才是天命所归啊!”

 

王浚听了这番话,愈加自大,觉得石勒的确很识时务,遣使者送玉麈尾与石勒。石勒看见王浚的使者到了,提前将良兵劲卒全都藏好,带老弱残兵前来迎奉,并再三朝北而跪,殷勤的说:“我虽然见不到王公(指王浚)本人,但是见到他赐给我的宝物,也就如同见到了他!我当行子侄之礼,每天早晚叩拜!”

 

王浚听闻石勒的兵马羸弱,而且对待使者的态度低三下四,彻底认为他不足为患。石勒又抓住王浚宠臣枣嵩贪财的弱点,多与金帛,以求探听虚实动静。

 

过了一段时间,石勒召见王子春,问:“王浚到底把幽州治理得怎么样?我现在能发兵了吗?”

 

王子春据实奏报:幽州去岁大水,人不粒食。王浚积粟百万,不能赈赡,刑政苛酷,赋役殷烦。忠贤内离,夷狄外叛,人皆知其将亡。浚意气自若,曾无惧心。更置台阁,布列百官,自谓汉高、魏武不足比也。

 

石勒认为时机已到,决意发兵,但旋即变得略为踌躇。张宾问他是不是担心鲜卑、乌桓、刘琨三个后患。

 

石勒点头。

 

张宾表示,鲜卑人与乌桓人智勇皆不及石勒,且不能见机,不会对己方造成任何实质性威胁!

 

石勒说:“我主要是担心刘琨啊!”

 

张宾一语点明利害:刘琨、王浚虽同名晋臣,实为仇敌。若修笺于琨,送质请和,琨必喜我之服而快浚之亡,终不救晋而袭我也。用兵贵神速,勿后时也。

 

于是,石勒兵进易水。王浚的手下纷纷进言:“胡人无信!小心为上!还是别让他们的军队靠得太近!”王浚不从,认定石勒前来是为了奉戴他,不会有异心。

 

石勒加速进军,次晨至蓟,叱守门者开门。门开后,石勒犹疑有伏,先驱牛马千头,声言上礼,实欲塞诸街巷。现在城内的形势是能进不能出。王浚悔之晚矣。

 

被五花大绑的王浚冲石勒叫骂:“逆贼!你不是把我当成你的爸爸吗?!”

 

石勒冷笑道:“公位冠元台,手握强兵,坐观本朝倾覆,也不发兵相救,还想自立为帝,难道不是真正的逆贼吗?”遂传令左右,将其斩杀。

 

《晋书》曰:彭祖凶孽,自贻伊戚。”意思是,王浚属于“自作孽,不可活”啊!当初,引胡乱华的是他,现在他死在胡人手里,也是报应不爽。

 

除了在道德上站不住脚,王浚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是呆徒莽汉!他也是读过兵书的,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这些看似简简单单的训诫,却被他抛诸脑后!

 

一个人,可以一生不出奇计,但不能须臾忘却常理!


作者 赵丹阳 微信公号:wuleihuaji   个人号:zhaodanyangok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11 回复 浮平 2018-2-21 23:36
少树敌是大智慧
12 回复 胡子太长了 2018-2-21 23:40
浮平: 少树敌是大智慧
中庸之道是终极智慧
10 回复 浮平 2018-2-22 00:19
胡子太长了: 中庸之道是终极智慧
不偏不倚是目标,到达目标需要方法。目标还不能称为智慧,方法才是智慧的体现,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不偏不倚,不极端,不主观,不偏见,不独裁。等级观念就难以不偏不倚,首先就建立在偏见和不平等的基础上,所以儒家学说在深层次存在自相矛盾和被矛盾的空间,于是很快被人性中的控制欲和主观偏见所利用,不被或者少被约束,造成主观极端的统治法。客观方法不到位,中庸之道就会在社会层面变成抽象的空道。
9 回复 胡子太长了 2018-2-22 00:49
浮平: 不偏不倚是目标,到达目标需要方法。目标还不能称为智慧,方法才是智慧的体现,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不偏不倚,不极端,不主观,不偏见,不独裁。等级观念就难以不
是被利用了。不过,中庸之道既是目的也是方法论,不是由两极而趋中。从起心动念始即行中道,为行知合一。当然必须绝大多数人都践行才可实现。现实非如此。故中庸之道成了理想目标了。
9 回复 独坐庵中吃苦茶 2018-2-22 21:49
胡子太长了: 一是被利用了。不过,中庸之道既是目的也是方法论,不是由两极而趋中。从起心动念始即行中道,为行知合一。当然必须绝大多数人都践行才可实现。现实非如此。故中
刚才看了一个视频有点儿意思,向胡子兄推荐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UqJf5opVeU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胡子太长了最受欢迎的博文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5 14:2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