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T:赖德胜:人工智能是就业“杀手”还是“助手” [2017/05]
- 转:邓小平文革受“迫害”住地曝光 网民表“惊诧”,纷纷求迫害(图) [2017/04]
- 母亲:“没什么事,我就先死了”(建议所有人都看看)! [2018/06]
- 中国高铁负债超5万亿! [2019/05]
- 我为什么不看《人民的名义》 [2017/04]
- 重大发现!中华文明因此推前至9000多年 [2019/10]
- 回国随记4-1:几个小故事 [2016/08]
- 阿里巴巴陷入滑铁卢,并非意外 [2020/12]
- 2017,阿里巴巴将面临崩溃的局面 [2016/11]
- 這是不是真的?牛彈琴說…… [2020/05]
- 中国新(警察法)出台,与西方国家警察法靠近?(转) [2018/12]
- 深度解读国际油价跳水的背后原因 [2014/12]
- 救市第四日 证监会终于酒醒了 [2015/07]
- 加密数字货币取代美元?太做梦了 [2019/08]
- 评《中越战争的意义之大,很少有人知道 》 [2017/02]
- 現在高喊統一是過嘴癮而已 [2020/01]
- 比特币瘪了吧?! [2018/01]
- 中藥治療瘟疫的統計實例 [2020/05]
- 走吧,回家吧,底(低)端的父老乡亲 [2017/11]
- 回国随记2:消失了的童年世界 [2015/12]
- 和平時期美國敢實施反人類的生化攻擊? [2020/02]
- 短评《没有民主和自由 国家强大是人民的灾难》 [2016/11]
- 读尹胜先生《缺乏自由意志与独立思想的中国群体》后留记 [2017/02]
- 郭松民: 朝鲜确实被美国摧毁过 [2017/09]
- 从TikTok案看民主幼稚病 [2024/03]
1. 科学方法的局限性
• 无法回答主观或形而上学问题:科学擅长研究可观测、可测试的现象,但对于价值观、伦理、宗教、目的等问题,科学无法提供直接的答案。
• 依赖可观察性和可重复性:科学研究只能处理那些可以被观察和重复实验的问题,因此对于一些独特、一次性的现象或主观体验,科学可能无能为力。
2. 数据和模型的局限性
• 不完全的数据:科学研究往往依赖有限的数据,可能导致结论偏差或不完整。
• 模型的简化:科学模型通常是对复杂现实的简化,可能忽略一些关键因素,从而导致预测的偏差。
3. 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 观察者偏差:科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数据解读可能受到研究者自身偏见的影响。
• 感知和工具的限制:人类的感知能力和现有科学仪器都有极限,这可能导致科学对一些现象的描述不够准确或全面。
4. 伦理和社会影响
• 可能被滥用: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可能被用于破坏性目的,如武器开发、环境破坏等。
• 忽视道德和伦理:科学本身是中立的,但其应用可能无视伦理后果,导致对社会和自然的负面影响。
5. 不确定性和假设的依赖
• 基于假设:科学理论通常基于一些未经完全证明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可能在未来被推翻。
• 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科学中的测量误差和理论的不完备性,导致科学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6. 受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 资金和资源分配:科学研究往往依赖资助,这可能导致某些领域过度发展,而其他领域被忽视。
• 受政治或意识形态影响:科学研究可能被政治或商业利益操控,影响其客观性和独立性。
7. 科学进程的非线性
• 真理的可修正性:科学理论并非绝对真理,而是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这可能导致在某一阶段科学无法提供完全准确的答案。
• 可能出现伪科学:一些伪科学或误导性研究可能冒充科学,扰乱公众认知。
尽管科学有这些缺陷,但它仍是人类理解世界最可靠的工具之一。意识到其局限性并与其他领域(如哲学、伦理学)相结合,可以帮助更全面地解决复杂问题。
胡子简评:
科学的智能结晶,都能够清醒认识科学的缺陷和不足,而科学教徒却把科学奉为圭皋,比上帝还正确的唯一对待事物的标准,令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