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T:赖德胜:人工智能是就业“杀手”还是“助手” [2017/05]
- 转:邓小平文革受“迫害”住地曝光 网民表“惊诧”,纷纷求迫害(图) [2017/04]
- 母亲:“没什么事,我就先死了”(建议所有人都看看)! [2018/06]
- 中国高铁负债超5万亿! [2019/05]
- 我为什么不看《人民的名义》 [2017/04]
- 重大发现!中华文明因此推前至9000多年 [2019/10]
- 回国随记4-1:几个小故事 [2016/08]
- 阿里巴巴陷入滑铁卢,并非意外 [2020/12]
- 2017,阿里巴巴将面临崩溃的局面 [2016/11]
- 這是不是真的?牛彈琴說…… [2020/05]
- 中国新(警察法)出台,与西方国家警察法靠近?(转) [2018/12]
- 深度解读国际油价跳水的背后原因 [2014/12]
- 救市第四日 证监会终于酒醒了 [2015/07]
- 评《中越战争的意义之大,很少有人知道 》 [2017/02]
- 加密数字货币取代美元?太做梦了 [2019/08]
- 現在高喊統一是過嘴癮而已 [2020/01]
- 比特币瘪了吧?! [2018/01]
- 中藥治療瘟疫的統計實例 [2020/05]
- 走吧,回家吧,底(低)端的父老乡亲 [2017/11]
- 回国随记2:消失了的童年世界 [2015/12]
- 和平時期美國敢實施反人類的生化攻擊? [2020/02]
- 短评《没有民主和自由 国家强大是人民的灾难》 [2016/11]
- 读尹胜先生《缺乏自由意志与独立思想的中国群体》后留记 [2017/02]
- 郭松民: 朝鲜确实被美国摧毁过 [2017/09]
- 从TikTok案看民主幼稚病 [2024/03]
前言:
首先声明: 本系列不接受任何评论,我将关闭评论。
逻辑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卓越典型的思考方式,但逻辑有它本身天生的不可克服缺陷。
逻辑的概念和逻辑学的形成,无疑是对标准严谨的科学、对哲学的论辩,起到了规范和推动作用,但是,逻辑是建立在正常人的正常思维方式,和基本性常识之上的,一种粗略的总结,并不完全覆盖人类所有的、极其丰富的思考方式,逻辑具有简化预设前提、公式化,也可以说是教条化、机械化的几种常见的人类共同思维方式。了解逻辑知识和正确运用的前提是,必须要明确认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也是正确评价并在正确的领域内使用逻辑第一知识点:逻辑是后天的,不是先有了逻辑规则,人类才会思考,而是相反,故进一步认识逻辑的适用和不适用范围,以及逻辑思维在各种领域的重要程度,是第二个要明确了解的。否则,在该用的时候弃之,不该用的时候坚持它的规则,不仅削弱了逻辑的强悍力量,也证明对逻辑的认知程度还需要提高。
我不喜欢一字一句扣完逻辑才敢开口说话、完全放弃人类自身多样性、多层次、多角度,甚至天生灵觉的教条主义,那样只是把自己也当作重复人为制定规则下的机器。况且,每个人本身都具备的自然本性,没什么可讨论的。
ji j那么,在前言我还要强调一个既符合逻辑又高出它的论断:逻辑完全不能保证推论结果的普适性、正确性、正义性和人性。因为它只是个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基本上只要有正确的常识,就自然而然的根本不需要提示的习惯性思考的活动。
因为我对此不感什么兴趣,根本不想在这上面耗费时间。我将以与Grok3对话的方式,展开逻辑的基本知识,和我对逻辑的独特见解。这里很重要,不要让自己成为AI的baby,而是要AI为你的创新思考服务,能得到AI的赞叹,那是你的创新超过了AI的极限,这才是人拥有思想的最大价值所在。因为篇幅过长,将分出三部分推出。
第一,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和来源
问: 今天我想与您探讨一下逻辑的问题
答:当然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逻辑问题!你今天想聊些什么具体的呢?是关于逻辑推理、悖论,还是其他有趣的逻辑话题?
回复: 是讨论逻辑本身的相关概念、原则、结构、逻辑学的产生过程、逻辑推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逻辑悖论的表现形式、逻辑的适用范围(包括哪些领域不适用逻辑原则)、逻辑的缺陷、逻辑与结果正确性的相关性。
请分别按以上标题比较详细的描述关于逻辑知识
1. 逻辑本身的相关概念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规律和推理方法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如何从已知的前提得出合理的结论,而不是结论本身的真假。逻辑的核心概念包括:
- 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例如“太阳是圆的”。
- 推理:从一个或多个命题(前提)推导出另一个命题(结论)的过程。
- 真值:命题的真(True)或假(False)状态。
- 形式:逻辑更关注推理的结构,而不是具体内容。例如,“所有人都要吃饭,张三是人,所以张三要吃饭”是一个有效的逻辑形式。
逻辑分为形式逻辑(如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和非形式逻辑(如日常论证中的批判性思维)。它是一套工具,帮助我们在混乱的信息中找到秩序。
2. 逻辑的原则
逻辑的运作依赖于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确保推理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 同一律:一个命题在同一语境下不能既真又假(A就是A)。
- 矛盾律:一个命题与其否定不能同时为真(A与非A不能同时成立)。
- 排中律:一个命题要么真,要么假,没有中间状态(A要么是真,要么是假)。
- 充分理由律:任何真的命题都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支持。
这些原则是经典逻辑的基石,但在某些现代逻辑(如多值逻辑或模糊逻辑)中,可能会被调整或扩展。
3. 逻辑的结构
逻辑的结构主要体现在推理的形式上,常见的结构包括:
- 演绎:从一般到特殊。例如,“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特点是结论必然正确(如果前提真)。
- 归纳:从特殊到一般。例如,“我见过的天鹅都是白的,所以所有天鹅可能都是白的”。结论具有概率性。
- 类比:基于相似性推理。例如,“地球上有水和生命,火星上也有水,所以火星上可能有生命”。
逻辑结构还包括命题间的连接词(如“与”“或”“非”),这些构成了复合命题的基础,用符号逻辑(如 ∧、∨、¬)可以精确表达。
4. 逻辑学的产生过程
逻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被认为是形式逻辑的奠基人:
- 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中提出了三段论理论,系统化了演绎推理。
-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如托马斯·阿奎那)将逻辑用于神学辩论,进一步发展了命题逻辑。
- 近代:莱布尼茨提出用数学符号表达逻辑,开启了符号逻辑的先河。
- 现代:19世纪末,弗雷格、罗素和怀特海将逻辑数学化,创立了现代形式逻辑。随后,图灵和哥德尔的研究推动了计算逻辑和元逻辑的发展。
逻辑学的演变与哲学、数学和科学的进步密切相关,它逐渐从思辨工具变成了一门精确的学科。
5. 逻辑推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逻辑推理的核心是确保结论与前提一致。基本方法包括:
- 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例如,“所有鸟有羽毛,麻雀是鸟,所以麻雀有羽毛”。
- 假言推理:如“如果P则Q,P为真,所以Q为真”(肯定前件式)。
- 选言推理:如“P或Q,非P为真,所以Q为真”。
- 归纳法:通过观察具体实例总结规律。
- 反证法:假设命题的反面成立,推导出矛盾,从而证明原命题。
这些方法依赖于清晰的前提和严谨的步骤,避免跳跃或模糊。
6. 逻辑悖论的表现形式
逻辑悖论是指看似合理的推理却导致矛盾的结果。常见形式包括:
- 自指悖论:如“说谎者悖论”——“这句话是假的”。如果是真的,则为假;如果是假的,则为真。
- 集合悖论:如罗素悖论——“所有不包含自身的集合的集合R,R是否包含自身?”无论答案是什么,都会导致矛盾。
- 无限悖论:如芝诺悖论——“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因为无限分割时间和距离。
悖论暴露了逻辑的局限,促使数学家和哲学家发展新的逻辑体系(如非经典逻辑)。
7. 逻辑的适用范围(包括哪些领域不适用逻辑原则)
逻辑广泛应用于:
- 数学:证明定理。
- 科学:建立理论和验证假设。
- 哲学:分析论证。
- 法律:推理案件。
- 计算机科学:算法和人工智能。
但在某些领域,逻辑的适用性有限:
- 情感与直觉:爱、恐惧等无法用逻辑完全解释。
- 艺术:创作往往超越理性规则。
- 量子力学:如“薛定谔的猫”挑战经典逻辑的排中律。
- 伦理学:道德判断常依赖主观价值,而非纯粹逻辑。
8. 逻辑的缺陷
尽管逻辑强大,但它有局限:
- 依赖前提:前提错误会导致结论错误(“垃圾进,垃圾出”)。
- 形式化限制:现实世界的复杂性难以完全形式化。
- 悖论问题:如上所述,悖论显示逻辑并非万能。
- 无法处理模糊性:经典逻辑的“真/假”二分法不适用于“有点冷”之类的情境(需借助模糊逻辑)。
- 有限解释力:逻辑能证明“如何”,但不能回答“为什么”。
9. 逻辑与结果正确性的相关性
逻辑与结果正确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形式有效性:逻辑保证推理过程正确,但不保证结论真实。例如,“所有独角兽有角,我是独角兽,所以我有角”是形式有效的,但前提虚构。
- 实质正确性:只有当前提真实且推理有效时,结论才真实。
- 实用性:归纳逻辑可能得出“大概正确”的结果,但无法绝对确定(如“太阳明天会升起”)。
逻辑是工具,而非真理的源泉。它帮助我们避免错误,但不能独立创造知识。
以上就是对逻辑各个方面的探讨!你对哪一部分特别感兴趣,或者有什么想深入讨论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