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T:赖德胜:人工智能是就业“杀手”还是“助手” [2017/05]
- 转:邓小平文革受“迫害”住地曝光 网民表“惊诧”,纷纷求迫害(图) [2017/04]
- 母亲:“没什么事,我就先死了”(建议所有人都看看)! [2018/06]
- 中国高铁负债超5万亿! [2019/05]
- 我为什么不看《人民的名义》 [2017/04]
- 重大发现!中华文明因此推前至9000多年 [2019/10]
- 回国随记4-1:几个小故事 [2016/08]
- 阿里巴巴陷入滑铁卢,并非意外 [2020/12]
- 2017,阿里巴巴将面临崩溃的局面 [2016/11]
- 這是不是真的?牛彈琴說…… [2020/05]
- 中国新(警察法)出台,与西方国家警察法靠近?(转) [2018/12]
- 萨德实质性部署了,《观察者》又赢了! [2017/04]
- 深度解读国际油价跳水的背后原因 [2014/12]
- 救市第四日 证监会终于酒醒了 [2015/07]
- 评《中越战争的意义之大,很少有人知道 》 [2017/02]
- 現在高喊統一是過嘴癮而已 [2020/01]
- 比特币瘪了吧?! [2018/01]
- 中藥治療瘟疫的統計實例 [2020/05]
- 走吧,回家吧,底(低)端的父老乡亲 [2017/11]
- 回国随记2:消失了的童年世界 [2015/12]
- 和平時期美國敢實施反人類的生化攻擊? [2020/02]
- 短评《没有民主和自由 国家强大是人民的灾难》 [2016/11]
- 读尹胜先生《缺乏自由意志与独立思想的中国群体》后留记 [2017/02]
- 郭松民: 朝鲜确实被美国摧毁过 [2017/09]
- 从TikTok案看民主幼稚病 [2024/03]
对美国利益的影响
- 短期保护vs长期损害
关税作为保护国内产业的工具,理论上可暂时刺激美国制造业回流,提升就业。然而,现代经济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美国无法迅速替代所有进口商品(例如电子产品、原材料)。全面关税将推高生产成本,导致通胀加剧,消费者购买力下降,最终削弱经济活力。 - 美元霸权与国际信誉受损
美国经济地位仰仗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而这依赖于开放贸易体系。全面关税引发全球报复,美国出口市场萎缩,贸易赤字未必改善,反而可能动摇美元地位。若他国转向其他货币结算(如欧元或人民币),美国金融影响力将大幅下降。 - 孤立风险
历史上(如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高关税引发全球贸易战,导致大萧条加剧。当前全面关税可能使美国失去贸易伙伴信任,促使各国加速构建排除美国的贸易体系(如RCEP或欧盟主导的协定),削弱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中心地位。
对美国与世界的严重后果
- 美国国内后果
- 供应短缺与通胀:全面关税导致进口商品价格飙升,短期内美国无法自给自足,供应链断裂将引发物资短缺和高通胀。
- 失业与企业破产:依赖出口的行业(如农业、制造业)因报复性关税受创,企业利润下滑,可能引发裁员潮。
- 金融市场动荡:不确定性上升,股市可能暴跌,投资者信心受挫。
- 全球后果
- 贸易体系崩解: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秩序将被颠覆,各国转向区域化或双边贸易,全球贸易额萎缩,经济衰退风险加剧。
- 发展中国家危机:依赖美国市场的国家(如墨西哥、东南亚)将面临出口锐减,经济可能崩溃,地缘政治不稳定加剧。
- 热战隐患:经济冲突升级可能触发资源争夺,历史表明贸易战(如20世纪初)常为战争前奏。
理论依据与历史教训
理论上,比较优势原理(李嘉图)表明,开放贸易能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关税壁垒违背这一逻辑。历史上,1930年美国高关税政策虽意在保护经济,却导致全球贸易缩水60%,加深了大萧条。川普的全面关税若无针对性与限度,可能重蹈覆辙。
结论
川普的全面对等关税短期内或能满足政治诉求,但长期看将使美国付出经济孤立、通胀失控及国际地位下降的代价。对全球而言,这不仅是贸易格局的重塑,更是经济衰退与冲突的导火索。相较于全面开战,有针对性的关税策略或许更可控,但当前政策的设计显然缺乏这种理性考量。
同时对所有贸易伙伴实施全面对等关税
优点
- 统一的政治信号:全面关税立即发出强硬信号,意在重新谈判全球贸易条件,可能迫使所有伙伴同时让步。
- 广泛的国内保护:同时覆盖所有行业,为面临外国竞争的美国生产商提供短期普遍缓解。
- 简化实施:统一应用避免了针对特定行业或国家定制关税的复杂性,简化政策执行。
缺点
- 全球报复风险:引发所有伙伴同时反制关税,严重扰乱美国出口(如农业、科技)和全球供应链。
- 经济冲击:进口商品(如消费品、原材料)成本立即飙升,导致通胀和供应短缺,因美国生产无法迅速扩大。
- 缺乏灵活性:没有谈判或调整的空间,可能升级为全面贸易战,使美国与盟友和对手均疏远。
有针对性、分行业、分阶段实施关税
优点
- 可控影响:聚焦脆弱行业(如钢铁、半导体),将经济扰动最小化,同时保护关键领域。
- 谈判筹码:允许美国针对特定国家或行业(如中国科技补贴)施压,而不疏远所有贸易伙伴,维持联盟关系。
- 适应性:分阶段实施可根据经济反馈调整,降低通胀或大规模报复等意外后果的风险。
缺点
- 效果较慢:逐步实施推迟了国内行业的获益,可能削弱政治支持或经济紧迫性。
- 复杂性:需要详细分析和协调以确定目标和时间表,增加行政负担和不一致风险。
- 部分覆盖:可能使某些行业更长时间暴露于外国竞争,导致国内不满或利益不均。
对比分析
- 经济稳定性:有针对性、分阶段关税远不易动摇美国经济。全面关税可能立即引发供应链混乱和通胀,超出国内承受能力。
- 全球关系:全面政策不加区分地疏远所有伙伴,而针对性关税保持战略灵活性,避开盟友(如加拿大、欧盟),聚焦对手(如中国)。
- 有效性:针对性关税能精确解决特定贸易失衡(如倾销),而全面关税是钝器,不易解决复杂不平等,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 历史先例:1930年《斯姆特-霍利法案》的广泛关税导致全球贸易崩溃,而选择性关税(如1980年代日本汽车配额)则以较小代价实现目标。
结论
有针对性、分阶段的关税政策在减少经济损害、维护美国全球地位及有效实现贸易目标方面优于全面政策。同时实施的全面关税虽大胆,但因过度扩张和失控风险,可能造成灾难性的自我伤害。在贸易政策中,战略精准胜过鲁莽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