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亚加拉瀑布和它的彩虹 [2014/11]
- 海钓的滋味 [2014/11]
- 另类人生 ——北大山难有感 [2014/11]
- 珠峰系列(三)-珠峰的“少爷” [2014/11]
- 没有蝉声的夏天 [2014/11]
- 珠峰系列(九)酒桌上的次洛(整个系列完) [2014/12]
- 珠峰系列(四)-雪山迷路 [2014/11]
- 珠峰系列(二) [2014/11]
- 珠峰系列(七)珠峰的风 [2014/12]
- 珠峰系列(五)-山痴们 [2014/11]
- 珠峰系列(六)漏了新闻 [2014/11]
- 晨曦中的纽瓦克湖 [2014/11]
- 珠峰系列 (一) [2014/11]
- 纽瓦克湖的鸟 [2014/11]
- 珠峰系列(八)出发-冲顶失败-再冲顶…… [2014/12]
一天,有名摩托车骑手闯进珠峰大本营。他一来就找到珠峰大本营的总联络官──米玛次仁,要求攀登珠峰。
“你带了登山装备吗?”“没有。”
“你带了鸭绒睡袋吗?”“还要睡袋吗,一天不就可以打个来回吗!?”
……
这位登山爱好者实在是太罗曼蒂克了!“世界屋脊”一天一个来回,飞毛腿呢!在缺氧状态下,就是不建路,不修营,不运输,就光登这座大雪山,没有装备不冻死也得饿死……更别说随时出现的雪崩、遇到的突然情况……
这位先生是从天津骑着“幸福”牌摩托车来到珠峰大本营的。在了解攀登世界第一高峰远不如他想的那么简单后,十分地豁达:“没关系的,先来看看,能不能登一登。珠峰登不上,亲眼看一看也心满意足了!”
还好,他带了一顶简易帐篷,在大本营只呆了一个晚上就回去了。他只带了平常人的睡袋,不知怎么熬过昨夜的。我们的帐篷里连牙刷都结冰,擦脸油都挤不出来啊……
也许他痴,也许他看起来太傻,我却十分佩服他的这种精神:从天津骑摩托车来到这里,一路风餐露宿,路上该有多少艰险和困难!然而,他终于来到了日思夜想的珠峰……
据说,这样的“山痴”还真不少。一位河南姓赵的铁路职工,就想着来登珠峰。他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中国登山协会技术部的部长于良璞,希望能参加这次中、斯联合登山队。他说:“我去看过珠峰了,我也登到过六七千米了。”老于一问情况,知道他的能力还相差很远,说是登珠峰一定要经过一定训练,他为此又专门到中国登山队所在地看训练。
副队长罗申只好专门拿出时间和他谈话:“你有鸭绒睡袋吗?”
“我带被子,一床不行,我带两床、三床……”
“你怎么背呢?我们要建七个营地呢,你能背二十一床被么?你睡在冰天雪地中,第二天被子都冻上了,你能扯得起来吗……”
罗教练又问:“你有帐篷吗?”“没关系的,在山上找到块大石头背背风也就过去了!”
他不死心,终于找到老于,掏出一大叠批件来,里面有他们省公安厅的批件,有省体委的批件……“这些都是不容易得来的,您一定得想办法……”后来,他十分沉痛地给中国登协来电话说,单位优化组合,随便请假也许会下岗,一时来不了了。但说:“你们什么时候进山,到时我也许会到珠峰找你们!”
也有为了来珠峰不怕下岗的。给美国队和捷克队做翻译的小段就为了这次到珠峰丢了一个机关铁饭碗的工作。他说,觉得挺值:人家那个骑摩托车来这里的费了不少钱。吃了那么多苦,才呆了一天就回去了,我呢,什么也不要就到了世界最高峰的跟前了……我做这个决定很坚决,但我妈他们不太高兴……今后怎么样?再找工作呗!”
他说他有时也觉得自己有病。早上醒来,老觉得还在家里舒适的床上,一看不对了。他们住在山上的小屋里,那小屋十分简陋,一个半平方米的小窗,让他觉得像在监狱。“那头痛,喘不上来的感觉就更别说了!”
大本营总联络官叫米玛次仁,一表人材,自学英语、日语,聪明能干素质很不错,应该说,工作机会他是不会缺的,但却也偏偏爱上了登山旅游这一行。除了极少的几个月外,其他时间就是在山里转游。山里的条件是太差了,新鲜蔬菜不要想,文化生活更是说不上,可他偏说,我自己觉得工作挺有趣的。
米玛说,爱山的人太多了。每年都有上千人来珠峰。自然,能爬上去的人是极少数。他说,就是你们广东省的每年来珠峰的都有超过两百人。“他们素质不错,也有钱。到了没公共车的地方,他们多数就自己租一辆车上来。但真正懂登山的人很有限。”
今年内,日本将有两个老年队来攀珠峰,里面有不少是年过花甲的老年人,很多老年人是冲着60岁的美国人登山纪录来的。上午和昭和山岳会的一位63岁的老年人桃正幸聊天。他说,他说他也是冲着这个纪录来的。当然,要登上珠峰很不容易,但是人可以立下个志向。“我今年是第三次来珠峰了。再来试试看嘛!”
他好像不怕冷,仅穿着花格子衬衫,比起我穿着鸭绒衣,利索多了!
4月18日,我们在大本营等候天气周期。山上传来消息说,队员们正紧张地抓住这无风天通过艰险的北坳向上运输物质呢!
自从跟了登山队也有了一早看天的毛病。天是“道是无晴却有晴”的。金教练说这种暧昧的半阴半晴天叫“假阴天”,是一种过渡性天气,有可能变好,也有可能变坏,是登顶指挥员最讨厌的天气。“1975年那次,为这假阴天,把我们困在北坳四天,都断粮了……”
没有别的变化,我继续自己的活儿——采访“老外”,看看“外国山痴”是些什么人。
斯国最有实力的队员叫乌拉多。
乌拉多挺特殊,挺显眼的,一头卷发,一脸乱须,勒着头带,倒背着吉它,看起来不是来登山的,倒是像到珠峰来表演的艺术家。
一问,他还真的是个艺术家,原来在斯国电视台文艺部干过。后来,全身心投入登山,不搞艺术了。
迷上登山是乌拉多15岁的事,在此之前,他是个又腼腆又羸弱的小男孩,别人敢爬的树他都爬不上去。后来,看了一部有关登山的电影,一下子便唤起了他的“山缘”,回家就闹着要去爬这座山了。
父母不同意,把他反锁在家里。他半夜从窗户逃出去,摸着黑,冲着那山奔过去。他说他忘不了爬那座山的艰难,更忘不了登顶的快乐和喜悦。“我明白了:只要你想做,又肯努力的话,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你!这种想法,对我的家庭,对我的事,甚至于教育我的子女,都有极大的影响!”
如今,他三十九岁了。他说他最大的成功就是“还活着”。他来喜玛拉雅已有四次,明年是第五次,将和太太一起来,去攀登希夏邦马峰。他说他登过8200米的卓奥佑峰顶。
“我的生活很不错,就是飞机也买得起。可我就是不想精心地购买房子、小汽车,宁肯挣钱去周游世界,增长见识。我现在的目标就是想登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明年争取登上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峰,以后还要登南极洲最高的山峰。我这一辈子是离不开登山了!”
他痴迷的目光通过帐篷,落到门外撑地依天的珠峰上。
我想起自己决定来珠峰时,也有不少人说我“有病”。但到了珠峰前,不仅我觉得这一辈子很值,而且发现了比我“病重”的人有的是。我是想来采访的,想来了解那些我认为的英雄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怎么想的……而那些自己花钱,吃尽千难万苦,前来攀登山峰的人,他们是为了什么呢?现在好象渐渐理解了:这是在追求一种比金钱、物质更高一层的精神愉悦吧!